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快乐体育和健康教育的关系
2009-12-10杨靖
杨 靖
摘 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探索一个新的理论观念,为人类体育的发展在当今社会和平发展的大主题中找一个契和点。
关键词:快乐体育 健康教育
健康体育教育思想的出现为“快乐体育”由空想走向现实奠定了基础。现就快乐体育的发展历史,及其与健康体育教育的辩证关系分析如下:
一、“快乐体育”的历史沿革“快乐体育”思想相继产生于德国与日本。“快乐体育”的提出无疑拓宽了其教育视野,直接催生出一系列教育领域里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且从“快乐体育”思想出现的时间分析,其时适逢德、日两国经济的重新振兴时期,社会发展要求学校体育突破固有的僵化模式,以培养出摆脱战争阴影的、社会所需要的和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富有创造、勇于探索的一代新人。受德、日两国“快乐体育”思想的影响,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着经济的改革开放,学校体育教育也不断学习吸收国外的新思想,“快乐体育”的思想开始影响我国。我国体育教育工作者也认识到,“愉快体育,寓教于乐”很重要。这对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起到铺垫作用,即从学生兴趣入手,丰富其体育情感,健全其运动人格、健全其身体,固化其体育爱好,养成其稳定的体育行为习惯。并在体育教学中,“不仅把运动和情感作为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手段,而且把运动中的内在乐趣和丰富情感作为目的”。
二、“快乐体育”教育的实质及其特点
1.快乐体育的实质“快乐体育”不仅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或是一种教学方法,它还是一种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富有人文特点的全面教育。首先必须尊重学生的运动兴趣和需要,使学生体验到运动中的内在乐趣和丰富情感,并最终通过对运动乐趣的体验,促进体育兴趣、爱好的形成,以及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之目的。
2.“快乐体育”的特点。从教学指导思想上看,可以归纳为5方面:爱、美、情、趣、乐。“爱”即指教师在教学中倾注情感。教师首先应关爱学生,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体育教育事业,并在教学中予以体现;“美”即利用运动中所蕴涵的美的要素,对学生进行审美知识及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培养,以激起学生运动美的共鸣;所谓“情”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正常情感交流、心灵沟通;“趣”即教师在营造体育教学气氛,选择教学内容或采用教学组织形式时,注意轻松愉快,符合学生的心理,并为学生所接受,能够引起学生的体育兴趣;“乐”即以快乐为基点,以此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之一也应该包括是否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产生“快乐”,进而养成学生正确的运动价值观与运动行为习惯。
三、“快乐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辨析
1.在日常体育教学中缺乏“快乐”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核心,以教师的主导性作为体育课教学的基础。在体育教学的实际操作中,讲求整齐划一、服从命令和严肃认真。体育课课堂气氛相对呆板,往往是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长此以往,体育教学也就成为一种并不受欢迎的教学形式。体育教学不能把学生的主动参与考虑在内,也就谈不上“快乐”。“快乐”的首要条件是要激发起人的兴趣,而“兴趣”是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行为向良性方向运动的基本保证。传统教学需要输入“快乐”,才能保持应有的生命力。
2、从“健康教育”的特点看,体育教育需要充实“快乐”。人类社会刚刚跨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界即兴起了一股“健康”之风,体育与健康悄然走到一起,并成为目前体育教育的核心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在经历许多年教育改革后,“体育与健康”教育悄然而至。体育与健康教育与以往应试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把以往单一的体育课技术与体能教学演化为多范围、全方位的教学。不再将学生的运动技术储备与体能增长视为体育教学的全部目标,而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将学生的社会适应、心理健康、运动参与和运动行为习惯养成也纳入到体育教学目标范畴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们对体育教学功能认识由片面向全面发展的一种折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点是立足于受教育者及社会的全面长远发展要求,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其思想、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等。培养出二十一世纪的合格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体育教学中必须要有“快乐”,且必须让“快乐”先行。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主编.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8
2.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1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工学院体育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