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问——数学教育的宝贵财富

2009-12-10史丽华

新课程·中旬 2009年5期
关键词:思索智者牛顿

史丽华

儿童有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欲望。那么如何将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付诸实施,进而引起教学观念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使学校教育真正成为赏识和培养创造性才能的场所。

1.好奇始于“问题”

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对奥秘的探索与对问题的解答的历史。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始于他在苹果树下的好奇与思索:“为什么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不飞到天上去?”正是注意到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试想牛顿有多少藏书?有多少仪器?他不过是有问题而已。有了问题而后他们自会造出仪器来解答他们的问题。

2.“问题”产生于“好奇”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这段话一语道破了创新和发现的真谛:好奇心理、问题意识以及锲而不舍的探求,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

3.不让“问题止于智者”

传统的以“传道、授业、释疑、解惑”为宗旨的教师观,显然难以适应以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为重任的21世纪的教育。“流言止于智者”是一大幸事;而“问题(思索)止于智者”则不但令人遗憾,而且事关国家、民族、社会大局。不幸的是,“问题(思索)止于教师”却成为小学教学的常态。当前亟待明确以下一些新的理念——

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引而不发。作为教师,确实要解答学生的疑难,指导他们认识并消除学业上、人生道路上碰到的困惑,但不能越俎代庖,替代学生自己的思考。而且,“释疑、解惑”并非是将疑惑全部“冰释”,而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有时甚至要“设疑”。鼓励大胆质疑,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即使他们的问题看起来荒诞可笑,或者远离现实,也值得表达、研讨,与他人分享。有人将之称为“去除思想的车闸”。因为如果要求“问题”都有创意或者都很成熟才能发表、交流,那就等于在事实上取消提问、质疑。不因似是而非的回答遏止了学生的好奇创新冲动。

4.绝对不能挫伤学生好问的积极性

学生对什么都感兴趣。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如,常会提问“鸟儿为什么会飞?”“鱼儿怎么呆在水里”一类的问题,而且喜欢追根溯源。而有的家长却往往以“没时间和你说这些”、“以后你就会明白了”等敷衍、塞责的话回应孩子,这恰恰扼制了孩子的好奇心。家长应认识到,好奇是孩子认识世界,实现社会化的起点,如果不予以支持和鼓励,将会挫伤其积极性。为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和正确引导,家长和教师应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切实改正。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滨淮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思索智者牛顿
智者说
智者说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关于战“疫”专题的思索与展望
牛顿忘食
风中的牛顿
The Wise Man End the Rumer 遥言止于智者
深沉的思索
课前一分钟演讲教学实践思索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