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丝路.大运河:线路遗址,纵横国土千万里
2009-12-11郝敏敏
郝敏敏
踏遍长城万里遥
2008年10月,我在长城第一墩。
眼前就是一座褐黄色的土包,平平无奇,黄土夯筑的表面被风沙剥蚀得沟壑分明,把它看作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寻常土墩也是可以的。我们的司机李师傅从嘉峪关关城载我们到此,他说:原来的墩台比现在的高壮方正许多,西侧还有由关城而来的长城与它相连,但这些年风吹雨打,加上从前还有游人攀爬,墩台的顶部早就剥落,就剩下了这个土墩。
墩台残破,黄土背天,此情此景若用蜿蜒如龙、气壮山河等惯常形容长城的词汇来描绘是很不相当的,更妥帖的描述应该是苍凉或萧飒。然而墩台身后的峡谷如削,祁连雪山巍然默立,讨赖河在峡谷中汩汩流淌,周围景观又似乎暗示着历史天空中远去的金戈铁马,那些曾经雄壮磅礴属于长城的鼓角铮鸣。
1987年,长城作为中国第一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古迹,轻松申领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头衔。然而,长城的文物保护之路仅仅拉开了序幕一角。时至今日,长城的保护规划都只是局部的某几段、某几点。长城万里,本是跨越河北、陕西、内蒙古、甘肃等近十个省级单位,但许多居住长城沿线的农民都不知自己身倚长城,当徒步调查的志愿者在当地询问长城的遗址,老乡们多半会回答:找长城?长城在北京啊!
不仅线路破碎,大半穿越崇山峻岭的长城实乃残垣断壁无可觅踪,连山海关这样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原先也只有关城,没有敌台、哨墙、烽墩等附属防御工事。关城外不到一公里,就是秦皇岛市的工业区,周围的环境沧海桑田变化,山海关实则如涸泽之鲤,龙陷浅滩。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这句摘选于小学四年级课本《长城》一课的语句,是对长城最普泛的介绍。更详细地说来,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长城指的是历代长城中的明长城。自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长城拱卫京畿、镇守朔漠的军事作用就更加凸显。明长城自东向西,分为九边十一镇:辽东、蓟、宣府、大同、太原、榆林、宁夏、固原、甘肃;明嘉靖年间,为了加强京师防务和保护帝陵,北京西北和西南又增设了昌镇和真保两镇。
历史遗迹所享用的保护形式和规模直接影响民众对文物本身的认识,譬如明长城九边十一镇的信息点鲜为人知,与长城全线保护规划的缺位不无关系。国际文保界对线路遗产的提倡正是给长城保护提供了新的契机。惟有贯通万里线路,长城诸段才不只是停留于教科书上的呆板宣号或消逝于时间车轮的滚滚尘埃。出于相似的考虑,2007年起,国家文物局联合国家测绘局全线勘察明长城,经历两年的田野调查和实地测量,2009年4月18日,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首次公布明长城的总长为8851.8公里,其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自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10个省级行政区的156个县域。
革命尚未成功,其实,长城应实现的扩展工程还有更多。明长城仅是历代长城里极为年轻的一员。长城的修建跨越上下三千年,几乎贯穿了中国社会的整个封建史,不管是统一的王朝还是短暂的割据王国都有丰富的修筑长城的记录,自西周以降,屈指算来:春秋战国长城、秦长城、汉长城、南北朝长城、隋长城、金长城、宋长城、明长城、清长城……近年以来,不断有民间人士或专业学者在陕西华山、山东青岛、湘西凤凰等地发现历代长城的遗迹,也许我们可以期望:不久的未来,长城家族能实现“大团圆”,中华大地上真能实地留存出一份完备的长城档案供后人观瞻。
千里通波大运河
一阕长城谣,半部华夏史。除了长城,中国境内还有哪些线路遗产曾左右国运,历尽兴旺衰败?答案自在人心——丝绸之路、大运河。
丝绸之路堪称是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遗产,起始于汉,鼎盛于隋唐时期,宋代以后有了新的发展(延伸出海上之路)。从长安到罗马,丝路历经2000多年,各国商旅贡使经常沿着此线往来,逐渐成为国际固有的旅行线路。通过丝路,不仅东方的丝绸、茶叶、瓷器传递到了西方,西方的造桥术、挂毯织造、葡萄种植进入了东方,还有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都在这条路上并行不悖。穿越亚欧非三大洲,丝路沟通西方资本主义时代前各国各民族的联系往来,早已超越了具体一国意义,是国际性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财富。根据考古学研究所展示,我国境内的丝绸之路,主要集中在三条路线上:一是由长安、洛阳经河西走廊到西域的“沙漠丝绸之路”;二是我国北部的“草原丝绸之路”;三是东南沿海的“海上丝绸之路”。尤其第一条丝绸之路,2002年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下,中国联合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前已经进行到申报工作的最后实质阶段,预计2012年世界遗产协会将对其进行最终表决。
