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材体系史论结合管窥
2009-12-15苏宝胜
苏宝胜
〔关键词〕 史论结合;阶段史论;章节史论;背景史论;节目史论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0(B)—0053—01
历史学讲究史论结合,要求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 。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史论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阶段史论 阶段史论是指在历史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内,通过对已经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得出具有总结性、规律性认识的历史结论。如人教版《中国古代史》,就按中国古代史发展阶段特征分为: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时期。所以,阶段史论的表现形式通常是起止时间里的内容为史,划分理由、特征为论。
章节史论 通常是章为论点,说明了历史看法、历史特征,节为史实。如人教版《世界近代史》上册教材第一章标题是“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这是本章的核心问题,也是15至17世纪欧洲历史的阶段特征。围绕该论点教材搜集了大量历史素材,并透过四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节“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从商品经济的推动作用这一角度讲了“兴起”过程及原因;第二节“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从资本需求和国际关系方面讲了“兴起”的影响;第三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从意识形态领域讲了“兴起”的影响;第四节“尼德兰革命”,从政治角度讲了“兴起”的影响。这种以史统史的反映某一重大历史活动过程的章节结构,课文中对各过程分期的看法、各阶段历史事件产生的作用、影响乃为论,可谓史中藏论。
节目史论 一是主要以节为论,以目为史。如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二章中第三节“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为论,黑体小字“刺史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并存”、“察举制”、“编户制度”为史。二是个别节目都为史。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鸦片战争”为史,黑体小目“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经过”都也讲的是史。这是以史统史,然行文潜台词却是中国的落后,清政府的腐败,即史中藏论。
目点史论 即每节中黑体字小目为论,说明该目的知识点为史。如人教版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一节第二个小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为论,而论证该目的,如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中央地方官制和行政机构、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书同文、焚书坑儒等内容则为史。
背景史论 背景往往表现为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条件,交待历史背景的目的则是为了说明历史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背景史论其构成则多是由论统史。如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一个小目“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讲的是鸦片战争的根本起因,课文以“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已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及“正当清朝衰落之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为观点,以当时中西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表现为史实,说明了战争的不可避免性。
经过史论 历史经过反映了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但其中往往也带有编史人的观点与看法。如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教材以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1781年英军约克镇投降为史,反映了战争的发展过程,相应的以每个史实导致的影响、作用为论,有史有论,产生了很强的说服力。
结果史论 结果是历史事件的结局,一般而言,有两种结果,或是成功,或是失败。那么,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中,分析的理由便为论,依据便为史。如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二是战略上的失误,这两点为论,而《天朝田亩制度》是不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领导者争权夺利的天京变乱,偏师北伐则为史、为据。
意义、影响史论 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会产生现实的或长远的影响,于是便有了历史意义或历史影响。在历史意义或历史影响的阐述中,也是有史有论的。如《中国近代史》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教材中指出了三点:进步性、爱国性、启蒙性。而论据则分别指向维新派政治上主张变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思想上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并对封建文化进行抨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