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确诠释历史的电影艺术

2009-12-14张生军

电影文学 2009年17期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南京历史

张生军

一、用超脱的创造性思维和崭新的视角去审视历史

《南京!南京!》是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陆川导演联合创作完成的一部电影力作,在严谨把握历史事件的基础上,以敏锐的创造性思维、奇特的视角、忘我拼搏的制作团队、完美的表现技巧,以其超越史诗般的恢弘气魄,复制了72年前古城南京那黑暗凄惨和人间地狱般的图景。这部电影完全突破了以往有关南京大屠杀惨案的历史著作和文艺作品对中国人存在的刻意抹杀,则是以科学客观的审视态度,站在社会和时代的高度为世界观众深透解析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惨案,在电影创作方面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它是对在南京浩劫灾难过程中,中国人正义凛然的民族形象的全新谱写。

《南京!南京!》这部鸿篇巨制,以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为背景制作的战争题材影片,它创作时间长达4年。许多业内人士称,该片“极其精彩、深刻感人、场面恢弘”,堪称“2009最值得看的战争大片”。通过好莱坞电影巨头,米拉麦克斯公司总裁哈维·温斯坦(Harvey Weinstein)的言行便可证实这种看法。哈维·温斯坦先生日前来到北京,据悉他此行是专门洽谈购买《南京!南京!》影片的全球版权事宜。哈维·温斯坦先生此前在香港观看了《南京!南京!》的粗剪片,观看过程中数度落泪,第二天立即飞抵北京,会见了总制片人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韩三平先生,强烈表达了购买《南京!南京!》全球发行权的意愿。哈维·温斯坦先生对《南京!南京!》电影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赞赏,他尤其指出,该影片在战争的动作场面上所呈现出的水准让他十分惊异,战争场面的表现风格是他在以往战争影片中从未看见过的,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战争电影风格,同时也对陆川导演的水平做了极高的评价。世界杰出的职业电影节专家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Marco Mueller)称《南京!南京!》“绝对是地道的2009年电影,太多场面令人难忘,影片角度独特,完全出乎意料,中国人的形象特别感人,日本人的形象很公正。”他还说影片“观点特别现代,这是这个片子最牛的地方,以前表现这个题材的影片观点都是陈旧的,这是一部很重要的电影,很严肃的电影,很完美的电影。”马克·穆勒最后颇有信心地说:“如果威尼斯电影节选择了《南京!南京!》,我相信至少90%的人会投它的票。”诚然《南京!南京!》给2009世界电影业带来了一种冲击波,它撼动了世界电影界巨头,净化了所有观众的心灵。非常值得我们骄傲和欣慰的是,因为它是一个全新的“中国制造”,更因为这是由一支平均年龄在三十多岁的才华横溢的现代电影制作团队所完成。

《南京!南京!》描写的是从1937年12月13日,日军入侵南京城,随之而来的是惨无人道的对无辜百姓和战俘长达6周血腥屠戮的一段历史悲剧。影片分别从中国军官陆剑雄、归国女教师姜淑云、唐先生及日军普通士兵角川等人物身上透析了在面对惨烈的事件中不I司身份人的心理变化及精神裂变过程。陆剑雄在强敌面前傲雪欺霜,誓死捍卫南京城。在姜淑云身上看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约翰·拉贝的秘书唐先生,面对接踵而至的一幕幕惨案他百感交集,从最初的明哲保身和贪生怕死,到最终挺身而出,正义凛然,以生命为代价做了灵魂的转换。角川是日本十六师团的一名普通士兵,在作为南京城占领者的“生活”中,切身体验了为了维持这种特殊的“生活”而付出的丧失人性的代价,罪孽的行为最后导致了精神上的裂变,人性本能的良知得到显现。他选择将两名中国幸存者送出了南京城,然后用自毙的方式来洗刷其玷辱“人性”的罪恶行径。

美籍华裔著名女作家张纯如在《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书中通过大量翔实历史资料撰写了这段悲惨历史。张纯如说: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自相残害的例子不胜枚举,令人叹息。但是,如果这类残害也有程度之分的说法成立的话,那么,在世界历史中很少有暴行在惨烈程度和规模上能与二战期间发生在南京的暴行相提并论。”

