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为中国长期增长提供机遇
2009-12-10方烨张晓芳
方 烨 张晓芳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联合对记者表示,经济调整和世界经济衰退为中国长期增长提供机遇。
他们说,从短期看,经济周期的作用和世界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增长是有负面影响的。国内外有支付能力需求的减少使我国生产能力出现过剩,从而造成经济增长率的回落。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种经济调整实际上为我们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是国际经济衰退造成的世界大宗商品及生产要素价格的下跌,为我们利用国际资源发展重新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刘伟说,在过去几年中,由美国和中国经济拉动的世界经济增长导致了全球范围内对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强劲需求,加上人们对世界市场上预期的变化,使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出现了迅速的攀升,这本身就使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困难。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出现的世界经济衰退,主要是源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但也有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的因素在发挥作用。现在由于美国的经济衰退,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也出现了一定的回落,导致了国际市场上能源和自然资源产品、技术、资金、设备等价格的较大回落。这就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即使是中国的GDP增长率再出现回落,但这不会改变一个事实,就是中国将会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也就是说,在未来几年中世界经济总量的增长量中,中国所占的比例将会最大。经过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目前的经济规模已经相当大,目前又处于加速工业化阶段,这就使得我们对于能源、自然资源、技术、资金、设备的需求都非常大,而国际经济衰退造成的国际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迅速回落,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利用国际资源的良好条件;而在世界金融体系遭到重创的时候,中国无论从银行体系、证券市场还是从外汇储备上看,都保持了良好的状态,这又为我们利用国际资源提供了资金支持。我们要大胆创新,谨慎决策,利用当前的有利时机改善中国未来发展的条件。利用国际资源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二是在经济调整中所实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蔡志洲表示,一个国家短期的加速经济增长,是可以通过加大劳动力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来获得的,但是长期和持续的经济增长,则必须建立在包括了体制创新、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在内的广义技术进步的基础上,这已经得到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证明。在经济上升期间,由于国家采取的一系列刺激需求的政策降低了企业的发展门槛,市场的旺盛又使企业能够比较容易地通过扩大投入而满足市场,这就使得一些技术进步水平相对较低的企业仍然能够生存下来,但这种生存是以牺牲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率为代价的。一旦市场发生了变化,这些企业的生存就会出现困难。以珠江三角洲的发展为例,这一地区的发展本身就是伴随着不断的技术升级、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而发展起来的,广东各级政府也在不断采取措施,鼓励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这就使得企业的更新和淘汰成常态,虽然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企业要经受磨难,但当地的经济却得以不断发展。这实际上证明了由于市场竞争导致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是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的,虽然这调整可能会使我们付出一定的代价。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对国有企业大规模的股份制改造和关停并转以及民营企业在市场导向下得到的声速发展,就对我国新世纪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当然,我们希望我们的体制和政策能够在事前就为企业提供警示,促使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加强风险意识和注重企业改造,政府的反周期调控实际上也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但是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在相当程度上仍然在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而市场本身是有波动性的。宏观调控可以减少但不能消除这种波动性,而在经济增长的回落时期,企业的改造、收购兼并、加强研发的投入,往往是在为下一阶段的经济增长创造条件。
三是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调整生产力布局,缩小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
刘伟说,从我国最近的经济调整看,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和资源大省受到的影Ⅱ向比较大,而内地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发达地区前些年房地产价格的迅速上升,曾经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拉动,但是如果这种价格上涨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反过来导致需求不足和发展环境的恶化,由于房地产价格的相对刚性,化解这个矛盾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或者是价格缓慢地回落增强了人们购买的欲望,或者是人们收入或积累不断增加最终接受了较高的价格;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是密切关联的,一旦外部需求减弱,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也会受到冲击;而资源大省如内蒙、山西等,是这些年来地区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当钢铁、汽车、建筑业的发展受到影响时,对于资源的需求在短期内也会减弱。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当然要考虑到这些近年来经济增长较好的地区走出困境的需要,但与此同时,还要扬长避短,通过保持那些经济发展势头仍然旺盛的地区的活力,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找到新的源泉。对于那些在沿海地区已经不再具备发展优势的产业,可以鼓励他们到生产要素价格相对较低的欠发达地区发展,同时国家可以通过修建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条件,促进这些地区经济获得更大的发展,形成以这些地区中心城市所带动的新的产业链。这是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大国优势,通过产业梯级传递来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不但有利于改善我国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可以通过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带动当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吸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缩小城乡发展差异。
四是通过在经济调整中实施拉动消费的有效措施,改善现有的收入分配格局。
蔡志洲称,近些年来,提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建立和谐社会,逐渐成为我国在新时期重要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但是在高速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是朝着收入分配差异扩大化的方向发展的。首先是政府的财政收入的增长长期地快于GDP的增长;其次是企业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总收入中的份额在不断加大;第三是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收入分配差异在扩大化;第四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不协调,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显著地高于农村居民。如果要改善我国的内需,就需要增加居民家庭的收入,尤其要改善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因为他们收入的消费弹性会大大高于高收入居民的家庭。所以要真正扩大内需,就要改善中国在高速增长中产生的收入分配上差异扩大化的趋势,使国民最终需求中投资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更加合理,这样才能真正保证长期的平稳较快增长较快。
五是在市场调整中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使市场化进程带动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
刘伟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速经济
增长是在市场化改革中取得的,市场化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进入本轮经济周期以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取得持续平稳的高速经济增长,是和我们在世纪之交所进行的一系列市场化改革分不开的。而经济增长中所出现的大的矛盾,如猪肉价格巨幅波动、房地产市场过热、股票市场失控等,都是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相关的。市场化是一个长期和不断完善的过程,美国的这一次金融危机表明,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国家,如果市场体制出现了问题,同样也可能引起剧烈的动荡。如果美国金融市场上的自我调控机制更加完善,就不会等到矛盾积累到很深的时候才出现总爆发,而会及时地修正小的偏差而避免大的危机。中国的市场化程度不如美国高,更需要通过不断完善市场来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要通过对农产品市场、能源和自然资源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资本市场和其它要素市场的进一步建设,加强我国市场的自我调控功能,减少经济活动由于市场发育不足和过多依赖政府干预而产生的波动。
最后,二人表示,通过对数据的研究可以看到,自2003年我国GDP增长率达到10%以后,2004年和2005年的经济增长是比较平稳的,第一产业改变了连续多年增长率较低的局面,重新出现了高增长,这一趋势一直保持到现在。第二产业在2004年和2005年的增长率都是11%左右,而第三产业的增长则保持在10%左右。但是从2006年开始,中国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长率开始加快,2006和2007年第二产业的增长率达到了13%和14.7%,第三产业的增长率达到了12.1%和13.8%。事实说明这种偏高的增长率对平稳的经济增长是有影响的。2008年的经济增长率回落,一方面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Ⅱ向,如果没有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增长回落的幅度不会这么大:但在另外一方面,这也是对前两年过高的增长率尤其是第二、三产业过高的经济增长率的一种修正。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短期直接冲击是不断减弱的,如果我们的宏观调控措施得当,2009年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率有可能得到回升,恢复到10%左右,如果第一产业的增长率还能保持在3%以上,实现8%以上的GDP增长率是有可能的。那样的话,我们就为我国下一阶段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建立了一个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