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案例设计观能动性
2009-12-14夏秦冯博琴陈文革顾刚
夏 秦 冯博琴 陈文革 顾 刚
摘要:本文首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授课对象和学时安排上分析了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引入案例的必要性,其后以四个典型案例为例,说明在设计阶段如何选择案例的内容、组织案例的结构以及设计案例的呈现形式,以实际应用证明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案例;大学计算机基础
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道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教授创立,这种教学方法已经遍及许多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也开始在一些学科教学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它对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自2005年西安交通大学在全国率先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以来,我们一直都在探索课程的教学方法。在几年的教学研究中,精心设计了一批典型案例,尝试着把这种教学方法逐步引入教学实践中。
一、引入原因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年级本科生必修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在该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四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即计算机系统平台、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以及信息系统开发;掌握包括OFFICE办公软件以及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多媒体等常用计算机技术的一般应用。其中绝大部分理论内容对于大学一年级新生来说,较为抽象深奥,实践部分则过于灵活多样。案例教学法能够把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应用技能通过与几个典型的实际应用相联系而易于被学生所理解和掌握。
2.从教学内容上分析。目前的教学内容按章节划分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硬件基础、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软件、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和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基础等八部分,相互之间的关联并不紧密,每一部分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计算机专业课。使用跨越不同知识领域的综合案例更易于帮助学生建立整个计算机科学的体系结构,了解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
3.从授课对象上分析。本课程是大学本科一年级新生的公共基础课,对于新生而言,大学的教学方式与高中相比已经发生重大转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的是需要学会主动获取知识的技能。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增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减小这种转变的剧烈程度,更容易理解课程内容的要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从学时安排上分析。本课程安排的上课和上机时间分别是40和16个学时,相对于教学内容而言,时间较为紧迫,有些内容无法深入讲解。如果对于部分章节的内容设置成恰当的自学案例,既能够精简授课内容,还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保证教学质量。
因此,有必要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是案例的设计,可以从内容选择、结构组织和呈现形式设计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二、选择内容
案例内容应该包含教学和实验这两方面内容,按用途一般可以分为四类:
1.剖析重点、难点
对于理论教学中的重点或者难点,将它与实际应用或者虚拟现实联系起来,更易于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表1所示的案例源自Windows操作系统中一个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有一定的启发性,与“微型计算机硬件基础”和“计算机操作系统”两章中众多的知识点都有联系。
本案例的内容都是围绕PC机硬件系统的性能指标展开的,通过对Windows操作系统中“设备管理器”工具软件的使用,不仅可以了解一些硬件设备的性能指标,还会发现工具软件本身在获取信息方面的局限。通过对片段2中所提供电脑硬件检测工具的使用,可以进一步了解主要硬件设备的性能指标。本案例的最大特色就是对重点和难点的安排,“设备管理器工具的使用”本身就是一个实验技能点,其后出现的各种硬件设备及其性能指标又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一系列软件工具的使用,更让人过目不忘。此种案例非常适合讲解概念较多的章节,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经过动手操作后会立刻变得具体生动起来。
2.介绍新技术或新方法
伴随着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每年都会涌现出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而多数教材是2~3年才改版一次,不能及时更新,受篇幅限制也无法包罗万象。对于教材中一些常用概念,如表2中介绍的PC浏览器,在强调知识点的同时,可以多介绍一些新技术或新方法,有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
教材中关于浏览器的介绍并不丰富,对于绝大多数具有上网经验的用户而言,IE一直以来都是他们默认使用的浏览器,面对越来越多的浏览器产品,教师很有必要在引荐产品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如何选择浏览器。本案例就是从这个问题入手,首先介绍了四个浏览器的内核特点,又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和网上测试平台对各类浏览器在功能和性能方面进行了相对专业的比较,最后根据测评结果自行确定最佳方案,整个过程设计科学,可信度较高。此类案例应该顺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补充的各种新产品或者新技术应该较为先进和成熟。同时,在案例中适当添加一些动手环节,更能加深学生对该产品或者技术的理解。
3.使用技巧、窍门或经验
在使用过一些工具软件后,总会积累一些心得体会,这些经验值得大家共享。下面案例3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和解答方式介绍了有关IE浏览器在使用中的一些经验。
用户日常使用IE时,多是些常规方法的使用,很少会关注浏览器的一些特色功能,当他们与其他软件相互比较或者遭遇软件无法正常使用时,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往往没有正确的应对方法,因此本案例的设计初衷就是让学生了解IE使用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片段1和片段2的内容可以使学生了解如何让IE实现HTTP断点续传。类似这样的问题和答案还有许多,在汇总和整理时,应该注意问题产生的背景和环境,解决方案的难度和技巧,过时或者太复杂的问题则不适合使用。这种案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深受学生喜爱。
4.解决突出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有许多章节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Windows操作系统的操作,Word、Excel和PowerPoint的使用,Access数据库创建以及图像、音频和视频软件的使用等,简单地提及操作要点是很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但一个包括具体操作的应用往往可以起到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如表4所示。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数据库有一整节的内容都是Access中表、关系、查询和窗体等对象的基本操作,本案例的片段1提出了教学管理数据库的设计目标,随后的四个片段是为了实现该目标而在Access的四种对象上进行的必要操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这样一个案例不仅完成了本节中所有内容的教学,还将所有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都串联起来,使学生更加明晰相关概念的关系及其使用。
以上四个案例中片段的出现顺序都是遵照教师教学过程安排的,在具体编写案例时,还需要从教师与学生两种视角对案例结构进行组织,以便教师使用和学生学习。
三、组织结构
我们设计的案例结构分为基本部分和扩展部分,其中基本部分包含名称、参考样板、理论知识、解决方案和实现技术四部分。其中参考样板构成了案例内容的主体框架,理论知识是对该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具体解释,解决方案和实现技术是对案例内容的分解、剖析和解决。表5是按照上述内容重新组织案例1~4后的案例结构。
为了更好地引入、总结和深化教学内容,案例的扩展部分是教学设问、教学目标、知识点、技能点以及思考题等部分。其中教学设问是对案例背景的介绍,教学目标是对案例功能的展示,知识点和技能点是对案例核心的归纳,思考题是对案例内涵的延伸。案例1~4的教学设问、教学目标和思考题可以这样设计成如表6所示。
四、呈现形式
教师呈现案例的方式有发放文字片段、运用投影仪将操作过程投影到屏幕上、教师口头描绘案例内容和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案例等几种。案例1~4片段的呈现形式可以设计成如表7所示。
发放文字片段适用于课前和课后,其他三种适合于课间;发放文件片段和教师口头描绘案例内容适用于较简单内容,运用投影仪将操作过程投影到屏幕上和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案例从接收者的角度更适合复杂内容。
目前案例库中案例数量已达八十多个,其中不少典型案例已在实际教学中广泛使用,根据历年课程调查问卷以及教师教学评价质量中相关问题的答案可以看出:学生对设置了案例的章节的满意度普遍高于未设置案例的章节;学生对使用了案例的教师评价普遍高于未使用案例的教师。
案例教学法的突出特色是以案例作为教学方法,因此,教师一定要从实践出发,有针对性地编选和设计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案例。本文所列举的案例虽然只是管中窥豹,却也可见一斑,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使用案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还能通过分析、讨论和评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能加强学生对实践能力的掌握。
参考文献:
[1]顾刚.大学计算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