美国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从1941年12月7日开始的,起因是“珍珠港事件”。欧洲人将希特勒的军队对波兰发动闪电战的1939年9月1日定为“二战开始”。然而,亚洲人则将二战的爆发追溯到1937年日本军队对中国东北的占领开始。1937年11月,日本军队在占领上海后,于1937年12月13日又攻陷了南京城,在南京城内实施了一场史无前例和旷世罕见的罪恶暴行。数以万计的年轻男子遭到围捕,将他们押往城外。在那里进行集体枪杀、活埋及屠杀,或被日本新兵用来练习刺杀,有些被浇上汽油活活烧死。日本军队在南京城内大街小巷随意杀害中国平民,无数受害者在痛苦的呻吟和尖叫声中倒下,凄惨的南京城到处血流成河,血腥屠杀长达六个多星期。一连数月,南京街巷尸横遍地,腐臭熏天。抗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IMTFE)专家估汁,从1937年末到1938年初,在南京约有25万非战斗人员死于日本军队之手,不过一些权威专家认为这一数字将超过了30多万人。

《南京!南京!》影片还描述了在南京大屠杀中幸存者的历险过程。在抵抗最终失败后,尚有一部分落难者逃到位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非安全的“安全区”内。在这里,大批的难民因为德国人约翰·拉贝的“特殊”身份而暂且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负责安全区难民工作的是约翰·拉贝的秘书唐先生和归国女教师姜淑云。所谓的“安全区”在日本人眼里只不过是一个囤积女性难民的“仓库”。约翰-拉贝在残暴的日本军队面前,也不过是随时可以任意进行处决的。中国的女人们,用她们柔弱和坚毅的身躯舍命去拯救那些萍水相逢、素昧平生的百姓,在世人面前展示出了中华儿女的英勇形象,谱写了一段气壮山河的史篇。《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书中记载:南京陷落后,南京的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美国大使馆等都位于安全区内。安全区收容了不仅仅是数千人,而是数十万人。在这一时期,美国和欧洲人的英雄行为是如此众多(他们的日记加在一起长达数千页),在此无法一一列举。

《南京!南京!》影片全新的视角表现,具体有三个主体元素,即中方的视角、日方的视角、拯救者的视角;另外还表现在电影创作人员能肩负使命将自身的情怀和灵魂投入到影片中,站在社会和时代的高度,从政治、思想、文化、观念等多元视角去真确和重塑历史事件,对“人性”的内质作了深度探求和表现。

历史是真实的、客观的,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必须客观审视和正确对待。正视南京大屠杀事件是人类历史上最残暴野蛮和丧失人性的行径,通过了解事件的历史真相,吸取惨痛的历史教训,教诲世人。西班牙哲学家、小说家乔治·桑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曾说: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国犹太作家、政治家伊利·威尔塞(Elie Wiesel)在数年前的警告:忘记大屠杀就是二次屠杀。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革命先驱李大钊说:

“我们

应该顺应自然,立于真实上,求得人生的光明,不可陷入勉强、虚伪的境界,把真正的人生都归幻灭。”透析名家和古人的精辟论述,使我们进一步醒悟到:历史既是残酷的,也是美好的;历史既是人类发展的座右铭,又是人类开创美好未来的新起点。鲁迅有句名言:“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在《南京!南京!》影片中突出再现了一种极其可贵的品质,那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民族魂”。它告诫世人:一个国家和民族需要宽容,需要正义,需要自信,需要强大,更需要安宁;它告诫国人:要深思历史,珍惜和平,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二、电影艺术的真谛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是由艺术门类的综合运用而产生的。它包括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摄影、特技、编导和演员及相关技术等多项合作。电影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不难想象如果生活中缺失了电影会是如何。与其他媒体相比,电影属于一种年轻的媒体。绘画、文学、戏剧、舞蹈和音乐都已经存在了上千年,然而,电影诞生却只有一百多年。尽管它发展时间短,但是这个新事物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极具感染力的媒体传播艺术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不断探索和了解电影媒体的魅力特质。电影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能快捷和迅速地传达各种信息,运用艺术技巧和手段向人们展示出了原本不知道的世界与生活方式。电影以其独特的形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赏心悦耳的视觉影像,带给观者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然而,电影还具有引领和传递社会理念,探索视觉特性与艺术美感的功能。它会将人们带进一段旅程,提供一段触动心智感悟与激情的特殊经历。

