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中历史研究性教学之我见
2009-12-10万钧
万 钧
《新课标》认为:历史教学应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通过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世界观。由此可见,开展研究性教学符合新课程教学所倡导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要求,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提高素质的必然要求。
一、历史研究性教学的理解
研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历史史料相关的专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技能、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此种教学方式能够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研究性教学的特征有以下四方面:(1)科学性,即选定的课题必须具有事实根据或科学根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事物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可研究性价值;(2)可行性,即选择课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客观条件,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研究结论,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3)互动性,即探究性教学应建立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之中,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研究资料,以此来丰富和延伸自身的历史知识和技能;(4)创新性,即鼓励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创新,让学生在研究历史的同时更能拓展延伸自己的学科综合素质。
二、研究性教学的策略
1.以思维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历史观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含义,倡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问难。教师在此过程中应予以积极地理解支持,鼓励学生大胆的突破传统,深入的分析问题本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历史中存在的发展矛盾,引导学生去思考矛盾,解决矛盾。例如,中国古代史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值得研究的话题。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思考:封建社会中的多数新王朝能够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恢复生产,保持安定,使国势强盛。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便是证明。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封建统治者的真实意图和发展的长期性。
2.以学生为研究主体,激活学生的学习激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是开展研究性教学的中流砥柱。教师在课堂上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平等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研究活动,以激活学生的激情。例如,文本中的历史地图是用地图语言表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空间状态的特殊形式,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对此,我们可借用历史地图来进行研究性教学。教师可让学生在阅读地图语言的基础上,对各种形式的标线导号加以关注,以深入理解其中内涵。笔者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曾以“看图讲史”的形式来复习各种历史现象和规律,学生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地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教师为研究主导,规范学生的研究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由此可见,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而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教师的指导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学生的一切能力都难以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也无从谈起。
笔者以为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优化教材资源。例如,在学习“洋务运动”,可先引用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启发学生分析其实质。二是合理整合教材内容。例如,在学习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相关课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国民政府统治的建立、形式上的统一以及采用的内外政策三个方面来梳理教材,突出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三是拓展延伸知识。教师要结合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视角去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例如,从关贸总协定的缔结,可联系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四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行全面地看待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以此来推动历史知识的内化发展过程。
三、研究性教学的注意点
1.注意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课题应该与所学的历史知识章节相关,且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2.注意综合性的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最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为此,教师应以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的成果。
3.注意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往往会受自身的知识技能、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看待问题不够全面。教师应予以适当的指导。
总之,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出发,以研究性学习为教学模式必能激活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潜能,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也为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兴化市安丰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