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的生命之花昂扬绽放
2009-12-11骆小成
骆小成
细细品读了南京师大冯建军老师写的《生命与教育》一书,心胸颇有些痛快淋漓之感。该书洋洋洒洒,数十万言。冯老师以敏锐的眼光,深刻地揭示了现实中教育与生命的分离、割裂的现象,论证了教育的生命本质,提出了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具有生命品性的思想,初步分析了生命化教育的4个特征,并力图构建生命化教育的体系:全人的教育内容、自由的教育活动、个性化的教育形式。冯老师最后以哲学的意蕴、诗人般的情怀呼唤: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显现出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这是一种多美好的教育境界!
用促进生命和谐发展的理念,去剖析现实的教育,特别是聚焦到德育这一块,发现还是有一些值得斟酌之处。
曾经有父母前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咨询小孩的问题:孩子上了初中,不适应中学较为严格的寄宿生活,因而害怕去上学;某女生,高二时因异姓人际关系受了点挫折,临高考前害怕考砸了丢面子,就决定放弃高考,无论家长、亲戚朋友相劝都没用。相似的这类问题,全国许多地方都会有。它们虽主要是心理健康问题,所涉及的人数虽少,但也暴露了当前教育的一些缺失,说明了实施生命化教育的必要性。
具体说来,传统品德教育中存在的与有利于生命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不相一致的问题主要有:
1.地位有些矮化:“五育之中,德育为首”。但在实际实行中,智育超过了德育,即让学生成器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成人。
2.价值有些异化:包括德育在内的教育本身是目的,教育是个体生命的成长。而在现实中德育有些窄化成了紧紧围绕中、高考分数的特殊运转体系的一种工具、一个手段。
3.内容缺少一些序列化:过多的追随形势对德育的需求,过多围绕社会热点而运转,缺少自身序列化、常态化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有些远离,对学生的心灵触动不大。
4.方法有些形式化:传统德育更注重外在规范的强迫和控制功能,“用指令式、强令式纠错的教育方式压服学生,以学生是否服从来判定学生达到水准的高低。因此,道德水平高的学生往往是无个性的学生。”而忽视了德性的成长是学生自身的内在需要,忽视了学生自身在道德成长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5.结果有些低效化:传统品德教育的人为痕迹过于浓厚,目的过于显露,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并且容易造成学生的言行不一的双重人格,从而造成事倍功半,效果不佳。
现实呼唤生命化的德育,但“生命教育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我们要下工夫研究生命化教育的实践,构建促进生命和谐发展的具体操作形式,从而把美好的生命教育理念逐渐变成现实。笔者认为,当前,开展能促进生命和谐发展的德育实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树立有利于生命成长的德育理念与意识
学校领导的理念先行。在教育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而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孕育出幸福的学生。因此领导要端正办学理念,认识到师生的生命成长重于一切,引导老师逐步过上快乐乃至幸福的校园生活。校长要认识到: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以何为生”,更应让他们懂得“为何而生”。先让学生成人,再让他们成材。其次,教师要做好珍爱生命(既包括自身又包括学生)、珍惜现实生活的榜样。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最后,引导学生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既珍惜自身、他人的生命,也珍惜身边动、植物的生命,从而与自然界生命和谐共生。
2.孕育好有利于生命成长的德育氛围
教育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创设不同的教育环境而影响学生的生命成长的,因此学校要充分重视环境在学生成长中的潜移默化作用。如对学校校标,应精心设计,形成充满文化内蕴的在无形之中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教育载体。又如可在教室中添置适宜、适量的盆景花草、养育小蝌蚪等小动物,让学生体会到与动植物共成长的兴奋心情。室外墙上可悬挂张海迪、史铁生等珍爱生命的事迹。周围草地上可组织学生拟写并添置“小草有生命,请脚下留情”等生命间亲切沟通的话语。总之,要创设优美的让生命自由成长的愉悦氛围。
3.精心组织有利于生命成长的德育活动
(1)发挥学生自身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德育的重点要由“教”转向“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德性是内在成长的需要,使学生体会生命不仅仅是服从,更是创新,创新更体现生命的本质;让学生自己来选择、体验、践行道德理念,使德育过程成为学生内在心灵觉醒的过程。(2)构建有利于生命成长的德育活动内容体系:正如企业产品的研发要充分关注顾客的需求一样,德育内容的设定也要充分重视学生心灵成长的需要。因此,要寻找社会需要与学生成长需要的结合点,来构建有序列化的生命德育的内容体系。(3)开设适宜的生命教育的校本课程,使德育活动更具有学校的个性特色。
4.创设有利于学校、师生生命成长的综合评价体系
评价是指挥棒,评价是生命化德育实施的保障。要积极尝试构建有利于师生成长的多元的发展性综合评价体系,当然,这块工作是当今教育的难点,还有许多探索性的工作要做。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教育就其本真意义来说,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实施生命教育,让德育回归生命的本性,让孩子的生命之花昂扬绽放。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刘慧.生命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孟繁华主编.赏识你的学生[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义乌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