电影产生于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开始出现故事片。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电影艺术的集体性和电影艺术的综合性明显地表现出来。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的特点在于它和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然而,技术发明本身却不可能自然而然地保证产生艺术。例如,镜头作为电影形象的技术基础仅仅是电影胶片记录摄影对象某一动态或者静态阶段的一张照片而已。电影的一个镜头便是影像时间、空问、构图的连续片段。深入淡出、叠化、划接都是以一个镜头慢慢地取代另一个镜头。切接则是一个镜头瞬间取代另一个镜头。然而,操作使用摄影机的艺术家在一个镜头里不仅是反映可视空间范围以内的东西,而且还要根据影片的构思及其艺术造型要求来设置镜头里的构图,找出必要的色调特点和确立拍摄这一镜头的最佳视角。影片剪辑的艺术技巧主要涉及各种关系的把握,即镜头之间的图形关系、节奏关系、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在所有电影中,图形和节奏关系普遍存在于剪辑过程中。电影工作人员可以借助场面调度镜位及摄影机运动、声音和韵律以及整部电影的脉络来掌控节奏,节奏对影片的整体步调有着极大的影响。影片剪辑的主要性质不是把已经拍摄的镜头加以简单的技术连接,剪辑应该是对已有的电影素材进行选择并且按照时间和思想情感顺序把它们组合起来的复杂创作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提升影片的整合力及体现创作者的最高艺术思维水平。

艺术性,既是内容又是形式的管辖范围,并且内容起着主要作用,它是表现形式的基础。马克思对艺术性所持的观点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因为他强调思想在艺术中的体现具有决定性意义。艺术性的组成部分包括对现实的描绘的真实性和艺术家进步的世界观立场。在艺术性这个层次上,就表现为具有思想正确的观察角度,进步的、经过科学检验的社会理想。所有这些特质都联合于内容这一概念中,但这个内容应该体现为与它相适应的形式。艺术的内容,是以艺术形式获得相应体现的,具有社会审美价值的一定意义和内涵思想的感性形象领域。艺术中的内容是经过整理的、完整的、与表现形式不可分割的。根据黑格尔的说法,内容就是形式向内容的转移,形式就是内容向形式的转移。用在艺术史发展上,这一沦点就意味着艺术内容是在体裁和布局的时空结构中逐步形成和“积淀”的,然而它又融入新艺术过程的各个实际内容层次,对其产生影响并加以改造。在艺术的内容中铭刻着一定类型的对现实和人的审美关系以及时代和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它渗透着崇高性、悲剧性、喜剧性及戏剧性等性质的审美情感。内容的这种审美充实性和特殊性是符合人的整个内心世界的手段的深层功能的。《南京!南京!》的电影创作者们,面对极具挑战性主题内容,以艺术家忘我的精神和高尚品德,肩负祖国、民族和社会的重托及使命,历尽艰辛,兢兢业业。对于导演陆川来说,如此沉重的历史题材闯入他的视野,还是在拍摄《可可西里》的时候。他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理想是探索一些人记忆和情感的题材,以展示中国人美好的精神内核,而南京那段苦难的历史给了我灵感。”逐渐发现这个题材已经成为一把尺子。他还说:

“还是这个项目最让我热血沸腾。”就是在这个题材内容感染下,他义无反顾,四年磨一剑,将其多年积蓄和锤炼出的艺术功力赋予到了《南京!南京!》影片制作之中。运用电影传播媒介的技术手段,以其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将他们颤动心灵的情感展示于世人而前。

电影能够改变人们的思想和感受,拓宽自身的品味和视野。电影艺术是随着表现形式而呈现出来的,图像的拍摄、布局、结构,如人物、场景、色彩基调、灯光、特技和造型技巧等都是重要的形式要素。电影的艺术性表达会给人们带来一种涉入经验,使影片凝聚了极大的吸引力。这些说法都证明,人们在欣赏电影作品的过程中动用了生理感官、感觉、心智等功能,同时在其过程中不断提升兴趣和涉入程度,使视觉感知和心理感受达成共鸣且产生情感。这是因为艺术家们创造了一种模式,让电影作品同时激发并满足了人们对新模式的渴望。

