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突围?
2009-12-15保罗.麦恩泰
保罗.麦恩泰(PaulMcEntire)
高盛业绩的快速逆转,是其接受的政府巨额援助资金直接或间接造就,算不上“复苏”;目前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避免美国再次陷入危机
高盛今年一季度录得盈利16.6亿美元,其股价从60美元飞涨至130美元,市值也逼近600亿美元。这能算是一种积极的复苏表现吗?我想还算不上。
高盛的这一快速逆转,很可能是其接受的政府巨额援助资金所造成的,无论直接还是间接。尤其是,在去年10月,通过“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ARP),美国政府购买了价值100亿美元的高盛优先股。这些援助资金因高盛重组为商业银行而成为理所当然。
接着,在11月,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决定对高盛的无抵押贷款提供担保。有了这项担保,高盛可以用相当优惠的利率获得借贷,因为提供贷款一方无需承担什么风险。到目前为止,高盛此类担保贷款已经达到了210亿美元。
但最大的一个“馅饼”,还是在美国政府决定拯救美国国际集团(AIG)的时候拿到的。在AIG迄今拿到的1800亿美元援助资金里面,有130亿美元是支付给高盛的。高盛之前从AIG手中购买了巨额的信贷违约掉期合同,实际就是赌信贷市场会出问题。而在没有援助前,AIG是没能力履行这部分合同的。
高盛同时从亿万富翁巴菲特那里融资50亿美元,并且计划通过公开发售再融50亿美元。
所有这些资金,加起来达到了540亿美元,占它的600亿美元市值的很大比重。
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之前,高盛被视为“投资银行之王”。它在华盛顿深具游说能力,几乎可以为所欲为,可谓无人能敌。
高盛的许多前任高管和雇员,都在美国政府谋职。在这个问题上,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说:“美国有一道旋转门,人们可以在华尔街和财政部之间来来往往。”
其中两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罗伯特·鲁宾(Robert Rubin)——高盛的前任联席主席、克林顿政府的财政部长,以及亨利·保尔森(Henry Paulson)——高盛全盛时期的CEO、布什政府的财政部长。保尔森因为作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早期决策而引人注目。
现在,许多人都想知道,高盛及其前任高管们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决策。就如斯蒂格利茨所说:“这不是私人企业,只不过是政府机构的一种隐性形态。”
最极端的怀疑认为,华盛顿被大型金融机构的精英们所控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大型金融机构有着非凡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并不仅仅因为许多前投资银行家栖身于政府担任高级职务。许多投资银行业,同时是共和党和民主党,以及他们的候选人的赞助者。在总统竞选期间,奥巴马总统就接受了AIG的竞选赞助。
公众和媒体对投资银行与政府的密切关系持续关注,大部分关注聚焦在投资银行高管巨额的薪酬上。对于支付的税金流入制造危机的金融高管们的口袋,面临困境和裁员的工人们感到异常愤怒。
但更为持久和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避免国家再次陷入此类危机?更多的监管措施将出现,尤其是针对金融衍生品的。但更多的法律和规则并不足够。毕竟,最重要的问题是,目前已有的规则并没有被落实到位。比如,在麦道夫丑闻中,美国证监会曾经数次调查这家巨型对冲基金,都无法揭露其骗局。
如果经济很快复苏,目前的伤痛就会被抛诸脑后,而我们也很可能看到民主党再次执政。近来美国股市令人惊奇的大幅反弹,似乎正指向这个方向。
但如果经济衰退持续下去,那政权更替的压力会非常巨大。同样不得不为的,将是对整个银行系统的中央控制。■
作者为美国Palo Alto咨询公司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