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肃南一中对阳光体育锻炼公式的运用
2009-12-10马建荣
马建荣
我校根据学校场地、少数民族特点,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与社会活动结合,设计出两个阳光体育锻炼公式。
一、公式解读
公式一:每天一个半小时锻炼=25分钟+25分钟+40分钟。第一个25分钟是两操(上、下午各一次)时间,第二个25分钟是上午的大课间活动时间(跑步、做操、校园集体舞),40分钟则是每天的体育课,或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当天开展体育活动的时间。
公式二:每天一个半小时锻炼=60分钟+30分钟,60分钟是学生自主选择参加体育活动项目(顶杠子、拉爬牛、拉棍、拔河、摔跤等),30分钟是参加体育达标训练的时间。
“公式一”是对全校学生的基本要求,活动内容由体育教师根据学校场地设定,器材自行安排。但保证学生每天基本的体育锻炼时间,普及传统体育项目,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
“公式二”由学生灵活掌握,选择各方面活动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鼓励学生发展特长。
两个公式是落实每天锻炼一个半小时的保证,更是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思路。第一方面抓普及教育、保底;第二方面抓高考特长生的训练、提高。
二、公式运用
1.严格规定,保证时间
阳光体育锻炼公式的基础是时间,学校结合国家课程设置要求,在保证体育课的基础上,每天下午课后有一节课外活动课。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利用这节课进行体育锻炼。如:民族传统项目为主;有体育课的班级开展唱歌、跳舞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活动。周一班会对本周活动做具体的安排。
2.提高教师水平,优化公式效果
教师是决定阳光体育锻炼公式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科学有序地组织活动,充分利用这些时间,才能使“每天锻炼一个半小时”落到实处。实施公式的教师队伍是一支包括学校行政人员、体育教师、班主任在内的复合型队伍。行政人员是阳光体育锻炼公式的监督者,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统筹部署,保质保量完成每天锻炼一个半小时。体育教师是阳光体育锻炼公式的主要实施者,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还要统筹安排大课间活动、体育锻炼内容,帮助学生发展体育特长。班主任是阳光体育锻炼公式的组织者,不但自身要对体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3.多元发展,加强体育骨干培养
体育课是阳光体育锻炼的核心,提高体育课的实效性,关键在于体育教师和体育骨干队伍的建设,在大课间活动中,体育骨干是体育教师不可缺少的助手,有时候甚至会起到关键作用。体育教师要用体育课和平时的课外体育活动,对体育骨干单独培训,强化体育骨干的体育特长,要求体育骨干明确自己的责任,要教会体育骨干在大课间进行组织、管理和锻炼的方法与技巧,帮助体育骨干在学校中树立权威性,明确自己的职责,使大课间活动始终处在快乐积极的气氛中。
4.利用好现有的器材搞好大课间活动
大课间活动时,体育教师要根据班级人数、学生爱好、班级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有目的地组织好课间活动,并要把体育课教学内容提早渗透到大课间活动中,安排适宜的时间对大课间体育项目进行练习。大课间活动时,班与班之间的体育项目可能会有所不同,这样根据民族地区、学生的特点、民族体育传统项目要求对人数较多的班级安排集体游戏、拔河、拉爬牛、顶杠子、拉棍、打沙包等活动内容,对人数不多的班级多设置一些个人锻炼项目(球类,跑步,踢毽子等)。体育教师在大课间指导学生锻炼时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5.考核评选与表彰
阳光体育锻炼公式在我校实施以来,根据学校情况、民族学生和气候特点,制定了考核评选表扬制度。
(1)加强领导定期检查,各班级要对这次"阳光体育锻炼活动"高度重视,各年级主任负责检查,班级要指派有责任心的班干部做好记录登记工作。
(2)学校体育组、全体班主任要抓好大课间活动,组织好冬季阳光体育长跑工作,定期做好各班预算历程和完成情况的记录检查工作。
(3)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措施。既要保证这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又要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
(4)学校对阳光体育表现突出的班级、老师和学生进行表彰,学生的表彰记入中学生成长记录档案。
作者单位:甘肃省肃南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