至于大运河,这是我国境内唯一能与长城日月双辉的大型人造工程。比照长城,大运河有相似的身世。如果修筑长城所能联想到的暴君是秦始皇赢政,那么与大运河划线的暴君就是隋炀帝杨广。长城的最早修建记录可推算到公元前7世纪的楚国,“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而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从扬州到淮安的“邗沟”,这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公元13世纪以后,朝廷定都北京,长城和大运河迎来了各自的光辉岁月:明长城修建起盘旋万里固若金汤的九边十一镇;元朝挖凿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京杭运河全线贯通,杭州的漕船可长驱直入京城码头。如果说长城如父,那么大运河如母,前者冷峻主征伐,长城内外杀声隐隐,后者温婉主孕育,大河两岸波光潋滟。
京杭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自南向北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自然水系,它的建成无疑是人类水文治理史上的壮举。明清以来,繁忙的大运河更是将富庶的江南与帝国心脏紧密相连,带动了沿河城市的整体兴盛,其文史意义早已超脱桨声灯影的本体。然而直到2006年,大运河的命运才真正引得重视,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整体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底,国家文物局将大运河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录,启动大运河的申遗之路。
2008年,大运河沿线30多个城市的代表在扬州签署“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扬州共识”,大运河大型线路遗产的联动阵营就此形成。自南向北的6省2市,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先是开始普查大运河遗产家底,然后集中汇报启动综合治理方案。根据部署,大运河将在2014年申报世界遗产,其中,2009~2010年为申报工作的启动阶段,2011~2012年为保护、整治阶段,2013~2014年为申报阶段。
围绕大运河,有众多庞杂纷繁的研究课题需要解码:鲁西山麓呈带状湖群的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与运河的关系;两淮盐商为迎接乾隆南巡所修建的运河行官现状如何;儒释道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宗教在运河沿线是怎样传播……专业问题有待专业人士的探索,然而,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更激动人心的也许是“大河小道”的开辟。一向积极参与大运河调研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客座研究员齐欣先生曾撰文热情宣称:“从现在开始的3至5年间,在中国大运河上,将会迎来一个‘行走的时代。我们要在2012年前,借助民间的力量,开拓出一条沿大运河可以骑行或徒步的小路一‘大运河遗产小道,简称为‘大河小道,它无疑将是世界上最长的多功能遗产小道,一路的气候、景观、风情完全不同,更不必说能够链起沿岸的近万处古迹和自然风貌,了解或重温公元前486年至今2500年的中华历史与传奇。”
在此,热盼“大河小道”的诞生。
什么是线性文化遗产?
“线性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由“文化线路”衍生并拓展而来,是近年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热门词汇。199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成立了文化线路科学委员会(CIIC),标志着“文化线路”作为新兴遗产形式被国际文保界所认同。2003年,CIIC将“文化线路”定义为:“是一种陆地道路、水道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代表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一定时间内国家、地区内部或国家、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代表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不断的交流。”
在目前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桑地亚哥朝圣路(西班牙)、米迪运河(法国)、阿姆斯特丹防御战线(荷兰)、塞默林铁路(奥地利)、大吉岭铁路(印度)、乳香之路(阿曼)、印加之路(南美洲)都是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我国历史悠久,境内亦有丰富的线性遗产资源,长城在1987年就已纳入世界遗产名单,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陆路段)的遗产申报工作目前筹备到最后阶段。除此之外,茶马古道、秦直道、黄河栈道、京西驿路等诸多历史路径也日渐进入公众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