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现代发展意识
2009-12-15赵宇平
赵宇平
〔关键词〕 地理教学;现代发展意识;国情教育;乡土地理教育;可持续发展;旁征博引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0(B)—0020—01
作为高中地理教师,不应该拘泥于只给学生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而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注重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现代发展意识,使学生具有开阔的知识视野及灵活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全面发展的新型社会人才的涌现。
一、潜移默化地进行国情教育
高中地理教材中包含有大量关于我国国情的资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予以科学、客观的讲解与分析。如讲解“人口与环境”单元时,可结合我国人口现状,让学生从人口数量和环境质量的关系、人口素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理解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而理解“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一基本国策所包含的深刻含义。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多的优势和劣势所在。
二、联系实际,加强乡土地理教育
一部分学生在高中毕业后,将直接步入社会。但实际情况却是这部分学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了解甚少,他们在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无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因此,教师应该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乡土地理知识,以便于他们参加社会经济建设,这也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实施乡土地理教育,教师必须结合教材,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可以先提出相关问题,然后鼓励学生作实际调查,并进行专题讨论,最后加以分析、总结。如农村地区学校教师在讲授森林及草场资源的开发利用时,可让学生调查当地在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现象,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森林资源和草场资源在保持水土、防治风沙、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城市地区的学校教师在讲授“工业的区位选择和企业的空间发展”时,可结合当地工业企业,让学生从自然条件、社会协作及环境因素等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其布局是否合理,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区位优势。开展乡土地理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深化了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让学生更加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进而为家乡的建设作出贡献。
三、未雨绸缪,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人类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发展是永恒的主题。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对发展的认识只局限于经济的增长,片面强调工业化进程,随之产生了一系列诸如资源日益匮乏,环境污染加剧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问题。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着重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教师可举出实例,如非洲苏丹草原的退化给当地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危害,同时可举出我国陕西省结合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行植树、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取得巨大成果的实例予以对比说明。经济持续发展,是指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的增长,更要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如在讲授“新中国工业建设巨大成就”时,教师可结合工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以及对工业部门结构和空间布局的调整等内容,使学生懂得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对各种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同时又要努力提高效益,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则强调发展要以逐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也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四、旁征博引,注意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地理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涉及其他多种学科领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和渗透,使学生能够对各科知识融汇贯通,深化认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旁征博引,教师并不是将各学科知识进行“大拼盘”,而是结合教材内容,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自然融合。如讲授由于大气污染而产生的“光化学烟雾”时,可让学生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讲解“正午太阳高度角”时,可给出公式H=90°-φ+δ,让学生自己计算;在讲述山区气候的垂直差异时,可引用古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进行导入;讲授 “文化空间扩散与扩散类型”时,可出示“唐代对外交通图”、“郑和下西洋图”等历史地图,让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去分析、总结出地理学科方面的结论。通过这类综合性练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增长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