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2009-12-11廖细生廖跃青
廖细生 廖跃青
摘要: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而探索形成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经验与理论架构。本文根据湖南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情况,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具体包括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方向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近年的一个热门话题,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样式),它合乎一定的准则,使人可以照着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而探索形成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经验与理论架构。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是两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的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院校办学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因此,加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本文就我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具有的特点
通过分析与调研,我们认为现阶段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备以下特征:
(1) 掌握较扎实的自然理论基础知识和系统的本学科专业知识。
(2) 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 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直接参与企业一线技术创新,解决企业实际面临的工程技术难题。
(4) 掌握必要的经济、管理、法律等多学科知识,能够较好地处理技术活动中所涉及的经济、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问题。
(5)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
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1科学定位,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湖南工学院是由原湖南建材高等专科学校与原湖南大学衡阳分校合并组建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属于地方性教学型本科院校。学校定位为: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以工为主,工、经、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科技服务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湖南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思想指导下,按照“夯实基础、拓宽专业面、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增强毕业生适应性”的原则,以“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为一体,融课内与课外为一体,融教学与实训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制定了新形势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方调研,结合我院实际,确定了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和素质高,掌握计算机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从事产品的设计、生产和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
我院计算机科学系为了实现“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和素质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一系列的措施为其保驾护航。
2.2.1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学制要求,我们在课程体系设置中统筹培养过程,妥善处理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专业大类基础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的关系,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等方面的关系。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我们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要求定位设置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并按照“局部优化服从整体优化”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重组,构建了由通识教育基础平台、专业大类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块和选修课程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符合我系实际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课程体系必须贯彻我院提出的“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为一体,融课内与课外为一体,融教学与实训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基础厚,方向多”的人才培养理念;必须符合学校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指导思想。 我们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专业大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等各类别课程所制定的学分比例如表1所示。
2.2.2拓宽专业口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
为满足学生不同的爱好和志向,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发展,按照学校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指导思想,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考虑扩大人才培养方案的灵活性、适应面和实现个性发展目标要求的可能余地与弹性空间。 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努力为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创造条件,为特殊人才的学习成长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条件支持。 按照以上原则,我们构建了计算机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工程三个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以增加学生的专业方向面。专业方向模块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计算机应用方向的课程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信息管理方向的课程为信息系统开发、信息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经济学;网络工程方向的课程为VB.Net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网络、组网技术、网页制作、Web程序设计等。
2.2.3加强能力培养,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多层次、各种类型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实践教学要贯穿整个学程,增大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增强竞争力,改变“学不致用”的状况。 对此,我们创建了融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各类技能竞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做法:(1)课程实验:同课堂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注重科学地设置实验项目,将课程实验分为三类:验证性实验、实践性实验和探索(创新)性实验,多开实践性实验,少开验证性实验,适当开设探索性实验。实验成绩的给出由原来只看实验报告转到更注重实验过程的实现。(2)课程设计:也叫大作业,一般安排一至二周的时间,与理论课程同步进行,改变过去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才给学生下发课题,教师在期初应把课题题目下发给学生,在第三周前应确定好。主要是让学生有目的、重点的学习理论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对课程的综合应用和设计能力及文献检索的能力。(3)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习的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目前我系已在衡阳钢管集团有限公司、衡阳衡冶重型机械有限公司、衡阳市九达软件有限公司、衡阳市优利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神州数据软件系统网络有限公司等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产学研”提供了重要场所。(4)各类技能竞赛: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技能,系部开展了一系列技能竞赛:程序设计大赛、动漫制作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等,学生可自愿参加。(5)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学时18周左右,在这个实践教学环节中,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重点突出毕业设计选题与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的在研课题,教师切实作好毕业设计的规范化和指导工作,学生可以在学院内由教师指导完成毕业设计项目,也可以直接到企业实习完成毕业设计。
2.2.4加大建设,形成缜密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生存与发展,只有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才能培养合格人才。为此,需建立一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 形成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
院、系两级都非常重视计算机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引进与培养结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使他们尽快成为教学骨干,坚持和完善外聘教师制度,特别是让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师、技师走上讲台,鼓励在校教师参与企业一线的研发过程,让他们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让高水平的教师不至于流失,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逐步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竞争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 加大投入,建立全方位的计算机综合应用实训基地体系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越的条件和环境。计算机技术更新发展极快,要求教学内容、实验手段、实践环境要紧跟时代步伐。我系已建成了计算机综合应用实训基地体系,包括硬件实训基地、软件实训基地、分布式实训基地、网络实训基地、网络中心等。计算机综合应用实训基地室内总用房使用面积为1289.5平方米。实训基地现有仪器设备总资产1200万元。承担计算机系各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培训等实践教学任务。以满足基础性学习的需要,院、系现已计划在5年内建立8个计算机实训室,它们包括:开放源码网络实训室,软件模块编码实训室,3D动漫实训室,CISCO网络实训室,网络安全实训室,PDS综合布线实训室,信息安全实训室,人工智能实训室。
(3) 建立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教与学之间,构建了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行之有效的监督和反馈网络,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进行全方位质量监控,形成了院、系、教研室三级把关,专家、同行、学生三线评教和教师、学生、用人单位三方参与的闭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此,院系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了由教学专家构成的教学督导组,建立了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制度,建立了学生信息员制度,专门开辟了评教网站。
3结语
湖南工学院作为一所教学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我系从2003年开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本沟通”专业以来,开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现在已基本形成“两平台+多方向+素质拓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多数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不甚理想的情况下,我系学生就业率逐年提高,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我们还将继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入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高鹏程. 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J]. 今日中国论坛,2007(9):99-101.
[2] 初建玮.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12(03):130-134.
[3] 曾碧卿,邓会敏. 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优化[J]. 计算机教育,2007(6):62-64.
[4] 欧洪湛.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 高教论坛,2007(3):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