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数学情境初探
2009-12-10肖德宝
肖德宝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欲望,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心理学家在研究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问题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提供材料,让学生探索。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拼组图形》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新课的: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朋友,你们看是谁?(屏幕上出现一个机器人)让学生说一说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并数一数每一种图形的个数。这时,老师又这样启发学生:刚才我们看到了用图形拼成的机器人。你们还想拼出什么图形呢?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拼出更多、更美丽的图形来!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探索的好奇心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状态。
二、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好动是小学生的特点。美国一图书馆的墙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过了,但可能忘记了;我看见了,就有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形象感知占优势,充分有效地利用相应的教学用具和学具,加强对学生的实际实践操作,调动学生手、脑、眼、耳等并用,在学具操作中发挥潜力、解决问题,将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学人教版第九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我和学生在课前一起制作了两个完全重合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教、学具。课堂上,我不是生硬地灌输“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而是先让学生4人一组用学具自己动手摆一摆、拼一拼、比一比、量一量,感知图形,建立印象。然后讨论:(1)同一类的两个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拼摆后,是什么图形?(2)它们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3)为什么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还要除以2?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们正兴趣盎然地参与,在探索新知识的活动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不一会儿,好多学生便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除以2,它的计算公式是:底×高÷2。这样学生在亲自动手、亲自实践中学到了新的数学知识,明白了其中的算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动手操作参与实践活动是多么重要!
三、创设生活的情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数量关系的一种抽象学科。因此数学要求讲来源,讲用处,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一年级数学的《元、角、分》时,也可以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买东西时的找零问题。让学生在生活经验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并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创设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情境,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既不限于一种思路也不限于既定形式,而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同一问题知识寻求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首先让学生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提问:“如果我们想知道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应怎么办?”让学生结合事先准备好的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去思考,同时进行启发性提问:“这个长方形有几条边?”“这几条边分别长多少?”“怎样才能求出周长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学生甲:4+4+3+3=14(厘米)
学生乙:4×2+3×2=14(厘米)
学生丙:(4+3)×2=14(厘米)
师引导学生讨论:(1)你觉得这些方法对吗?(2)哪种解法最为合适、简洁?(3)为什么?在学生讨论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经过分析、比较,他们的思维集中到第三种算法上来,指出这样算最简便,是求长方形周长的最佳算法,再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计算一些长方形的周长,学生有了长方形周长的知识,进而创造性地发现正方形的周长等于“边长×4”。
总之,创设“情境”教学的氛围是为实施创新教学服务的,是手段、是桥梁。关键是在“创设”,着眼点在创新。实践表明,创设数学情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表独特见解、进行知识间的转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的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马銮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