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信息技术生态课堂

2009-12-11来继敏何连梅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27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构建环境

魏 娜 来继敏 何连梅

摘要 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但它的实践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信息技术课堂出现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用生态学新视角透视信息技术课堂,创建和谐的信息技术生态课堂,对解决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很多启发。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堂;生态;环境;构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27-0102-02

To Constru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cological Class//Wei Na, Lai Jimin, He Lianmei

Abstract Currently, Chin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has bee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However, the practice is unsatisfactory. Many problems have appeared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 Ecology as a new perspective is used to survey the class and its significative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ecological clas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 ecology;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uthors address

1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

2 Hebei Software Institute,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

3 Guangping Teaching & Research Office, Handan, Hebei, 057650, China

1 信息技术课堂存在的诸多问题

1.1 课堂中的“重技术轻人文”现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实施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只见技术不见人”,其典型教学场面为:教师就某一应用软件的功能从头到尾详细介绍、演示一番,然后再要求学生仔仔细细从头到尾操练一遍[1]。刘月雷也有同样发现:目前大部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仍采用“讲练”模式[2]。

1.2 课堂中的“辐射与噪声”现象有限的空间和高密度摆放的电脑,使得机房多种污染并存。机房里空气不流通,遇到大热天,即使让空调从早到晚不歇息,也不敌几十台电脑连轴转散热的威力,空气中常常弥漫的是混杂在一起的臭味[3]。

1.3 课堂中教师的“边缘化”现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主要表现在专业和工作上。李晓调查发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科班出身的只占54.1%[4]。郭晓明也有同样的发现,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仅占5.7%[5]。而且,信息技术教师“管理机房,维护全校的计算机反而成了其日常最主要的工作,教学在其工作中所占比重相当低”[6]。

通过以上3组镜头,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场景可以窥见一斑。因此,以新视角来审视信息技术课堂,对解决这些问题会有很多启发。

2 信息技术生态课堂的构成

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生态。课堂生态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环境3种要素[7]。信息技术生态课堂也不例外。在信息技术课堂生态中,课堂生态主体间、主体与环境间存在各种生态联系,它们共同使信息技术课堂成为有机生态体。

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信息技术课堂的生态主体。按照人类生态环境包含“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的划分方法[8],笔者将这种方法引入信息技术课堂,将信息技术课堂生态环境分为3类: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图1)。其中,物理环境是指信息技术教学开展的教室环境,如计算机的摆放;社会环境指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生生/师生关系;规范环境是指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形成的学习氛围,包括师生个人因素对信息技术课堂的影响。

3 信息技术生态课堂的构建

构建信息技术生态课堂,就是让师生成为平等的生态主体,为师生创建更加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最终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长活力。本文从信息技术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的生态环境方面来讨论构建信息技术生态课堂。

3.1 信息技术生态课堂物理环境的构建减少计算机造成的各种污染对生态主体的伤害,是信息技术课堂物理环境构建的关键。1)计算机最好选用液晶显示器,并提前将亮度调至合适范围,同时叮嘱学生与其保持适当距离。2)计算机应避免传统的行列式摆放,不要让屏幕背面朝向学生。3)经常开窗保持良好通风,同时在教室中放入绿色盆栽(如仙人掌),这些植物既能吸收有害气体,又能让教室充满温馨与美感。

3.2 信息技术生态课堂社会环境的构建生态型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主要包括2个方面:其一,课堂生态主体在价值层面上居于平等地位;其二,民主是在价值上居于平等地位的课堂生态主体相互作用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生活方式[9]。构建平等、民主的生生和师生关系,是信息技术生态课堂社会环境的关键。

1)强调学生主体价值。在信息技术生态课堂中,教师首先要意识到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尊重学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生态课堂,强调学生作为生态主体的价值才是教学的真谛。

2)促进技术与人文的融合。在强调学生主体价值之上,教师应当注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把信息技术的技术因素与人文精神相融合。信息时代的信息伦理与道德、虚拟世界的法制观念,将是学生未来生活的基本信条。信息技术教学要重点加强对这方面意识的培养[2]。

3)创建民主的课堂氛围。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营造创新的民主气氛和人际环境。作为平等主体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不只是语言上和行为方式上的你来我往,更是心与心的“对话”[2]。作为“非主流”科目,民主氛围更为重要。只要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收获自信与勇气,同样会赢得学生的喜爱。

3.3 信息技术生态课堂规范环境的构建由于教师示范性作用在中小学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下面从教师因素入手,讨论信息技术生态课堂规范环境的构建。

1)教师自身:将生命融入课堂。无论信息技术教师要做多少教学之外的“杂活”,既然选择了信息技术教师这一职业,那么就应该热爱它。正如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信息技术的教学何不如此?只有当教师以积极态度去面对信息技术课堂时,才会发现它充满趣味。当教师把生命融入课堂教学之时,学生也会融入其中,生态和谐由此产生。

2)教师之外:提高培训质量。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现状确实不尽如人意,但可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培训仍然采取“讲授一演习一练习”的单一化形式,既不能改善培训效果,又起不到“示范”作用[10]。由此教师在课堂上一贯地采用“讲授—操练”教学模式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应改变目前这种单一培训模式,让受训教师积极参加多种教学模式的学习,使他们能够真正体会到“任务驱动”等新方法的价值。这样必然会促进信息技术课堂生态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王世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历程与归因[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刘月雷.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反思[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3]管志毅.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生存状态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4]李晓.河北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5]郭晓明.酒泉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

[6]袁文刚.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职能认识偏差分析及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

[7]吴林富.教育生态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158

[8]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3

[9]潘光文.课堂的生态学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12]杨艳丽.中英两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比较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课堂构建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问题的探讨
电子学档评价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