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课程 改进教学法
2009-12-10刘凤申
刘凤申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那么,如何
进行课堂教学呢?
一、教师先活起来
要想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的思维起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问题,可以设计实验情景、故事情景、漫画情景,把学生带入情景中,激发学生思维。如:学习“压强运用”时,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三毛应该怎么办?”画的是三毛陷入沼泽地里,正在下沉,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请你为三毛出主意。设计这样扣人心弦的情景问题,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主动为三毛出主意。课堂气氛热烈、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紧张活泼的学习环境。教师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课堂教学由“一言堂”变成“百家争鸣”,学生由精英式学习变成全员式参与,课堂内容由“纯知识型”向“能力、情感、价值观”转变。由讲到动,使课堂成为“快乐享受的地方”,打造成“艺术课堂”。
二、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老师”,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从“抓紧统死”到“活而不乱”,这要求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使学生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克服讲的过多、统的过死,对教材也可作创造性处理,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据教材展开进行。
教学中,让学生先充分地预习,只有这样,才能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预习时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方式方法,一题多解,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分析问题。如进行“密度”教学时,教师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同学们有没有把握地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适时引导: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中发现。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诱导启发: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能够改变,如:几杯体积不同的水、大小不同的铁块,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全班讨论,设计出最佳方案,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再分析数据,得出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恒量,不同的物质其比值不同,便找到了物质隐蔽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由物质的种类决定,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上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密度”。这样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学生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简单的领地转让,也不意味着老师无所作为,而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各方面还很“稚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对离不开老师的主导作用。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是各种艺术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真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配合协调,共同努力,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
作者单位:河北省正定县三里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