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风歌》想到的……
2009-12-10孙育萍
孙育萍
汉高祖刘邦是一个曾长期在市井厮混,没有读过书的人,可他却给后人留下了著名的诗篇《大风歌》。这是为什么呢?据史书记载,他当时并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诗,是“发乎其中而不自知也。”他在酒酣兴浓之时,随时吟出了这首《大风歌》。
这则历史故事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如果一个人心中有一种不能自己的强烈情感时,他便会情不自禁的脱口而出,而且往往会出口成章。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也特别指出:“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教学策略”。那么,如何让孩子们的真挚情感植根于课堂呢?
一、创设情境,释放“童真”
“菜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晋代诗人陶渊明在弃宫归隐时心境的真实写照。试想,如果当时诗人不是因为隐居在乡村这样的世外桃源,不是因此产生了这样的淡泊的心志,他也不会进入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因此,教学时,我们这些教者也应充分利用孩子的生活经验,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能在和谐的心境中释放“童真”。如在教学三年级《赶海》一文的语气词“嘿,哎,唉呦,咦,噢”时,让学生们切身想想这些语气词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如果换成是自己,当时会有什么表现。举一个例子说一说,做一做。我这样一说,立即便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如果我双手被大螯夹住,我一定这样。”(他把手使劲的甩下去,同时,坐倒在地,打着滚儿大声说:唉呦,疼死我了!)经他这么一表现,立即又有几位同学在座位上模仿他的样子,有的右手甩后,左手还打着螃蟹,学生的表现是应有尽有,个个搞得我捧腹大笑,简直是妙趣横生,孩子们的童趣尽情释放,可以说是出神入化,无可挑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了解。
二、感悟细节,畅想“童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在《泊船瓜舟》中的诗句。诗句中的“绿”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作者在用了“过。到。满”等十几个字后,最终敲定的一字。的确,一个“绿”字,便能让读者似乎看到江南的明媚春光,充满生机。试想,如果诗人王安石当时没有对这一细节进行推敲,这句诗也不会脍炙人口。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也应引导学生对细节进行感悟,他们便能畅想在诗一般的“童真”里。如三年级课文《李广射虎》,它是“文包诗”的形式,课文中有一首卢纶的诗便包含了《李广射虎》的全部内容。诗的最后两句是“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我当时灵机一动,询问学生:“同学们,从这个‘没字,你想到了什么,能用其他的字代替吗?”
生:从这个“没”字,我体会到了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我想到后来士兵在拔的时候,一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可能不但没拔出来,甚至会把大门牙磕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评说孩子:“你给他一座山,他便给你一条岭;你给他一条河,他便给你一品片海。”这就告诉我们孩子的心灵是纯真的,又是丰富的,关键在于引路人怎么带领,看似“山穷水复”,往往更会“柳暗花明”。
作者单位:滨海县滨淮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