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与创新人才培养探究

2009-12-11徐守坤汪英姿闫玉宝

计算机教育 2009年18期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创新人才教学模式

徐守坤 汪英姿 闫玉宝 李 宁 游 静

摘要:近几年,研究型教学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分析了研究型教学的内涵,探讨了研究型教学中教与学、师与生以及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并对研究型教学的实施要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践性的建议。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创新人才;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研究型教学近几年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不仅适合于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也适合任何以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为目标的普通高等院校。教育部在20世纪90年代也曾向高校提出了“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明确要求。本文以普通高等院校为背景,探讨了研究型教学模式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性,以期抛砖引玉,与同行商榷。

1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程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体。研究型教学模式,主要涉及到教学理论、目标、方法和策略以及评价等方面内容。

1.1研究型教学理论基础

对于什么是研究型教学,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有着深厚的教育思想背景和理论基础。从其注重学习者个人的人格发展和自主独立学习能力来看,它带有个别化教学理论和人本主义教学思想的成份;从其培养学生批判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式学习上来看,它受认知主义的信息加工理论的影响;从其强调学习者以个人的方式通过别人的帮助,建构对知识和事务的理解,从而培养科学研究精神上看,它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物。因此研究型教学融合了多种认知理论成果,注重在运用的过程中针对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方法上的灵活调整,以体现教学模式对学科特点的主动适应性,从而更有利于指导教学活动过程,实现教学目标。

1.2研究型教学的目标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和发挥学生能动性,使其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精神,成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

1.3研究型教学的方法策略

任何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方法和策略涉及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条件,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的环境等。研究型教学方法和策略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是教学理论的实践性体现,直接影响到教学的目标的实现。

1.4研究型教学的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因为研究型教学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研究精神的创新人才,因此传统的一张考卷式的评价方法和纯粹以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方法显然无法适应。研究型教学将采用更加开放式的评价方法,主要表现为形式的丰富性、过程的实践性和结果的创新性。评价的标准不再单纯地依赖成绩,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以及考核过程中是否表现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正确认识研究型教学的几对关系

研究型教学是对传统常规教学模式的突破。因此,需要重新认识传统教学模式中关于教与学,师与生以及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以期转变观念,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下面对这几对关系进行对比分析。

2.1“教与学”的关系

研究型教学并不反对教师的“教”,而是反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知识单向传递式”的“教”。相应地,研究型教学中的“学”,也不应是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而应由“发现式”学习替代。为此,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2.1.2 “我教你学”与“我学你教”

“我教你学”是被动的、接受的、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目前我国采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教学模型为:授课→接受→练习→运用→检查。该模式优点是可使学生比较快速地掌握大量信息,缺点是完全忽略学生的个体需求,不适合发展学生的个体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反映在课堂上就是“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忽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违背心理学中人的认知规律,导致学生厌学,视学习为负担,不求甚解,应付考试;甚至有些高分学生,盲从权威,不愿发表个人意见,缺少继续学习能力,形成高分低能的现象。

“我学你教”是主动的、独立的并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将学生从知识的“旁观者”变成知识学习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教师通过创设情境、问题中心、自学辅导、合作学习、前沿导引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该方式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对象,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和策略。例如,教师精选章节,采用“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方式,通过辅导点拨等方法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再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由学生提出假设并加以论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鼓励非常规性的假设和做法,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培养思维,锻炼能力;又如,对于一些原理性和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可以采用范例教学或抛锚式教学,由教师提出和当前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范例作为切入点,采用合作学习或讨论研究等方法,互相学习,提高能力。

2.1.2 “学着做”与“做中学”

如果前面是关于教学中的中心和主动性问题,那么“做”和“学”的关系则关注如何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问题。“学着做”是一种验证式的,无须结合工程实际和社会实际需求,也无须考虑分工协作,更不需要研究和发现的手段方法,其结果只能证明教师所讲是正确的,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科学研究精神无所裨益。这种验证式的实践内容普遍存在于高校的试验和实践环节中。1995美国一份关于《构建理工科本科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也同样指出美国教育体系中对学生的培养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缺乏继续学习的技能和动机的训练”,而这种训练,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所必需要做的。

