新中国开国纪实
2009-12-16何晶董彦乔振棋
何 晶 董 彦 乔振棋
1949年10月1日之后的历史,刚刚开始的那一段,翻得特别慢,因为特别艰难。
1949年10月1日,这一日,历史尘埃落定。
1949年10月1日,这一日,历史又重新翻开。
刚刚开始的那一段,翻得特别慢,因为特别艰难。
它们是旧的,它们也是新的。序幕拉开——从西柏坡到北京
历史可以成就人物,也能使一个地方从此载入史册。
西柏坡——“白毛女”故乡河北省平山县的一个小山村,滹沱河水从村前流过,沿河西上是太行山,顺流而下是华北大平原。
1947年3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对延安和整个陕北解放区发动了疯狂进攻。刘少奇、朱德依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决定,离开陕北,东渡黄河前往晋西北等地。5月,刘少奇等到达平山县,沿着滹沱河逐村勘察后,一眼看中了西柏坡——依山傍水,处在山区与平原的接合部,能进能出,能攻能守。随后,中共中央工委机关便设在了这里。
1948年3月,在陕北战局已定、延安收复在即之时,中共中央决定中央领导机关东移华北,与中央工委会合。5月27日,毛泽东到达西柏坡。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西柏坡期间,中国社会正处于由战争向和平、由农村向城市、由革命向建设转变的重要历史关头。1948年9月8日—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机关小食堂召开了,著名的“九月会议”。这是中共中央自撤出延安后举行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会上既讨论了对国民党军作战的战略和部署,也对未来新中国的政权性质进行了思考。在报告中,毛泽东第一次用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概念来代替过去所提的工农民主专政,并提出“准备在1949年召集中国一切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开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从1948年9月起至1949年1月,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陆续拉开大幕。三大战役一环扣一环,将国民党军队主力摧毁殆尽,建立一个崭新中国的时机业已渐渐成熟。
1949年3月5日—13日,西柏坡的名字与新中国的诞生再一次紧密相连在了一起——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会议提出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工作重点由乡村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节点。为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中共中央办公地点将在全会后由西柏坡迁往北平(今北京)。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新闻公报由新华社向全国播发的当天,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共中央五大书记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乘坐1l辆吉普车和10辆美制十轮大卡车,浩浩荡荡地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
在进行出发的准备工作时,毛泽东就对周围的人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
临行前夜,毛泽东只睡了四五个小时。他兴奋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
周恩来笑着接过话题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3月25日凌晨2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由涿县改乘火车向北平进发,早晨到达清华园火车站,随后改乘汽车前往颐和园。下午3时半,中央领导乘汽车从颐和园出发,经海淀镇、白石桥、紫竹院,下午5时到达西苑机场。5时10分,机场上空升起了4颗白色的照明弹,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乘敞篷吉普车检阅了各兵种部队。乐队高奏雄壮的《解放军进行曲》,50门六零炮陆续发出500发照明弹,弹光布撒,犹如千万颗星星挂在空中。
当晚,毛泽东、周恩来和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等在颐和园益寿堂宴请沈钧儒、郭沫若、柳亚子、黄炎培、陈叔通、李济深、沈雁冰、司徒美登、彭泽民、马叙伦、邓初民、余心晴等20多位爱国民主人士代表。夜宴后,柳亚子赋诗云: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
人民万岁!
1949年4月20日,南京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次日,毛泽东、朱德联合向人民解放军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渡过长江,统治了中国22年之久的蒋家王朝彻底垮台。
1948年5月,中国共产党曾提议召开新的政协会议。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后,召开新政协会议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新政协筹备会6月15日在北平宣告正式成立。这次会议全体一致通过了《新政协筹备会组织条例》,并根据这个条例选出了毛泽东、朱德、李济深等21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负责办理经常工作;常委会又推荐毛泽东为主任,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为副主任,李维汉为秘书长。
为了迅速完成召开新政协及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各项必要准备工作,筹备会决定在常务委员会领导之下设立六个小组,分别完成下列任务:1.确定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单位及其代表名额;2.起草新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条例;3.起草共同纲领;4.拟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组成方案;5.起草宣言;6.拟定国旗、国徽及国歌方案。
6月19日,毛泽东香山在双清别墅亲笔写信给宋庆龄,信中满怀激情地告诉她:“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有待商筹”,诚挚邀请宋庆龄女士北上,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平逝世,宋庆龄曾发誓不再进北平这个伤心之地,但她深为毛泽东和共产党的真诚所感动,欣然同意北上。8月28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中央领导人亲自到火车站迎接,当晚,毛泽东设宴为宋庆龄洗尘。
经过三个月的紧张准备,各项工作于9月上旬依次完成。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9月30日,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朱德在闭幕词中说道:“我们既然能够团结一致开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就一定能够团结一致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我们的国家引导到繁荣昌盛的境地。”
1949年10月1日。
下午2时,在勤政殿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委员们宣誓就职。宣布中央人民政府于本日成立。
会议结束以后,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离开勤政殿,到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
下午3时,当毛泽东主席踏上最后一阶台阶,登上天安门城楼,林伯渠秘书长宣布典礼开始。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们就位。然后,毛泽东走到麦克风跟前,庄严地向世界宣布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在30万人的热烈掌声中,毛泽东按动了
电钮,升起了面长460厘米,高338厘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国旗。
天安门广场顿时群情沸腾,欢呼雀跃。“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毛主席万岁!”
