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岗位能力为本位推进中职学校课程改革

2009-12-11徐旭勇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4期
关键词:岗位能力教材建设课程改革

徐旭勇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需求越来越大,不但是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促进了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以核心技能培养为课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的设计为专业课程改革重点,构建以‘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类型为主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新模式”是本文力求探索的内容。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岗位能力 教材建设

在社会经济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逐渐向多层次、高层次方向发展的今天,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更新与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滞后的矛盾,严重影响到职业教育稳定健康的发展。如何加强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增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活力,提高中等职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的工作。

一、社会需求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需求越来越大,不但是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要求中等职业学生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工作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领悟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同时也要求职业学校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因此,社会对传统的职业教育提出改革的需求。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调整课程结构,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规范教学。积极推进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促进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强调:“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地方和学校可根据区域经济、行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一定的灵活性”等要求。这对于探索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教材体系,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二、中职现状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和任务,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技能、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产业结构不一致,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目前还没有全国的统一的规范,这就对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除了搞好教学工作外,还要了解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的信息,了解行业对职业学生的需求信息,了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信息,开发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但在实际工作中,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从整体上看进展缓慢。首先,我国还没有中等操作性人才培养的行业标准,行业也没有明确地向中等职业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开发专业课程和教材上,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开发的课程体系对于适应行业新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开发的职业教材与职业特点还有很大的差距。

目前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还跟不上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在目前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教材没有统一规定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是大学教材的翻版,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体系结构都大同小异,教材强调学科本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这类教材在教学实际中与中学生的文化程度不相适应,学生对习题中的知识点不熟悉,有的章节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接受,教师处理教材的难度大,给我们专业教学带来较大的困难。如果继续强调教材的知识性、系统性,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教材使用的年限还比较长,如果是一本优秀教材,那沿用的年限就会更长,内容陈旧的情况很突出,不能及时体现时代和经济发展的新观念。

三、课程改革目标

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对中等职业人才的需求,建设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特点的课程体系,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核心技能培养为课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的设计为专业课程改革重点,构建以“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类型为主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新模式。公共课程着眼于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为后继专业课程教学服务,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核心课程突出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原则上每个专业确定5种核心技能,设置5至8门核心课程;教学项目努力为专业教学与岗位工作任务有效衔接服务,根据不同专业,每个专业设计70至100个左右的“教学项目”。

四、课程改革方法

1.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

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了解职业教育最新发展动向,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才能少弯路,课程改革的成果才更能应用于职业教育中,开发的专业教材更具有实用性。

2.收集整理行业能力标准

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规范的行业能力标准,给课程改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推进中等职业的课程改革,我们必须依靠市级行业协会和行业协调委员会,收集并整理行业的能力标准,为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提供第一手材料。

3.调整和制定新的教学计划

职业教育是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有了行业能力标准,确定专业设置,才能调整和制定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在专业设置上,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通过深入行业、企业进行人才需求、专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能要求、职业资格、素质要求等方面的调查分析,确定专业方向。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及其他选修公共课程。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课程设置和教学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

核心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应当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和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并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核心课程教学应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项目是专业教学与岗位工作任务的有效衔接,要通过教学项目的训练,强化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

在教学计划制定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关系。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核心课程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总学时约为一学年。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

4.编写教学大纲

由于职业教育的专业类别较多,课程内容丰富,并且在不断的变化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务人员的排课必须按照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专业教师的上课必须按照课程教学大纲进行。改革了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必然要对课程大纲进行重新编写。专业课程大纲除了论述课程的地位、课程的内容、课程的重难点等知识结构外,专业大纲的特点在突出课程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提出实践环节、实践内容、实践方法,与国家专业技能证书的考核结合起来,并融入职业态度的内容,使教师通过教学大纲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达到掌握一种技术的目的。

5.编写教材

教材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必然要组织新的教材。目前,中职教材的种类和数量非常多,大多数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方面侧重于理论,忽视岗位实用技能的培养,因而造成培养的学生有理论无实践,有知识无能力,与行业需求相脱节,旧的专业教材已不能适应和满足新的市场需求,因此新的课程体系不可用旧的教材组合,必须要根据新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开发新的专业教材,要放弃一些过时的教材,要增加一些新教材的整合。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工作结构与职业教育课程结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5,(8).

2.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3.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05.(8).

4.周丽红.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7.(25).

5.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教师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岗位能力教材建设课程改革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制造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