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游记》插曲中感悟玄奘精神
2009-12-14杨丽君张翠芳
杨丽君 张翠芳
[摘要]唐玄奘在充满艰险的西行之旅中,所彰显出的坚强的意志、明确的信念、不屈的人格、精深的知识、优秀的团队意识和不求名利的品格,正是他取得圆满人生的关键。我们从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背景插曲中可以感悟到的玄奘精神,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词]《西游记》插曲;唐玄奘;精神;启示
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是一部想象瑰丽、神采飞扬而又堂奥深邃,充满“幻、趣、怪、玄”色彩的影视巨作,自1986年登上荧幕以来,风靡影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其中的插曲更是非凡脱俗、雅俗共赏。我们说,音乐,是一种最富激情和想象力的艺术,它虽然不能像摄影艺术那样提供具体真实的形象,但它通过声音的组合,却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和内心的激荡,在强化摄影画面的表现力和摄影意境的开拓方面有着非凡的作用。音乐的表现形式是不同乐音的高低、快慢、长短、强弱的组合,不同的组合则表达出喜、怒、哀、乐、忧、闷、惧等情感内容。一部成功的影片正是通过清晰具体、动静有度的画面和起伏激荡、变化无穷的音乐,才能阱述出一个个情节生动、曲折感人的故事。这两者融合得越好,其感人程度就越高。其审美价值也就越大。一个影视导演不仅要根据剧情需要,和摄影师一起捕捉准确生动、美轮美奂的画面,而且要参与音乐语态的分析,把握音乐节奏的变化,抓住摄影和音乐的特性,由情入手,从镜头画面结构到音乐想象空间,从人物内心情感到画面的色彩表现,从镜头的运动节奏到音乐进行节奏的自然融合,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梳理分析、比较综合,制定出影视创作的总体设想。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正是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不同的背景音乐,才把影片人物的特定情绪类型、情绪转换、情感的高潮和低谷,人物内心的记忆闪回与幻觉等表现出来。这些音乐可以从人物的情感世界中集中刻画与概括人物形象,使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从而融入观众心里。
以前观看《西游记》,总被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取得真经的孙悟空所吸引,孙悟空破石而出,“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官,闹冥司,花果山上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
但今日今时,再次欣赏《西游记》,却有了新的领悟,作品着力赋予了孙悟空一双洞察秋毫的“火眼金睛”以及作者脑力所能及的一切科学幻想的神通威力。经过吴承恩如此精心架构安排,于是我们在全剧的正面舞台上看到的都是英雄人物孙悟空在迢遥的西方途中斩妖除怪,战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而唐三藏此时却成了孙悟空威武壮阔的科幻表演的活道具,仅仅是一种必要的陪衬和铺垫。他顽固执著、软弱、优柔寡断,是给观众的直接印象,但一曲曲轻柔、古朴的背景音乐使人禅心四起,恰到好处地把故事的暗藏点转向了这位僧人,突出歌赞了唐僧诚心向佛、取经唯诚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想。
唐玄奘,中华民族历史上极其光辉灿烂的伟大人物,四大名著《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他既是一个出生在1300多年前的柔弱僧人,也是一个妇孺皆知的神话人物。唐玄奘著名的西行之旅,历经千难万险求取真经、回归故国的真实经历,让千千万万的后人钦佩与惊叹。为了探究佛经教义,他以“宁死在半路,也决不东退一步”的坚忍顽强的毅力,毅然决然到天竺取经。在当时交通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唐僧带着少数随从,“一意孤行”,越过千山万水,历经艰难凶险,前后花了18年时间,来往行程108 000余里,游历了101多个国家和地区,足迹遍于西域和印度,终于取得657部梵文佛经,凯旋长安。
我们从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背景插曲中可以感悟到的玄奘精神,主要可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玄奘精神的感召
玄奘精神已经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而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法师这种不畏艰辛、为法忘躯的精神。剧中唐玄奘为了探究佛经教义,以坚忍顽强的毅力,毅然决定到西方取经。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深刻体现了这一点。“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只有有了坚忍顽强的毅力,才能克服一切困难继续前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往往在为一些为公、为私、甚至为国家没有多大益处的方面苦苦追寻,在忘记了自己的本职的同时浪费了可贵的生命资源,虚度此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和事业,职业为生存,事业为追求,有的人为生存放弃理想,有的人为理想朝不保夕,很少有人能像玄奘一样将职业与事业结合得如此完美:他执著,执著到用一生来完成自己的信念与理想;他倔强,倔强到用自己的方式来追忆一些事、一些人,用职业成就事业,玄奘用身体力行向后人生动诠释了圆满人生的最高境界。
二、奋斗精神的体现
《西游记》中,唐玄奘的奋斗精神,体现在他对真理不懈的追求中,既蕴涵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又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插曲《风雨行路难》是由男女声混合唱,首先以木鱼声开曲,再是大提琴以浑厚的音色奏出凄婉的旋律,突出展现取经路上的艰难,进一步衬托出唐三藏的奋斗精神。面对艰难险阻,三藏法师以坚强的意志,为自己的佛教事业而奋斗。而我们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努力弘扬不懈奋斗的精神,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将“倔”进行到底
“相见难,别亦难,怎诉这胸中语万千。我柔情万种,他去志更坚,只怨今生无缘。道不尽声声珍重,默默地祝福平安。人间事常难遂人愿,且看明月又有几回圆。远去矣,从今后梦萦魂牵。”这是女儿国国王送唐僧出行时的一首插曲,女王一再挽留,而唐僧却意志坚定。生命是如此的渺小和无助,玄奘也是普通人,也有害怕和动摇的时候,但他没有别的选择;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每个人都会左右为难,只有信念和执著才能让你从困境中突围而出;倔强有时并非坏事,面对逆境,将“倔”进行到底,才能让人肃然起敬,甚至得到对手的尊重;一个真实的玄奘,才是最可爱的玄奘。
四、勇气和信念是前进的自驱力
不为重重困难而气馁,不为茫然无助而倦怠,这是《西游记》中给我们展现出的玄奘,插曲《无底船歌》唱得好,“莫看滔滔碧波,有船就能渡河;莫看船儿无底,有心就能渡河。”追求真理之路往往孤独可怕,勇气、决心、信念,才是我们最好的朋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旦下定决心,就要把事情坚持到底;求知的紧迫感、命运的紧迫感、事业的使命感,会让人充满动力,—往无前!