欢呼声高潮层层涌起,毛主席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挥动着右臂,高声喊道:“人民万岁!”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毛主席那响彻寰宇的“人民万岁”欢呼中,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改造的是文化,重塑的是精神
建国初期文化领域内的状况可以说是异常纷乱和复杂。
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期,思想上的新旧冲突仍然存在,虽然马克思主义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指导思想,但反动的、落后的思想并未随之绝迹,在价值观念方面也矛盾重重。相应地,在文学艺术方面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提倡的“文艺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为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所接受,出现了大量赞美新政权、歌颂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文艺作品;另一方面,也还有相当一部分从旧社会过来的文艺工作者,对党的文化政策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不熟悉,继续保留自由主义的创作风格,试图站在“超阶级”的立场上从事文艺创作。
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要对贫穷落后、破败不堪的旧中国进行全面改造,必须首先从思想文化领域开始。这场精神变革从1949年开始,至1953年基本完成。
面对新旧交替的思想冲突状况,中共中央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号召,指出:“现在国内战争已经基本上结束,党正面临着建设新中国的复杂任务,全党有系统地学习理论,比较过去任何时候都有更好的条件,也更加迫切需要。”
全国掀起了学习热潮和普及教育,以“传递真理之火”。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范围除了机关、学校、部队集中数月较系统的学习外,还在广大工农群众中开展教育活动。1950年12月和1952年4月,《人民日报》重新发表了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实践论》、《矛盾论》,更在全国迅速掀起了学习毛泽东思想热潮,使毛泽东思想深入人心。
同时,共和国建立伊始,摆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领导人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是:如何对待从旧时代过来的知识分子?这些秉承民主、自由理念的知识分子习惯共和国的执政理念吗?愿意倾心参与共和国的建设吗?他们会用怎样的眼光打量刚刚建立的共和国呢?为了提高知识分子的思想觉悟,帮助他们摆脱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束缚,树立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共产党本着一贯团结和争取知识分子的方针,在建国前后就确立了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首先在京津高校教师中进行。它发端于北京大学。1951年6月,著名学者马寅初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到北大以后看到北大教师所保持的愿意接受一切新思潮的光荣传统,配合当时正在进行的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利用暑假在全校教职员工发动了一次有计划的学习运动。北京大学提出的学习请求,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首肯。
继北京大学之后,1951年秋天,北京、天津20所高等学校的300名教师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开展了以改造教师思想,改革高等教育为目的的学习运动。1951年9月29日下午,北京、天津20所高校的3000多名教师听取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做的关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报告。
中央政府为了统一领导北京、天津等地高校开展的思想改造运动,成立了“京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委员会”,各地高校也成立了学习委员分会。10月23日,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会议开幕词中指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重要性:“思想改造,首先是各种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会议决定,知识分子改造运动是1952年国家的中心政治任务之-一。
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和文化批判的脉络此后沿着另外四个步骤发展: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梁漱溟思想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及胡适派思想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但是,在思想改造运动中,由于当时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还不清醒,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左”的错误。各级政府、各个单位的领导对思想改造运动的政策、目的吃的不透,方法过于简单,在运动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有些单位采取了简单粗暴、急于求成的办法,伤害了部分知识分子的感情,挫伤了他们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
建国初期的文学艺术发端于“五四”运动,保有民族特色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传统。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号召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要以最大的努力贯彻执行毛泽东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更进一步与广大人民、与工农兵相结合。1953年9—10月问,第二次文代会则确立在国家新的建设时期,文艺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以抓创作为主;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两次文代会的召开,对全面促进新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积极的历史作用,特别是第二次文代会后,涌现出一批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在历史社会生活的浓度和广度上都很有生气的优秀作品,如陆柱国的《上甘岭》,赵树理的《登记》,臧克家的《有的人》,老舍的《龙须沟》,以及《刘胡兰》、《白毛女》等等,文学艺术进入繁荣发展时期。
1956年4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把其作为繁荣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双百方针”的实质在于用民主的方法来发展和繁荣科学文化事业,鼓励独立思考、探索和创新,倡导在学术上实行民主讨论,在艺术上实行自由竞争,以此来最大限度地词动和发挥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科学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日趋繁荣。“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建国初期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高峰,为知识界和文艺界的发展注入了一缕清新的风,为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用“兴奋”和“激动”来形容当时知识界的心情,都毫不过分。
“向工农开门”办教育
