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朝鲜族学生写作能力的几点途径
2009-12-10杨之琦
杨之琦
义务教育朝鲜族学校汉语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依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能力。在汉语的作文教学中,我们都渴望学生能够“出口成章、倚马万言”,我们更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下笔千言,妙笔生花”,可现实和理想总是那么遥远。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从小开始接受双语教学,民族语言学习水平还可以,但是汉语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不强,影响了他们的交流沟通,影响了汉语成绩的提高。
一、朝鲜族学生写作课程现状
通过几年来对汉语文写作课程的调查,发现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学生作文数量少。平均两周一篇大作文,一个学期也只有8篇大作文,更有甚者是有些班级一学期只写两三次作文。“三天不练手生”,一月半月才写一次,不利于提高学生作文的写作水平。
2.学生写作速度慢。完成一篇450字左右的作文,少则两个课时,多则4、5个小时,甚至有的同学几天才完成两三百字的作文。而朝鲜族汉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全日制义务教育汉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7-9年级的阶段目标中要求“45分钟完成不少于450字的习作”。这种散漫的作文习惯激不起学生作文的激情与兴趣,更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和作文素质。
3.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脱节。学生不会从课文的范例中获得写作技法用于写作训练,不会从课文汲取营养和精华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4.学生写作质量差。我们学校九年级学生共200多名学生,每次作文后,只有少数学生的作文符合写作要求,其余大部分学生要么立意不准,要么构思不够严密,要么选材不符合要求,最严重的是病句、错字较多。班级学生普遍作文水平低、质量差。
二、培养学生兴趣作文的方式
未来社会是激烈的人才竞争和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它对人们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汉语作文水平更是新时期作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兴趣是学生作文的内在动力,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前提。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培育学生作文兴趣,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1.多方创设写作氛围,激发写作热情。作文课不应该创造紧张的场面,而是应该营造舒适的环境,使学生紧张情绪得以缓解,优美的文字也往往流淌笔尖。有时将作文课和重要的节日、看电影、班会等活动联系起来,如在母亲节时可布置学生给母亲写一封信,然后统一买信封寄给自己的母亲等。总之多方创设写作氛围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更让学生将写作当作一种情感释放的需要,将学生的“要我写”变成“我要写”,这样学生就会像迷上卡通书一样迷上习作。
2.让学生接触真情实感,培养观察能力。要改变学生作文中那种凭空想象或模仿写出一些感情不真实、不自然的作文的现象,就必须创造机会让学生对生活、对事物进行面对面的接触,细心观察,从中得到实际感受再开始构思作文。例如在中学阶段应特别重视观察训练,引导学生按照事物的规律细心观察、研究事物,同时将自己看到的东西记下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主动积累体验意识和养成习惯,这有利于他们以后的进步和适应中考作文的要求。
3.培养积累词语习惯,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开展汉语文课堂教学随机练写小作文工作,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词语、好句、名句,把一周收集的词语和好句写在本子上,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这一过程可以渐渐训练出学生自觉积累词语和关注生活的习惯。例如我在教《背影》这篇课文时就让学生模仿练习《背影》中的写作技巧,对先前所写的《勇气》这篇作文其中的片段进行修改、仿写,不少学生修改润色后的文章都较原先的生动、形象多了。
4.注重课堂朗读形式,树立以读促写是理念。朗读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积累途径,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会积累到各种语感或优秀的文句,就如古语所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平时遇到好的课文如《春》、《丰碑》、《诺曼底号遇难记》、《我的老师》等,让他们当堂有感情的诵读,无形当中锻炼了学生们口语表达能力,还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还有每课后边都有古诗积累,平时就让他们进行积累诵读,这样有的学生从中产生优越感,对朗读的兴趣也越来越浓,越读越专注投入,在不知不觉中就积累了不少语感和优秀的句子。写作文时对所学过的优秀语句加以引用,文章也就生色不少。
5.定期开展汇编成刊,激励学生写作热情。把学生每周每月写得好的文章编成班刊,在班内班际交流,这样学生对写作文的主动性和兴趣也会大大提高。其实这也是学生的优越感心理在起作用,现在许多学生都喜欢展现自己的个性,即使有些较内向的学生也渴望有机会表现自己,只不过有些人喜欢公开表现,有些喜欢默默地比较含蓄地表现。利用好学生这种向上心理加以引导,相信会大大提高他们对学习语文、写好作文的兴趣。因为学生在发现自己这方面的才能,而又得到他人的肯定之后,他自然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也会努力地在这一方面做得最好。
总之,在新课程汉语教学大纲新理念下,在作文教学中,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多种形式,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教学才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吉林省图们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