五、维护正义、慈悲为怀
“乌云压顶夜森森,塔铃儿响声声。夜色昏暗灯不明,知是宝塔第几层。一片禅心悲众僧,师徒扫塔情殷殷。驱散妖雾乾坤净,换来晴空月儿明。”这是描写唐僧师徒扫塔捉妖的插曲,情真意切,再配上演员出色的表演,更能表现三藏维护正义,善良的一面。在很多人眼里,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值得珍惜,可在玄奘看来,正义和
善良才是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为了维护正义,他愿意亲自扫塔;为了正义,他可以坦然面对生死。当奇迹发生时,他选择用宽容和博爱去感化别人……
六、坚忍的意志体现
玄奘能成功地克服一切遇到的风险困难,这是因为他有“坚忍”的性格特点。玄奘怀着崇高的理想完成了西行的历程,是坚忍令他始终保持自己的理想,决不动摇。“走啊走,走啊走,依依离别家乡柳;走啊走,走啊走,依依离别家乡柳。披星戴月食风饮露,苦海无边甘承受,人生贵在有追求,哪怕脚下路悠悠。”这首插曲正说明玄奘的坚忍并不寻常,他能忍受住最艰难的自然环境和一路上许多敌人的攻击;他能抵抗住美女的诱惑;他能拒绝各种国王献给的礼物。面对着自己缺少资源、遭遇险情,他能坚持住自己的理想,把自己完全依托给了佛祖。面对着途中一些努力迫使他留下的国家,他没有放弃自己的西行,而是用智慧和行动说服了一位位国王,克服所有的困难。在受到许多国王的赏赐和施舍时,他能保持自己的心灵的纯洁宁静,远离这些事物,拒绝他们的奖赏。玄奘能达到谦虚谨慎、不追逐名利和清心寡欲的最高人生境界,因此他能够成为受人敬仰的著名法师,成为最重要的宣扬佛法的人物,被众人所熟知,以一个美好、重要的形象载入史册。
七、爱国主义情操
“一年年含辛茹苦经冬夏,几万里风霜雨雪处处家。取来了真经,回返我华夏。鬓添白发,减损韶华,战胜了八十一难心不老,赢得了世代传颂是酬答。人生总有限,功业总无涯……自度度人,自觉觉他,要把这真理妙谛播天下,要让我九州处处披锦霞。人生总有限,功业总无涯。”这是玄奘取经道路的真实写照。《西游记》中,三藏在西行道上,眷恋祖国,在异邦宣传祖国文化。回国以后近20年中,翻译讲学,成绩卓著,充实了祖国的文化宝库。而其爱国爱人民的情怀,则见其所译所写论著中。
八、给予现代人的启示
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对玄奘只做了辅助的描写,但是玄奘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不只存在于过去的历史当中,也存在于我们现实当下的之中。目前,我国正在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在国内我们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在国际上倡导建设和谐世界。作为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玄奘精神,也正是我们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用玄奘精神向国人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增强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友谊,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玄奘身上体现的教人向善、助人为乐、和睦相处的佛教精神,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有利的资源。玄奘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圆融豁达、胸襟开阔、融汇教内外各派认同的宽容精神以及那种勇于开拓、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对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更是借鉴的典范。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玄奘,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心和善、人际和顺,更需要玄奘那种宽容与融合的精神。《西游记》中的唐僧,德行清高、不慕荣利;艰苦奋斗、少欲知足、不图享受;悲愿宏深、为法为人、不惜身命;勤学实践、不落空谈。这正是超越世俗而又不舍众生的菩萨大行,如高山大海,永远为后代人所学习和敬仰。我们弘扬玄奘精神,就是弘扬民族精神,就是要立足现实,接纳吸收玄奘文化的精髓,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所用,进而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人民更幸福,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