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历史活动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009-12-11苏月清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4期
关键词:活动课交流能力

苏月清

摘 要:初中生具有个性普遍突出、好动、好模仿、好表演等诸多心理特征,历史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以调动学生求知欲望为基本出发点。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应考虑寓教于乐,创设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 培养实践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课时再紧也要安排一定的历史活动课教学,如写作活动、绘画活动、表演活动、辩论活动,有条件时还组织搞社会调查,从而把课内知识引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拓宽学生历史学习的领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重视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实践能力

历史课讲述的内容离我们较远,一些基本概念较抽象,与中学生的年龄、心理有一定的距离,单靠教师的口头描述、解释,学生难以置信,难以理解,难以记忆,而活动课中的素材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学生广泛探索,多方面交流讨论,它能让学生以特定的角色进行体验,用情感轻轻地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其在体验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获。如:北师大版下第25课《设计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路线》,在上这一节课时,将学生分成四组,明确每组学生所要完成的任务:第一组设计奥运火炬的国外传递路线,还负责介绍国外路线沿途所经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史上的地位;第二、第三组同学负责设计国内路线并要介绍所经的省市或地区,各省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古迹或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当地的少数民族情况,介绍本段路线所涉及的重要标志,传送火炬的人员,并简要陈述其理由;第四组设计火炬在福建的传递路线。并制成图或课件。本节活动课涉及的知识较多,所以在课前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了解相关知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全员、全程参与,分工合作。

实践证明,学生参与的热情极高,气氛活跃;火炬传递路线的设计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才识,出现许多老师没有设想到的好创意,效果好。尽管学生的许多想法比较幼稚,但潜能是无限的,需要我们去很好地研究教学,以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

二、发挥集体优势,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英国作家萧伯纳对思想交流有一个独到的比喻:“倘若你有一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这个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另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各有两种以上的思想。”学生之间通过互相修改和共同制作,使他们将别人的思想融入自己的思想,让别人的灵感引发自己的灵感。所以,对学生来说,合作式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学习,要求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相互启发,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如:北师大版上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上这节活动课时,我采用分组形式,以抽签的方式,把全班分成5组,分别承担一项探索任务:

地理小导游:①丝绸之路沿途有什么重要的名胜古迹,制成幻灯片形式展示。

历史考古:②自古以来丝绸之路上出现了哪些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名人。

商业精英:③通过丝绸之路,中西方有哪些物产、文化、技术的相互交流。

文学作家:④自古以来描写丝绸之路的诗词、文章、书籍有哪些。

西部军师:⑤看看今日西部有何新的变化,为今天的西部大开发出谋划策。

在学生自己搜集、处理信息,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以举行《丝路探险报告会》的形式开展课堂交流。先由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介绍他们从网上搜集的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再由本组其他同学补充。由于每位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通过交流,可以让每个人的思维和智慧以丝路探险作为任务驱动,学生们自主地从网上信息库中获取自己所需信息,同时对自己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或以文本形式保存,以备输出;或做一定的书面记录,从而为自主地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做了准备;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本小组内部的分工协调,这样既增强了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信息交流量,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锻炼了个人能力。而通力协作、群体决策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抓住了学生们都想在竞赛中取胜、都希望自己的建议被采纳的心理,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应试教育中把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教师的“单边活动”,知识的灌输不能培养出学生在知识中自由搏击的能力。书山题海,同样埋没了学生的个性。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应对未来挑战能力的合格人才呢?我们不能忽视活动课。历史活动课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实践,因为活动课打破了教学的单一形式,它把教学的时空让给了学生,这就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发挥提供了条件。如果活动课缺乏创新性,活动课也就缺乏了生命力。如:对于科技创新的内容,很难通过讲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世界科技迅猛发展、我国也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情况。我就把问题提前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感悟知识,把零碎的、粗糙的思想片断系统地组织起来,通过活动课进行汇总,让学生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创新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培养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实践、访问等方式来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交际水平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也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得以升华,激发了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的创新热情。

四、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强化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在活动中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让学生去采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及亲朋好友,列表比较改革开放前后家庭、家乡发生的变化的活动课,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去实践、去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深化和拓展知识,加强乡情教育使学生倍感亲近、亲切,原来书本上的知识就在自己身边,这既增强了历史课的说服力,使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理解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又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又如,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斗争”这段历史,可以在课后布置这样的辩论题目:“新中国成立后立即着手解放台湾更容易还是不容易解决台湾问题。”因为台湾问题始终是热点问题,学生比较关注。让学生经过查找资料,准备充分,然后开展一节活动课,让学生进行辩论。多数学生准备充分,能踊跃发言,基本上能够言之有理,而且还引用了大量的课外书籍上的资料。通过辩论,“学生各自暴露自己的认知、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并交互沟通、交互反思、交互协商”,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丰富拓展了学生的历史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信心,在情感上也有了一次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体验,强化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使学生多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很多活动课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或以不同的身份,有些甚至是站在两种对立的角度对同一史实人物进行分析,思考。这种多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方法的使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全面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如:西安事变是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其情节和过程比较复杂曲折,其意义比较重要,其主要人物又多又大,是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让学生通过辩论发表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发挥他们的创造个性和思维个性,多渠道地思考问题。有的主张杀蒋,有的主张放蒋,有的主张扣蒋,这些想法是课本中找不到的,是学生动脑并通过思考而得出的观点。这种辩论不仅从多方面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这就是对学生创新思维、个性思维的培养,今天学生提出一个看法,明天有可能就是一个创造,这不是我们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吗?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新课程教学设计·历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泉州市鲤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活动课交流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