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节课的创新设计
2009-12-10黄小莉
黄小莉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节课是湘教版化学课本专题一单元三的第一节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2.通过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归纳总结、反思交流等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验能力、表达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奇的实验,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演示实验:生鸡蛋放入盐酸中上下舞动,而放入水中纹丝不动。
提出问题:1.这是什么原因呢?(同学们观察后发现是因为鸡蛋壳表面产生了一种气体。)
2.这是什么气体?(二氧化碳)它又是如何制取的?
从而引入新课《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设计意图:精彩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此精巧实验引课,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极大地引发了同学的好奇心。
二、科学探究,给学生留出充分发挥的余地
师:上面实验中鸡蛋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由碳酸钙与稀盐酸能制出二氧化碳。
提出问题:能不能用其他的含碳酸根离子的碳酸盐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呢?能不能与其他酸性物质反应制取呢?
猜测思考:学生很快通过碳酸饮料想到能用其他碳酸盐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师:要求同学利用实验台所放的石灰石、碳酸钠、碳酸钾、醋酸、稀盐酸、稀硫酸、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镊子、药匙等试剂和仪器,请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利用这些试剂和仪器能不能制出二氧化碳气体,并巡回指导。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交流讨论:通过分组实验,组间相互交流,很快得出石灰石、碳酸钠、碳酸钾与醋酸、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制取出二氧化碳气体,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试剂最好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因为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一会儿就不反应了,而碳酸钾、碳酸钠与酸反应的速度过快,石灰石与醋酸反应又较慢。
设计意图:由此通过提出问题、同学猜想、进行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在探求未知的过程中,享受到参与创造的成就感和愉悦兴奋的情绪体验。
三、讨论问题,动手实践
得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试剂,接下来请同学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根据试剂状态,应选用和哪种气体一样的发生装置?都需用哪些仪器?
2.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步骤、收集方法是什么?如何验证、验满所收集的气体?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同学们很快理清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所需要的仪器、发生装置、制取步骤、验证、验满方法,从而为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做好了准备。
再要求学生动手实验,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出二氧化碳气体,并进行验证及验满,从而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
四、画龙点睛,首尾照应
学生制取出了二氧化碳气体,那么,此反应还生成了什么物质?老师精辟地分析。同学与老师共同完成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并分析了“鸡蛋在盐酸中上下舞动,而在水中纹丝不动”的原因,与本节课开头首尾照应,体现了理化学科间的联系,流畅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
五、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思考:1.汽水和啤酒中产生的是什么气体?查阅一下它们是由什么物质反应产生的。
2.在家中如何制作无壳鸡蛋?
设计意图:体现了化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作者单位:河北省滦平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