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2009-12-10刘宝山
刘宝山
所谓心理健康,狭义地讲,是指青少年在心理上有比较完善的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能够自如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去适应客观环境,使个人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与客观现实之间达到和谐完美,青少年正处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这是个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常见的有:抑郁心理,表现为忧心忡忡,孤僻,对人冷漠无情,对生活缺乏热情,对前途没有信心,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自卑心理,表现为缺乏自信心,意志消沉,自暴自弃,对人对己一切都漠不关心;恐惧心理,表现为怕老师,怕考试,怕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不敢讲话;喜怒无常,情绪不定、多疑过敏,常把别人的某句话或某个行动看成是对自己的不尊重;狭隘妒忌,凡事都斤斤计较、常为细小的得失苦闷、烦恼,不愿意看到他人的成绩和进步,打击别人显示自己;逆反心理,表现为对老师的教育、父母的规劝、同学的帮助都从反面意义上去理解,认为这些都是虚情假意,抱着对抗的情绪对待一切,把他人的关怀当作歹意;神经衰弱、萎靡不振,表现为学习时精神疲劳,精力不集中,如此等等,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一旦得不到及时而适当的调节和校正,久而久之必会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那么应当如何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抓住思想教育之本,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消除抑郁心理。在教学的各门功课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现实,理解人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现实之间不断产生的矛盾,使他们的理想和行为切合实际。
二、利用思品课解剖不健康心理,教会学生自信、自强,恰当地评价自己,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摆脱烦恼、战胜挫折的方法,引领学生从自己求知的成功和失败中,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思想、能力和所具备的水准,会客观地对待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盲目自大,又不自卑,既不过度表现自己的兴趣,也不过度压抑自己的忧伤,在顺境时不趾高气扬,忘乎所以,保持谦虚谨慎,不懈努力,在逆境中不垂头丧气、一蹶不振,不做违心的、后悔和内疚等引起内心冲突的事情,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做到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有效控制自我、不断超越自我,对前途和未来充满信心。
三、抓住学生在校生活,如集会等各项活动契机,引领学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合群是健康心理的一种表现,作为教师要利用好切入点,及时教给学生与人交往的方法,鼓励学生真诚地与人交往,使师生和同学之间彼此相容。同时把集体作为个人成长的基石,在集体中陶冶情操,胸怀坦荡,为他人服务。
四、结合各科教学教会学生科学用脑,合理支配自己的时间,养成有规律、有节奏地生活和学习的良好习惯,注意劳逸结合,不留过于单调而繁重的课业负担,重点知识放在丰富多彩的辅导活动中解决,这样会使学生产生轻松感并对前途充满信心,此外,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切合实际,应该是经过努力就能达到的。否则,就会使学生产生心理负担,从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五、注意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以教师端庄的人格形象感染学生。教师的情绪、气质、性格、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等都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建设,要乐观、开朗、和善、公道,要善于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持轻松愉快的精神面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防止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
六、结合教学给学生树立强者风范,如教材中的著名榜样、科学家、发明家等,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指在挫折、失败、中伤讥讽、冷落压力面前正确对待,妥善处理,不怯懦自卑、灰心丧气,做到持之以恒,百折不挠,善始善终,在改革开放的现实社会中这是每个社会成员必备的心理素质。在学生的在校生活中,引导学生学会沟通,敞开封闭的心扉和老师、同学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和谐发展,开阔视野,经受锻炼,不断提高适应能力,这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途径。
七、创建三结合教育氛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针对目前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保持家长学校及社会的联络和沟通,对可能出现的思想行为方面的问题及时警示,防范不良后果的发生,特别是对那些单亲生和留守生,不但教师本身要有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更要教育全体学生,多加关照和理解,主动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之不便,使那些有孤独悲观、抑郁自贱心理的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感到快乐和温馨,同时也要注意“小皇帝”的思想“改造”,让他们学做人的道理,克服骄气、傲气,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学会同情他人。使他们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求知欲望、科学的求知方法和顽强的探究精神。
总之,在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要求教师课上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神情,了解并抓住学生心理;其次要及时疏导,使其恢复健康心理;最终要持之以恒,培养健康而完善的个性人格。
作者单位:辽宁省喀左县蒙古族自治县南公营子大三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