旧中国的教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文盲高达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新中国要走向繁荣富强,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文化落后的状况,对旧教育进行改造是当务之急:改革课程、改革学制、调整高等院校,并重视对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向工农开门”办教育,是教育革故鼎新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是具备新中国典型特色的教育改革。人民已当家作主,但是,作为人民主体的工农兵大部分还没有文化或文化水平低。因此,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工农教育。1950年4月3日,由中央教育部与北京市文教局联合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工农速成中学——“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也是如今中
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据当时在“工中”教书的老师回忆:“学生基本上都是农民和各行各业来的优秀工人,有的还是全国劳动模范,许多学生的年龄都比我大。有些30多岁的男学生都有些谢顶了。”此后各地兴办了大量的工农速成中学,开辟出一条“向工农开门”办教育的有效途径。
法制建设的奠基时期
法者,国之权衡也。建立和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证各项政治运动和恢复生产顺利进行的关键。建国初期,正是新中国民主与法制创建和奠基的时期。万事开头难,新中国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彻底废除压迫人民的旧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建立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基础的法制体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废除了国民党时期的六法全书,为建立新中国的法律体系及其立法、执法、司法制度,廓清了障碍,奠定了基础。
1949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宣布“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下,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应该废除,人民的司法工作不能再以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为依据,而应该以人民的新的法律为依据”。这一规定,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合法性,为今后建设依法治国的民主国家构筑了坚强的法律基石。
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制定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这两个宪法性法律及其他相关法律,奠定了新中国建国初期法律制度的基础。
新中国的司法制度是同新生人民政权一起建立的。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任命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署长。10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署举行成立大会。
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基本法律《婚姻法》诞生;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最高人民检察署暂行组织条例》、《地方各级人民检察署组织通则》等法律,规定了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署的体制和职权,开始自上而下地建立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署的组织体系;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新中国建立之初各项法律的制定和司法制度的建立,从法律上确保人民能够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依法管理自己的国家,社会主义法制由此奠基。沈钧儒: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开拓者
毛泽东曾说过,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统一战线搞得不好,革命就一定要失败。在新中国法制建设进程中,民主人士发挥了重要作用。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众多民主人士参与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使我们的法律体系具有了广泛的民主基础,从而更好地取信于民。史称“七君子”之一的民主人士沈钧儒就曾竭尽全力为新中国法制建设贡献力量。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5月1日,毛泽东亲笔致函李济深和沈钧儒,希望他们对“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草案提出建议。
5月2日,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邀请民主党派来解放区协商召开新政协问题给沪局的指示》(下简称《指示》),通知中共上海分局(时驻香港):“我党准备邀请各民主党派及重要人民团体的代表来解放区讨论”,包括沈钧儒在内的29位民主人士为被邀请的人员。《指示》提出,“讨论须征求各民主党派的意见,首先征询李济深、沈钧儒二先生的意见,并电告中央”。
沈钧儒看到中共的“五一”号召、毛泽东的信及中共中央电文激动万分。推翻独裁统治,使国家走上和平民主富强的道路,这是他不屈不挠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当即便和李济深商量,表示积极响应。
194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沈钧儒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随后,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他被任命为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和法制委员会委员。至此,这位早在清末毕业于东京日本私立法政大学速成科,曾经从事过法学教育,做过律师,为了自由、民主、宪政奋斗了半个世纪的年逾七旬的老人成为了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开拓者。
沈钧儒上任伊始,首先狠抓建立和健全司法机构的工作,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各级人民法院。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华北和东北全区以及西北、华东、中南部省,也都相继建立了人民法院。同时,在东北、西北两大行政区建立了最高人民法院分院。
沈钧儒十分重视培养司法人才'他认为执法者必须精通法律。在他的直接参与和推动下,1950年1月4日,承担改造旧司法人员任务的中国新法学研究院在北京成立,沈钧儒出任院长。他提出造就司法人才应从三方面人手,即提高革命政权中的司法工作者的水平,改造旧社会的司法人员和培养新的司法工作者。
建立起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法院和为人民服务的司法制度是沈钧儒的一贯主张,他要求法院的一切制度必须依靠人民、联系人民和便利人民。为此,在人民法院的审判方式和工作制度方面,实行了三级二审制,人民陪审制。各级法院设立了问事代书处,帮助人民解决困难,便利人民进行诉讼。
沈钧儒从依法办案的思想出发,主张摆正法律和政治的关系。他针对某些司法工作者把法律和政治对立起来的错误,强调:“我们的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离开政治谈法律是不对的,法律形成之后,就有它的独立作用,否认这种作用也是不对的。”
1950年7月26日至8月11日,全国第一届司法会议在北京召开,在沈钧儒的主持下,会议讨论了《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犯人改造暂行条例》等草案,进一步推动了法制工作的建立健全。
新中国成立后,沈钧儒参与制定、讨论和修改了多部法律,其中第一部参与制定的重要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为了保证《婚姻法》的有效实施,沈钧儒经常利用到基层视察司法工作的机会,了解《婚姻法》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开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沈钧儒被推选为《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参加了《宪法》起草工作。9月20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全体代表一致投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沈钧懦感慨地说:“我从前清以来就从事宪政运动,在历次运动中不知花了多少心血,结果都是枉费心机。今天在党的领导下,才见到社会主义的宪法,是真正人民的宪法,是真正民主的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