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潞城,历史烟波中的春秋古城

2009-12-11申丹莉

地图 2009年6期

申丹莉

潞城,是古老的,然而却越来越焕发出年轻昂扬的姿态。它蜕去以往的质朴,兑入了时尚与妩媚的元素。这座建制两千年之上的古城,以前的小家子气已消失殆尽,覆盖于上的世纪风尘,也在不断的改造里,变得新贵起来。走在宽阔洁净的街道上,看着赏心悦目的草皮、别有洞天的公园,旧日的潞城印象已全部模糊,只有它的别名还隐约透露着苍茫岁月里的若干细节。它的别名叫婴城,一个温润馨香的名字,却有着一段血腥残暴的历史。

潞子婴的哀伤

这座城市的古老可以追溯到炎黄时代。驱车前往长治时,便会看到高达数十米的炎帝像赫然醒目地矗立在老顶山之巅,高大巍峨,庄严肃穆。传说正是在这里,炎帝神农氏尝百草食五谷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潞州志》中记载:“炎帝之后,黄帝封其支子于潞,即春秋潞子婴儿国是也。”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六月,癸卯,晋师灭赤狄潞氏。”(《春秋》)“狄”泛指北方各民族,分为赤狄、白狄。潞氏是赤狄的一个诸侯国,在晋献公到晋景公在位的近百年间,赤狄与晋国的恩怨不断。晋成公为了表达自己和当时赤狄中最强大的潞子婴儿国(即潞氏)长期睦邻友好的诚意,甚至把自己的女儿伯姬嫁给潞国国君潞子婴,希望通过和亲换得暂时安宁。公元前594年,潞子国的权臣丰舒专权,逼迫国君断绝与晋国的交好,并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伯姬,杀害了她,又装作不小心打伤潞子婴的眼睛。潞君深受胁迫,又力不从心,只好求救于晋国。晋景公听说自己的亲姐姐被杀,怒不可遏,立即发兵讨伐潞子国,同时罗列了丰舒的五大罪状作为征伐理由:第一不祭祀祖先;第二嗜酒群饮;第三强占黎侯(今黎城县)国土;第四杀我伯姬;第五伤潞君的眼睛。这年六月,晋军在曲梁(今潞城市石梁村)大败潞军,随之杀丰舒,灭潞国。公元前588年,晋国终于击溃赤狄余部,彻底清除了赤狄侵扰,将上党地区(今山西长治市)统归晋国疆域。

历史的烟波过于浩淼,时代的进发又过于匆忙,即便是当地人也很少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只有那些废墟和遗址还在讲述着久远的历史。现在潞城市的古城村有春秋潞子婴儿国都城遗址,续村有潞子婴儿墓,石梁村有曲梁之战古战场,潞祠山有潞子婴祠等潞氏文化遗存。这些废墟比许多史料还要古老,这座城市的名字从来都不曾是一个空洞的符号。

“潞城”缘何得名呢?许氏《说文》曰:“潞,冀州浸也,上党有潞县。”阚马因曰:“潞水,为冀州浸。即浊漳也”。在《禹贡》、《尔雅》、《周礼》等多部古籍记载中,华夏分为九州,冀州为“九州之首”。各朝各代所辖范围不一,大约指山西、河南、河北东南、山东西北这一带。“浸”指“大水”。潞水是冀州的大河,也就是现今的浊漳河,“潞城”因水而得名。另外,潞城春秋时还有“赤沙城”的叫法。

战国时期,潞子闰故地为上党十七邑之一。西汉初,在潞子故都城置潞县,属上党郡。西晋时期,潞县一度为上党郡治所。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改潞县为刈陵县,县治在今黎城县古县村。隋开皇十六年(569年),又从刈陵县划出南部区域置潞城县,县治设在今潞城市区。“潞城”县名才正式形成。唐末天佑二年(905年),权臣朱温为避其父朱诚名讳,改潞城县为“潞子县”,五代后唐时才恢复了原名。1994年,潞城撤县改市。

潞城文庙

流连徜徉于开阔平整的广场,你会被暗红色的厚重城墙所吸引,庄重肃穆的气息缓缓地散发开来。这是潞城文庙,不久前被修茸一新。它修旧如旧,保持了原来的风貌。然而庙门紧闭,隔绝了人们来此呼吸吐纳的精神索求,甚至很多人不知道这里安放的是孔夫子这样伟大的灵魂。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身处繁华闹市,却清静得颇有些寂寞孤寒。

据清康熙《潞城县志》载,文庙始建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后因地震塌毁,唐同光四年(926年)重建。北宋末年遭兵燹,独存大成殿一座。金、元、明、清及民国初年屡有修葺。2001年市政府花巨资重新修整。

