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因素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2009-12-10刘宝荣
刘宝荣
情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情感不仅仅是由遗传和成就决定的,而主要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而担此重任,教师又起着一定的作用。情感不仅是教育的力量、教育的手段,而且它本身也应该成为教育的对象,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必须包括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古老而年轻的话题。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面对学生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代已赋予其新的内涵。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以德化人”、“以才服人”固然重要,但如果离开了"以情感人",教育是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的。因为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单纯的知识传授,不可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健全的国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情感教育得以实现的因素。只要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持久的耐力和真挚的爱心,用理想去播种理想、去培养文明、去启迪智慧、去塑造心灵,就一定能培养出时代召唤的人才。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心灵撞击、情感交融和呼应的过程。情感交融和呼应离不开平等、真诚、相互尊重和关爱。只有借助于情感的能动和催化,受教育者才会愉快主动地接受教育。
“亲其师,信其道。”要想师生心灵相通,教师就要做学生的朋友,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他们以真诚的帮助和支持。对学生的表现,教师要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对其缺点,要恰如其分地指出;对其积极因素,要善于发现并加以鼓励。虽然你是老师,但在学生面前切不可自以为是,言过其实,以势压人,小题大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爱是一种情感教育。因此,不能在某些事情上苛刻地去追求,而是要通过师生的正确交往、倾心交谈逐渐让学生体会到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把握时机,使教师的情感能锦上添花。总之,教师要适时把握爱的火候和情感教育的时机,以实际需要为依据,与学生的心理形成默契。教师的爱是一种特殊工具,借助它是为了一个更深层的目的——激发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加强自己的情感修养,力求使情感教育技巧化、艺术化,为教学、育人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这样,就能用爱的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师的情感
教师和学生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他们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主体。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调查中亲眼看到和了解到学生和教师关系融洽,配合默契,学生学得有兴趣,有积极性,教学效果就好,学生成绩就佳;反之,师生关系不好,就会导致学生成绩不佳,教学效果差。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情感培养,要不断地在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情感。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教态自然,亲切和蔼,对全班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在课间,尽量创造条件,与学生进行接触,如与学生谈心,与学生一起进行各种知识讨论和体育运动等;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而不是批评指责,这样,不管在课堂内外,还是在学习生活中,都让学生从老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热爱、积极的期待和希望,他们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在内心产生对老师的信任和爱戴,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的学科,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为,实现老师的期望。
教师不仅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还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使情感的培养与评价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而具体的做法就是通过及时、多次、灵活的形成性评价,了解学生的情感状态,诊断学生情感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有效改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工作。由于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是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学习态度、自我效能感、学习热情、合作态度等很多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情感领域的教学改进还会促进学生在认知领域的发展。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教师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如果具有亲和力,那么就会更加有利于学科的情感教育,产生的教育合力也更加有利于班级的管理。
三、学生的情感
学生的情感影响着教育的成败。情感因素主要是对学生的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即班级工作中各种客体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主体出现的好或坏、尊重或藐视、接近或远离、同情或冷漠等情感。如果某个学生对某一问题付诸了一定情感,而另一学生仅有理性认识,感情没有介入,那么前者会比后者态度更为强烈。情感成分是学生态度结构中的稳定因素、核心成分。积极的情感会引起向上向好的行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往往会导致积极的行动。一个班级学生的行动积极了,可以说就没有什么办不成的事。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第33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