鉴赏力随着涉入经验的积累在不断变化,人们的这种意识从没有停歇过,它永远都会在普通的模式中寻找秩序和意义,积蓄新的经验。电影艺术形式具有依赖于人类这种具动力和合成力的内涵特质。如果电影作品不能激发人们的情感,人们也就无法开始接受或维持心理感知,电影便失去作用和意义。《南京!南京!》电影在艺术表现模式上,它避开了类似体裁的一贯表现方式,在现今高清晰数字影片与日俱增的时候,大胆使用黑白片制作电影,可以说是一种独步天下的创意模式。就艺术色彩学方面来研究色彩的情感与性格:黑色与白色都可以表达对死亡的恐惧和悲哀,具有无可超越的虚幻和无限的精神。黑白组合最质朴、最分明、最强烈,而且具有凝重感,非常适合表现严肃和悲剧的题材。在色彩的色立体结构中,黑白两色分别处在两极,传统的太极图案就是以黑白两色的循环转换来表现永恒的宇宙变化。白色是由所有色光混合而成的,寓意光明与神圣。西方人认为白色代表着纯洁和忠贞不渝。黑色的象征内涵有阴暗、沉重、坚毅、古典、绝望、恐怖、悲哀、地狱、阴险和神秘等;白色的象征内涵有纯洁、素净、清白、寒冷、哀思、纯粹、纯真、和平、神圣和空灵等。《南京!南京!》电影将南京大屠杀历史

惨案的内容与运用黑白色调传递的感情与性格相契合,真可谓是一个完美组合。

三、正视历史,珍惜和平

正视历史珍惜和平是人类的共同心愿。我们决不能漠视历史,也更不允许对历史进行肆意篡改,南京大屠杀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历史惨案,这是世界公认的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日本要正视历史承担历史责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约翰·拉贝和辛德勒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一个人在中国、一个人在波兰,他们在日军和德军的残暴的屠刀下,历尽艰险、竭尽所能地拯救无家可归的落难者。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真实再现了奥斯卡·辛德勒在二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遭德国法西斯残害的真实历史事件。该影片让全球人所瞩目,在内涵思想的重要性、传播视角的深度、非凡的艺术程度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层次。约翰·拉贝在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过程中,拯救了20多万中国人。由导演兼编剧傅瑞安·加伦伯特(Florian Gallenberger)拍摄的电影《拉贝日记》真实记录和表现了约翰·拉贝的伟大事迹。该片独揽了具有“德国奥斯卡”之称的德国电影奖,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美术、最佳服装设计四项大奖。诞生于1951年的德国电影奖是世界顶级的电影赛事。《拉贝日记》是自2006年的《窃听风暴》之后的又一部同时获得如此大奖的影片。导演兼编剧傅瑞安·加伦伯特领奖时表示,希望影片《拉贝日记》能敦促日本在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上做出有益反省:

“这个题材在日本极端敏感,但希望它在日本上映,掀起日本民众的讨论”2007年由导演比尔-古登泰格(Bill Guttentag)、丹·史度曼(Dan Sturman)拍摄的《南京臌遗忘的1937/南京大屠杀》(Nanking)纪录片,这是一部以外国人的视角纪录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历史内容翔实,影片中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讲述,并且从世界多个国家收集到各种音像和文字资料,影片惊奇之处是将一位西方人约翰·麦基用16毫米小型摄影机所拍摄南京大屠杀事件的40分钟录影带,这是极其珍贵的历史史料,该影片倍受全世界的关注。相同题材的影片还有《南京浩劫》(Purple Mountain),该片的剧本主要根据美籍华人女作家张纯如《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年南京浩劫》一书改编写,影片由中、美、英三方共同出品。由编剧威廉·麦克唐纳主笔,描写在南京大屠杀事件中一个中国普通家庭的母女的凄惨遭遇。导演西蒙·韦斯特(Simon West)说: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我们有责任牢记发生过的一切,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让悲剧重演,并牢记我们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悲剧和惨案影响如此之大,它证明了向往和平安宁与美好是人类的共同意愿。

《南京!南京!》站在客观和科学的高度,真确诠释历史事件,给现代电影创作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视角。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类需要安宁,人类需要发展,人类更渴望永久和平。现代电影人要肩负起国家和社会赋予的历史责任,充分发挥电影传播媒体的作用,诠释科学理念,引领时代潮流,共同创造和建设一个文明、和谐、安康、幸福的美好社会。

猜你喜欢

南京大屠杀南京历史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见证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欧美友人
南京·九间堂
新历史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侨界寄哀思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