在“做中学”,不仅仅是一个实用的问题,也涉及综合能力的培养问题。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对21世纪新的工程人才提出的11条评估标准中,尤其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美国MIT的办学理念之一也是让学生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做”实际上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可以学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到与人交流、沟通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学到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也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感同身受,产生共鸣,才能真正学以致用。“做”的形式,落实到实际操作上,可以是多一些设计型与综合性试验,也可以是多一些激发学生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项目和竞赛,而少一些验证型的、技术性的原理验证和操作训练。

2.1.3 “研究性教”与“研究性学”

研究型教学需要“研究性教”与“研究性学”的有机结合,方能相得益彰,事半功倍。教师的“研究性教”体现在既要研究如何教好,同时要知道如何激发学生“研究性学”。所谓“研究性教”,就是教师能够根据学科的特点,依据一定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引入研究成份和前沿成果,将内容以待研究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过程。而对应的“研究性学”,则要求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实质,通过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认知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结论和获取真知,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因此,教不再是使用一成不变的讲义和面对一成不变的学生,需要关注学科前沿,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寻找恰当的契合点,提出问题,展开教学。学也不再是单纯的积累知识,而是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和继续学习的能力过程。

2.2 “师与生”的关系

师与生是教学过程中相互依存的两个实体。教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在我国由来已久。从孔子“设坛讲学”到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名言,再到对我国近现代教学模式影响深远的赫尔巴四段教学法也都是强调教师中心地位。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各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认知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发现: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方法是学习者通过自我建构,依据本身原有的认知结构,去顺应和同化新知识。因此,教师不应该再作为讲台上的“圣人”,而更多的应扮演“场外教练”,不仅仅传授知识,同时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帮助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和控制者。 学生也应该成为“场上队员”,从旁观到参与,从理论到实践,从接受、记忆和理解知识到训练思维能力和评价决策能力。前卡内基教育促进会主席的Ernest Boyer博士在《学术的反思》一文中这样评价教师的作用:“教学是教育和塑造未来的学者,优秀教师能营造一个氛围,激励主动而非被动式一种的学习,鼓励学生成为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者,在大学学习结束后,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

2.3 “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研究型教学是应该采用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考核方式。传统的教学考核和评价以结果作为主要的依据,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是一种封闭式的考核。研究型教学除了考核对知识的掌握,还应该考核学生思维、方法、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方面的素质等,因此需要采用更为开放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的考核就是一种开放式考核方式。考核的形式要多样化,考核的时间可以放长,关注的内容除了正确的结论外,还需要关注对问题的理解与分析、方法的运用、过程的参与合作和沟通、资源与社会问题的考虑程度等等方面。对于一些问题,甚至可以本身没有正确或固定答案,主要考察学生学习过程,是否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研究和自我学习能力。

另外,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考核方式,也有助于实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教师通过过程考核,及时了解和发现问题,避免学生因问题堆积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促进了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成长。

3 创新人才培养与研究型教学实践

3.1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

创新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即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创新的思维能力就是要有创新的意识、思维和人格,要有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发现并提出新问题、新观点和新理论;具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以及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创新实践能力表现在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了解学科前沿,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信息获取、分析、实验研究以及表达沟通能力,掌握科学的方法,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不唯书,只唯实。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也需要齐头并进,不仅需要从思维上引导,也需要在实践中锻炼。

3.2研究型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实践

创新素质是可以培养的,这是进行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石。研究型教学内涵本身决定了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本质。从理论基础、教学策略以及评价体系等都适合培养创新型的人才。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涉及到教学活动、教学管理以及人等诸多因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施研究型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2.1研究型教学过程化观点

清华大学的经验认为,研究型教学要由点到面,需要把研究型教学和创新性教育由若干个点扩大到一条线或一个面。创新教育要做到全面实施,真正成为一种可持续的、有效的教育机制,不只停留在一些局部的、零星的、微观的个别环节的改动;或者作为一种时髦,成为对个别学生进行的一次性改革试验,或者作为第二课堂活动的一个亮点,就需要把研究型教学全面融入教学全过程。研究型教学既有教学观念上的转变,也有操作层面的革新,因此必须认识到其实施的过程化和复杂化。笔者认为,要推进研究型教学,就要坚持点、线结合,直至全面推广。“点”可以表现在某点具体事件上的革新或改动,例如可以在个别科目的课堂教学中实行案例教学,推动创新型思维的培养。“线”可以表现在从学校的层面推动某些连续环节的变更。例如可以在实践环节中增加综合性或设计型试验的比例,以提高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等。通过实践这条线,从操作中获得成功经验后逐步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达到最终实现研究型教学的目标。

