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探讨
2009-12-10李昌灿
李昌灿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造性人格及创新能力的前提
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紧密相连,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转化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时,我们才能引导学生轻松地走进音乐的圣殿,去感受美妙的音乐。因此,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前提和原动力。在教学中,若教师的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新意,并能引导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敢到敢,才能激发起学生从“不想学” 到“我要学”的学习兴趣。
二、环境是实施创新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创造性人格的基础
创造性个体所具有的人格特征只有在创造性活动中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就是说创造性人格具有创造性活动所具有的时间性和情境性,只有在特定时间、特定场景中才能表现出来。要实施创新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创造性人格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一个创新的氛围,否则就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形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而讲授法只是师生间的单向信息传递,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种师生互动,共同收集资料、共同参与的教学方式,取得很好的效果,远比教师单方授课效果要好得多,这种互动式参与教学,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是形成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以审美为核心,注重体验与感受
音乐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牢记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审美为核心,遵循听觉艺术的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将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音乐实践课是音乐课的延伸,加强音乐实践课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更为广阔。实践课除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要把音乐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创编歌、舞、音乐剧,特别注意把其他学科的内容,改编成音乐童话和话剧等形式表现出来。这可以有效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鼓励音乐特长生进行音乐创作
音乐课在律动、唱歌、作曲、节奏训练等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创作教学。如节奏创作、旋律改编、即兴歌舞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更新教育观念,破除创作的神秘感,创造条件,鼓励、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并在音乐创作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对于学生的各种创作,教师都应充分鼓励,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我们的音乐特长生除了作曲专业的外,几乎没有作曲的经历。极少数的特长生曾经有过创作歌曲,问其创作过程,他们基本都是凭直觉作曲,不懂得什么作曲法,因为在他们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并没有老师给予过有关音乐创作的指导。在创作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即分清即兴创作与作曲的异同。即兴创作是指根据当时的感受而作出的音乐创作行为,事先没有准备。即兴作曲也是反映学生音乐思维能力是否活跃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培养特长生的创作教学中两者缺一不可,不能偏废。培养音乐特长生进行音乐创作就是要提高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内心听觉来选择符合内心表现的各种音响手段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要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想象力,实现音响结构的创造。
结束语
作为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如何运用音乐教学的审美功能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由美而求真向善,运用音乐文化功能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加)乔克希著《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4-43页
2.刘森.浅谈职高音乐课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职业教育研究.2007.3
3.李梅,论高师民族音乐课的教学理念及实施方法.中国音乐(季刊) 2007年第1期
4.邓光年.试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课课堂教学评价.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2月
作者单位:海南省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