该庙坐北向南,原为四进院落。中轴线上原有的琉璃影壁已荡然无存。棂星门为斫石四柱式,无实门及垣墙,人们可以自由穿行。作为文庙标志的泮池石桥早已不见了踪影,我们只能想象当年秀才入泮时对孔子的虔诚膜拜和隆重礼仪。穿过棂星门正对的是戟门,戟门也称大成门,大成门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一语。大成门有三门,今中门已改为出售工艺品、古玩之类的小商店。其实古代为表示对圣庙的礼敬,只有重大仪典才开启中门。平时,均以两腋门出入。其门上多用门钉,每组门扇共有108个门钉,因9为阳数之极,9的倍数108更是礼制中最大者,代表对孔庙的尊崇。

大成殿是庙内现存的最古老的建筑。大殿筑于一米高的月台之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六架椽屋。单檐歇山顶。柱础覆盆式,上雕覆莲瓣,花瓣较大,刻制粗略,为金元时期的风格。殿内用前金柱两根,柱面上绘制飞龙盘绕、腾云驾雾、海潮翻滚等图案,绘技精湛,具有动感。殿顶用红色琉璃脊兽、筒板瓦装修,脊刹、戗脊上饰物排列有序,造型生动。殿内塑孔子及四位先圣彩像。《潞城县志》卷二绘有大成殿祀位图,各位圣贤按照牌位一一记之,并有尊孔祭祀的完整仪式,包括如何用牲用乐,记录之详细完备足见古人对先圣的尊崇和膜拜。

东邑村的赛社和乐户

不能不提潞城境内一座更为古老的建筑东邑龙王庙。它偏居一隅,如果不是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我们几乎不知道这座保存完好的建筑已在风雨飘摇中坚固如磐地矗立了千年之久。东邑村距县城东南约10里,旧称黄邑。相传黄邑村就在潞城庐医山脚下,庐医山上的恶僧时常到村中作乱,村民惹不起,只好整个村庄向东南移动十里,所以有了现在“东邑”之村名。《潞州潞城县三池东圣母仙乡之碑》碑刻记载,这一带“宫庭耸立,灵象幽奇;金凰台高,闲于卫骑;海仙殿奥,列于云兵。”骈文词采华丽,虽有夸大之嫌,但寺庙林立,香火缭绕却是事实。《潞城县志》记载的葛洪祠、圆寂寺已无迹可考,今存圣母庙、龙王庙是先民祈雨求福的重要物证。

龙王庙位于村东北,东临五道沟,两进院落。龙王庙至今保存尚好,正殿坐北朝南,供奉龙王,为金代遗构。倒鹰戏台面向正殿,为龙王演戏。先民的生存和生活更多地依赖天地造化的赐予,对神的敬畏与恐惧使他们借助于神庙,虔诚地祝祷和期盼上天的恩宠。八字墙影壁连接围墙,山门靠西处有一眼水井,和祈雨有关。《黄帝书》云:“地气上腾为云,天气下降为雨,灵之必掌焉。”井、泉、池成了贯通天地的神秘所在。

东邑村庙会历史悠久,绵延相续。只不过祭神的仪式已有所简化,游戏的成分却大大增加。庙内唱大戏,庙外逛庙会。人们对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逛”法充满了偏爱,平日疏远的感情又再一次拉近。春祈秋报是历史的遗传延续,迎神演剧是民众的精神需求,百戏杂陈则是全民的节日狂欢。社鼓咚咚,腔音嘹亮,群情振奋,万民同乐,洒向空旷无垠的天宇,洒向民族传衍的历史长河。

2006年的酷夏时节,潞城贾村整个村庄都沸腾了。官员、记者、学者、游客的到来打破了小村平曰的宁静。喧嚣的锣鼓、怪异的面具、奔放的音乐、蒸腾的社火,人们进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赛社、乐户、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名词对当地人来说还略嫌生僻,他们更习惯于把这些民俗称为“闹红火”。当专家们为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绞尽脑汁时,这里的人们却轻松地把它们消融为自己的生活。

上党地区赛社和乐户是传统社会结合官方礼仪和民众狂欢而形成的一整套祭祀典仪。它承继商周祭礼和秦汉百戏的传统,融汇宋元以来的供盏仪式和民间散乐的多种形态。包括宫调、乐府、队舞、队戏、院本、杂剧甚至明代传奇。加世纪80年代,这里陆续发现了一系列由民间阴阳家珍藏的《迎神赛社礼节传簿》明清抄本,其中所记录的祭礼程序和节目形态,可以直接追溯到唐宋乐舞、金元戏曲。它廓清了中国戏曲史上若干模糊不清的问题,在文化内涵上体现了传统社会中官方祭祀与民间社火的审美理念,静态造型与动态行为相应成趣,官方礼节与世俗娱乐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