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怎样才能成为研究者

2009-12-10程丽群

新课程·中旬 2009年5期
关键词:研究者教师

程丽群

摘 要: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高职英语教学实践,就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原因和途径作了简单的思考。

关键词:教师;研究者;原因;高职英语教学实践

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紧迫要求,是教师工作战线的首要任务。教师成为研究者,对于教师教育事业和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从西方传入我国,开始融入我国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运动之中。然而,长期以来,站在教学一线的大多数教师还是在按部就班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组织考试。有的教师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学生的成绩怎么也提不上来?”诸如此类疑惑,不胜枚举。这些现象首先在于许多教师一直认为自己的责任是传递他人已经创造出来的知识,传承他人已经研究出来的成果,教师并不需要创造知识,不需要研究教学。其次,对于成为研究者,教师们观念上接受了,但行为参与严重不足。教师们能笼统地理解开展教育科研的价值,基本上能认识到开展教育科研有利于促进教学。但落实到具体的个人研究行动上,却表现出被动或无暇顾及。虽然,在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早已提得轰轰烈烈的新时期,有些教师也在做课题研究,或者在进行教改的尝试,但缺乏必要的针对性、深刻性,不能为教师的发展、为教学的提高带来突破。那么,教师究竟怎样才能成为研究者呢?下面是笔者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和同行商榷。

尽管“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已广为普及,也尽管教师做研究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还是有必要探讨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必要性。教育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正在成为教育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成为研究者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一、教育改革的需要

许多教师把研究视为某些人的特权,对研究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早期倡导者Buckingham曾经表述:教育研究不应该是专业人员专有的领域,它没有不同于教育自身的界限。的确,研究不是一个特权领域、而是一种平常的态度。在有教育的地方都应该有研究。教育改革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参与,需要每一位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否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二、引领学生发展的需要

今天的学校教育,对教师已经有了新的专业要求。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教师成为研究者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造成了这个时代得以存在的命脉。人类的社会生存、经济生活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转向对自身素质的依赖。要求教育不仅要传承知识和经验,而且要以培养和发展人为直接目标。为此,教师要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素质,尤其是创新意识与能力,要探讨育人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而成为教育的

研究者。

三、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9年6月17日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课堂中的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注意类型、认知风格、学习策略、动机类型和水平、焦虑程度和投入状态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群体的发展特点,继而关注个别差异才能根据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因材施教。一个教师如果没有自己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没有自己对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孜孜追求,是很难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的。所以说,强烈的研究意识和自觉的研究活动是促使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有力保证。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教师是专业人员,确定教师的专业地位就是说明教师即专业研究者。教师如何成为专业研究者呢?教师成为研究者,即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在正确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研究者的姿态探索、发现、解决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学生和自身的双发展。关于教师成为研究者,我想结合自己的高职英语教学实践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

一、研究日常教学

教师所从事的研究,就是教师每日所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

1.研究教材。教材只是教学的蓝本,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使之更贴近学生的需要。我教的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都比较差,根据高职教学“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我对教材的部分内容进行了研究和处理。如有一次学生对银行放贷给一个企业购买新设备的话题不会说,我把话题变为:银行放贷不变,对象是一个贫困大学生通过银行绿色贷款顺利进入大学校园,学生都对这个话题很熟悉,组织口语活动就轻松多了。

2.研究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高职英语教学具有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三个特征,而高职英语教学大都沿用传统的3P模式(即讲授、练习和表达),而且第3步经常做得不够,从而导致语言输入有限,语言实际运用缺乏意义,体现不了高职英语教学的三个特殊性。我认为高职英语教学应该融“教、学、做”为一体,让学生在“做”中学。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实现高职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我在综合英语的ReadingI的教学中正在尝试任务型教学法。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利用多媒体呈现课文情景,第二步进行任务驱动,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若干问题或与课文内容理解有意义的练习,(改变以往教师就课文提问的方式),第三步小组互动,即在组内、组间讨论问题完成自己设计的问题练习,教师巡看巡听,提供帮助。第四步教师对任务进行总结点评,并指出文中的疑难点。这种学习模式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促使全体学生参与用目的语做事,感受到语言的社会功能,真正体现了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特点——学用统一。

3.教学反思。每次新课结束,我都要回味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反思:学生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多少,教师什么方面做得不够。有关人士认为,反思教学实践是教师做研究最基本的方式,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使教学变得目的明确、过程清晰、结果有效,找到存在的问题,以利于寻找解决途径,做一个主动的研究者。

二、研究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支新生力量,存在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程体系不够优化的现象。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应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而我们一些课程体系未能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没有反映职业岗位资格要求。

学科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没整合,理论多、实践少,主干课程不突出。例如,我系应用英语专业口语课和写作课课时小于精读课和泛读课,其实,这两大块应该齐头并进而且这些主干课还应加大课时量。再如英语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为6:4,有的甚至是7:3。这些均不符合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不利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英语人才。因此,英语专业要对现有课程加以整合,课程改革要反映产、学结合,根据英语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来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总之,教师只有在持续的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实践中,才能成为研究者。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一个没有临界值的追求,不是一劳永逸的资格考试。教师应把研究作为基本的职业生存方式,将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时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研究者的立场面对新时代的一切挑战。

参考文献:

1.闵钟,《试论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师资培训研究》2002年第一期

2.邱小捷.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

3.程同春,《谈21世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英语教学》,《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4.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5.《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一期

作者单位:湖北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英语系

猜你喜欢

研究者教师
最美教师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大山里的教师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教师赞
年轻瘦人糖尿病增多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