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2009-12-10周文捷
周文捷
新课程理念不仅关注学生现实生活世界,而且还关注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可能世界就是关注学生生活的未来发展趋势,因此新课程培养目标把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与终生学习联系起来。
人们把学力结构划分为基础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学力是指儿童在教学过程中所习得的知识、能力。所谓基础学力是指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打基础的学力,而所谓发展性学力是指以观察能力、自学能力等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在未来自己能发展自己的能力。以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为核心,提高发展性学力,才能使终身学习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就是提高学生发展性学力的具体实施。
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着大量的知识迁移现象: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情境中,如能够得到很好的运用,就会产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效能。因为感知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进行的,在学习新知识时,把旧知识与新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就能有助于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这既促进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在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中提高了思维的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力,这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叶圣陶先生主张:“教是为了不教。”他认为“知识是教不尽的”,“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申”。王荣生教授也认为语文教师要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建筑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向知识的更广更深处探索,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达尔文语)它是培养迁移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授之以法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个重要部分。陶行知先生说过:“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发生类似的联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联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陶行知文集》)这句话也精辟地论述了掌握方法对知识迁移的作用。如果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各类知识作出经验概括,掌握一系列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以自觉有效地迁移知识,提高阅读分析能力。例如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可运用替换法分析个别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如在《土地的誓言》一课中,“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一句中“泛滥”一词难以理解,教师可启发学生:此处能否用“洋溢”代替?然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先明确两词的本意,再分析此处的语境,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泛滥”一词的确切含义。这样在读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一句时,学生就能运用同样的方法,用“飘荡”或“回响”来替换“埋葬”的方法来理解“埋葬”一词的深层含义,这就实现了知识的迁移,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此外,概括法、归纳法、对比法等方法的掌握也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同样,在阅读中如果学生能运用多种思维方法思考,那么他就能自觉、有效地完成知识迁移,自由地打开通往新知识的大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方法的训练,提高他们的迁移能力。
第一,教会学生求同思维的方法。心理学有关研究证明:影响学生学习迁移的基本因素之一是新旧两种情境之间所具有的共同要素。而且它们之间可包含的共同要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产生。根据这一原理,学生必须学会运用求同思维的方法,这就是在各个相近的现象中通过分析、综合,推断出同一本质,即共同要素,然后运用这些共同要素进行知识迁移。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虽各具特色,但同类课文也存在着很多的共同要素。如:在说明文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寻找说明文所共有的内在相同要素,即:1.基本要素相同;2.说明步骤相似;3.说明方法相似;4.语言的准确性。然后重点分析一篇范文,进行教学实践,掌握规律,最后指导学生运用这些共同要素迁移分析其他说明文。这种方法可以延伸到其他各类文体的阅读分析,也可以再补充一两篇同类阅读材料,变换其非本质特征,进行变式求同练习、测试,提高学生思维类化能力。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写同类作文,促进学生由阅读技能向写作技能迁移。
第二,教会学生求异思维的方法。仅仅掌握共同要素的学习迁移还是较肤浅的。要能使学生迁移到更广的新知识领域,还须让学生掌握求异思维的方法,求异就是从普遍性中获得特殊性的认识。例如在词义教学中,在如何辨析同、近义词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从词性、语素、感情色彩、使用范围及对象等角度去寻找它们的不同点,从而解决学生对近似概念混淆不清的现象。
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学生察觉越敏锐越容易产生迁移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同类课文比较阅读的方法,即通过一组同类课文的阅读,进行比较求异,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新知识。
第三,教会学生逆向、变向、多向思维的方法。如果学生对于事物内部各侧面相互联系察觉越敏锐,也就越容易产生迁移意向。那么通过学习迁移也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变向思维就是通过变换思维角度,在旧知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获得新知识。如在教《最后一课》时,教师可在完成课文分析后,提出下列问题:课文是以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叙述的,如果改为以韩麦尔先生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叙述角度怎么变?人物的语气语调应作怎样的变动?通过学生积极的变向思维和讨论,让学生在基本情节不变的前提下,口述出韩麦尔先生眼中的最后一课,课后整理成文章,就可获得较成功的迁移。
多向思维就是在已有知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考,从多角度来认识事物的各个侧面。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后,学生对皇帝参加完游行大典后会怎么样很感兴趣,教师可抓住这一时机,及时教给多向思维的方法,并要求他们通过此法设计出几个符合人物个性的续篇。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从皇帝对百姓的态度、对小偷的惩罚、对大臣的不满等各个角度设想出不同的续篇,使皇帝的个性更凸显出来,锻炼了多向思维能力。
在学习迁移中思维方法不是单一的,而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因此,在训练中,须重视综合性的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培养迁移能力的前提。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有促成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相互迁移的客观条件。如果学生还未曾掌握记叙的要素、顺序、描写手段、表现方法等基础知识,那是不可能在新的同体阅读材料中通过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触类旁通地感知并认识那些新知识的。反之,如果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顺利地把旧知与新阅读材料中有关的知识联系,从而认识并接受那些新知识。
其二,教师要重视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对存在于语文知识中的规律,学生掌握得越全面,迁移运用的领域也就越广,就越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物纵然千变万化,但总有其相对不变的在背后起支配作用的东西,那就是规律,也就是所谓的“一”。掌握了这个“一”就能“反三”。因此,为了促进知识的迁移,学生在头脑中必须形成系统知识链、知识网,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目的地、由易而难地把规律性的知识教给学生。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迁移能力的培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思考、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开发学生的智能,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为终生学习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东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