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如何完成音乐审美过程
2009-12-11孔润红
孔润红
摘 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确定了音乐主题后,就要借助学生对生活中景象、事物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产生情感的体验,从内心“爆发出情感的火花”,让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刻地感知、理解,从而真正渗透审美教育完成审美过程。
关键词:音乐情感 音乐审美
《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小学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的手段对儿童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而音乐艺术是以最富于情感的音乐形象,直接向儿童进行美的教育。这些音乐形象为儿童提供了情感体验的意境,在情感体验中,儿童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能感受音乐形象中的崇高思想,形成自己美的观念和道德观念。但是音乐形象不像图画那样直观具体,它是通过听觉激起听者在情绪上的共鸣而使人产生各种联想。
一、音乐感知过程激起音乐情感培养音乐审美
音乐情感是人与音乐的交互过程中所产生的包括各种人类感情因素的心理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了第一感知时(就是首先确定音乐情绪),教师要用简短的语言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要欣赏的音乐中来,如欣赏《春节序曲》时,可用简单的语言启发:“我们传统的春节是非常热闹的,锣鼓声、爆竹声、歌舞声汇成一片。这首曲子展现了一幅革命根据地人民庆祝春节的热闹欢腾场面……”给学生提供音乐描写的意境,让他们先聆听一遍,再发挥各自的想象去设想音乐作品描写的动作、环境以及音乐形象,总之让学生走进自己想象设计的意境中去理解音乐,在感知过程中体验到审美的喜悦。再如欣赏《白毛女》歌剧选段“十里风雪”,先让学生根据题目仔细聆听,全曲共有六处加入长笛快速半音音阶的吹奏,这种伴奏渲染了一种寒风刺骨风雪弥漫的意境。这段乐曲有大提琴、低音提琴所演奏的旋律,音区低,音色浑厚,速度缓慢,再结合男生演唱的唱词速度,就更能想象出一幅形象鲜明的画面:饱经风霜的老农民杨白劳,苍老消瘦,愁容满面,衣衫褴褛,步履艰难,心情沉重,走投无路,顶着狂风,冒着鹅毛般的大雪回家来。这就是在欣赏过程中随音乐而产生的联想,欣赏这首曲子时,要让学生通过自己对音乐的节奏、音响、旋律等第一感觉,首先描绘杨白劳的外貌,从曲子压抑的情绪中体会自己是杨白劳时的心情,在这样的情形下自己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并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达到对歌曲的理解及对音乐压抑悲凉的审美效果。
二、积累悬念唤起音乐情感,培养音乐审美
音乐引起情感,是经历了唤起期待,积累悬念,最后予以解决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悬念或称紧张度的积累越多,它解决情感的释放则越强。然而,这种悬念或紧张度必须在反应主题能够理解的条件下予以解决才具备审美价值,即欣赏者必须具备与音乐作品有关的生活经验,这就是音乐情感与认识的联系。欣赏音乐作品时,心理应该把作品的感情形象与通过对现实生活进行的联想所带来的艺术形象结合起来,音乐作品完成于一定的材料和一定的艺术语言体系中,因此我在教学生演唱歌曲之前,首先找出与歌曲描写的意境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画面,引导学生去想象,向学生提出音乐悬念。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各不相同,他们会设想出各种不同的情绪以及不同动作的画面,因而对音乐产生不同的情感和审美过程。例如《走向大自然》这首曲子描写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景色,曲调活泼、欢快,在教唱这首歌曲之前,我先向学生描绘了一幅画面:金秋季节,秋高气爽,大家结伴到郊外游玩,沿着一条小路向田野走去,远处田野里稻浪翻滚,棉如银海,到处一片丰收的景象,同学们边走边跳,边说边笑,心情非常愉快。让学生的思维想象走到大自然中,思考用什么样的节奏、旋律、音色、调式等来描绘自己设想的环境及在这个环境中的情绪和动作,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悬念进一步加强。学生会思考设计出一个优美的大自然风景及自己在这个环境的所思、所做、所感,并用简单的创作手段描述自己的情感。那么要学习的这首歌又是怎样描述一年四季景色的呢?从而更加强调了音乐悬念的紧张。这样做不仅为所要教唱的歌曲在感情处理上使学生有了明确的分析,同时也使学生对音乐情感和音乐审美的培养有了明确的分析。再根据歌曲演唱的感情处理,更是加深了他们对音乐情感的印象,使学生积累起来的悬念在这里予以解决。达到对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及渗透审美教育完成音乐的审美过程。
作者单位:安徽省郎溪县建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