3.2.2改革课程与课程体系

无论是“教”还是“学”,都依赖于一定的课程和课程体系。若以有机体作比喻,则课程是有机体中的细胞,而课程体系就是这些细胞以及细胞之间的联系组成的有机体。因此课程体系应具有目的性、层次性和融合性的特点。研究型教学改革,首先应改革课程体系,然后根据课程体系再设置课程。课程体系改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实施宽口径、重基础、多学科融合的课程设置。首先应降低学年要求总学分,实现课程的整合与多学科交叉,建立综合基础平台;加强文理融合,合理设置人文素质类课程和降低专业课程学时,有比例有侧重地建立课程体系。

(2) 融入创新型课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程中增加创造力培养类课程,例如创造学或创业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新人格。

(3) 加强实践环节,将部分实践融入到教学环节中,设立形式多样的实践性环节,在研究中学,在学习中研究。同时加强实践环节的监控,提高创新效果。

课程改革首先应确定课程的目标,根据该目标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的目标应服务并服从与课程体系的目标。在课程教学上,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权,好的研究型教学依赖教师对课程的教授方法和实践安排。因此要加强课程建设,尤其是各类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名师名教”上讲台的比例,提升教师对“研究性教”的兴趣,从而实现课程研究型授课。

3.2.3重视研究型教师的培养

教师是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关系到研究型教学的成败。一个研究型的教师不仅要自己具有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要有引导他人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尤其是后者,对于实施研究型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十分重要。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缺乏教师培养的机制和措施,缺乏对青年教师的引导和交流,导致教师很难学习到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通过“访名校、拜名师”、青年教师实习与助教制度、加强国际合作、开拓国际视野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3.2.4培育引导创新型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有创新型的校园文化相辅助。为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营造民主、开放、进取的文化环境。在操作层面上首先要规范、引导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以学生自主的科技论坛、科技协会为依托,开展科技创新竞赛,通过提供各种科技创新基金或创业基金为手段,鼓励学生从事创新研究和创业体验。其次要在本科生中研究和推广“导师制”,使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了解学科前沿,培养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最后,要加强学术交流,举办各种学术讲座,活跃学术气氛,吸收先进文化,扩展学术视野。同时,要注意美化校园,优化育人环境。

3.2.5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研究型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推动研究型教学会触及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上下一心,由点及面,逐步实施。首先,需要得到校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和鼓励教师或教学单位进行研究型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充分认识到过程的复杂性和反复性。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进行学生学业的指导,允许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第三要积极开展小班授课,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接触时间,鼓励教师进行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有机结合。第四要建立合格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要能正确的评价教学效果,在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材使用等方面,区别以往的教学评价方法,建立新的评价规则和指标,鼓励实施研究型教学。最后要改变对教师的考核体系。目前很多高校出现不同程度的“轻教学”、“重科研”的考核体系,甚至是完全以科研为主体的考核体系,导致教师缺乏对教学进行研究的信心和精力。虽然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引导他人从事科研的能力,但并不是唯科研是论,仍需注重教学的研究性。因此,高校要从管理体制上保证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兴趣和精力。在考核体制中考虑教师教学的投入和认可教学成果。

4结语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培养人才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互相促进,不断探索才能最终取得成功。其中,学校的定位是关键,教师和学生则是执行的主体,并最终通过学生素质、教师能力的提高而提高学校的办学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汪蕙,张文雪,袁德宁. 关于研究型大学教学模式的认识和实践[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23(1):17-22.

[2] 李元元.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 2006(23):87-89.

[3] 袁德宁. 关注宏观层面的教学质量推进“研究型”教学方式[J]. 中国高等教育,2002(01):17-19.

[4] 孙萍茹,米增强. 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 河北大学学报,2000(2):53-57.

[5] 汪劲松,张文雪. 探索研究型本科教学体系提升教育质量[J]. 中国大学教学,2005(11):10-12.

猜你喜欢

研究型教学创新人才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创业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研究型教学设计的《国际金融》教学实践研究
现代计算流体力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校武术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型教学的课程设计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