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2009-12-10马静
马 静
摘 要: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关键词:网络文化 课程改革 信息技术 整合 角色
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因此,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交流者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网络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交互性,在校园网或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通常采用BBS、聊天室、E-mail等形式,由于不受时空的局限,使交流具有间接性、独立性、灵活性、多样性和可拓展性。这种交流超越了时空界限,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实施因人而异的辅导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有利于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互动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性格特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学习撰写“市场调查报告”这一实用文体时,可安排学生走访附近的市场或工厂进行调研,也可通过网络收集素材,整合资料,进行主题创作,最后通过E-mail提交研究报告,教师在网上进行评议。
二、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一方面,应当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动机,培养兴趣,活跃思维,提升能力。另一方面,应当实现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多媒体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自由创作的外部环境,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利用文、图、声、像等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兴趣,发挥网络信息库的优势,引导学生查找背景资料,自行释疑。
三、教学实施的研究者和评价者
新课程实施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研究、反思、创新和总结。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中,教师要由传统的“教书匠”向教学实施的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利用“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形成教育教学新策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备课、教研、上网查询资料和编写电子教案,使用目前流行的PowerPoint、Authorware、3Dmax、Windows画图等多种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演示文稿或教学“课件”。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共享者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教师必备的信息素养。由过去以课堂教学内容、教师的经验以及学生的接受和理解等为主的课程,转变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教学资源为主的课程。这种教学资源类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区别在于三点:一是开放性。传统课程一般都是由专家撰写而成,并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而网络教学资源面向网上所有师生,师生不仅有享用的权利,更重要的是有了参与教学资源的开发的权力。二是非线性。网络教学资源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结果,因而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将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的纸质载体变为超文本、超链接的非线性的网络载体。三是拓展性。以网络教学资源为支撑的课程在内涵上要比传统的课程宽泛得多,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特别注重学生个体的感知和体验在课程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对学生进行探索性和创造性的鼓励,从知识积累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课程目标不再是预先设立的、稳定的和标准化的目标,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实际情景而不断进行调整,形成一种新的、强调学生参与的个性化目标,这也正是网络课程资源的魅力所在。
五、行为品德的监控者和引导者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依然承担着对学生行为约束、道德品质教育和影响的责任。教师必须尽其所能地加强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和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同时,网络的高度综合性和高度图像化的特点,也会导致人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的减退。而且,网络上的大量信息都是没有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且良莠不齐,容易造成道德评价失范,最终导致学生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
虚拟的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在尽性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丰富生活的同时,也在价值观念、思维方法、行为方式等诸方面受到了一些负面影响和冲击,建立道德监控机制,健全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伦理的建设,促进网络文化人的伦理自律,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山东省蒙阴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