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红豆词》音乐美学初探
2009-12-10周菁
周 菁
关键词:《红豆词》声乐美学音乐美学
摘要:《红豆词》是依《红楼梦》中《红豆》一词编排而成的歌曲,它从词、曲、唱三个方面综合体现了古诗词声乐作品的独特韵律。从歌词的文学性方面来看,该曲词义凝练,而且在节奏和平仄上极富音乐性;从歌曲的曲调方面来看,具有旋律美、节奏美、曲式美的特点;从歌曲的演唱方面来看,体现出了音质美、咬字美和行腔美的特点。
一、《红豆词》的词
(一)《红豆词》中词的文学性
1.《红豆词》中词的来源
《红豆词》出现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贾宝玉与众朋友饮酒叙谈,行令唱曲,于是有了该曲。按书中主人翁的话,该曲应该属于“新鲜时样的曲子”。贾宝玉本是一个随性灵所之而不拘成法的人,其演唱曲子也应该很少受到现成音乐形式的约束,曲风是率性而且自然大方的。
本首《红豆词》,经过了一定的发展变化。由于《红楼梦》存在脂评本和程高本两种版本系统,这首曲子在传抄与刊印过程中,句子的顺序有所调换。脂评本更接近曹雪芹创作原貌,“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一句程高本改原文“金莼”为“金波”,虽然音律更和谐,但词义远逊。
2.词的凝练
《红豆词》的词无疑是凝练的,这里从凝意和凝神两个方面来解析它凝练的特征。“血泪”与“相思”两相纠缠,典故屡屡见于历代史籍和文人著述之中。一个是物象,一个是心象,两者又交融在“红豆”这个蕴含了千古幽思的意象之内,一时间层次无穷、意蕴深远却又浑化无迹。不仅如此,该曲凝意手法之妙,尤其得益于修辞的巧夺天工。形容词“滴不尽”,把“相思”物态化为细如串珠的“血泪”,既将可感之情点化为可触之物,又将心绪描摹得绵长悠远。其二,拈连手法的奇妙运用。“血泪”与“红豆”。两者性状得其神思,而“滴”与“抛”两个动词看似将二者隔开,实际上是互相映衬彼此圆融,有了两者的拈连,“红豆”与“血泪”结合得才自然而别致,突现出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幽怨。末尾“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以比喻结束,不着痕迹,白描手法写“青山隐隐”、“绿水悠悠”。又以“遮不住”、“流不断”来形容,偏偏找不到忧思情愁的字眼,却又无处不是情愁,这思绪又不是枯燥单一的,偏偏有了“青山”、“绿水”的远致,真正做到了“景语皆情语”。人的心绪本不可捉摸、不可书写,而此曲通过罗列意象,把不可言传的心绪写得酣畅淋漓却又含蓄优美。情最难写,这首《红豆词》状情摹物,便是师法“自然”,是性情语,亦是真情语。
“神”相对于“意”来说,是更为高远的境界,是所有文学形式及作品所应追求的最高层次,也是艺术作品能打动欣赏者以至于永垂不朽的灵魂所在。《红豆词》长传不衰,如果单把原因归结为文辞优美,恐怕还站不住脚。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诗意,《红豆词》是堪受此誉的,它将人类的忧伤、缠绵的心境状态写到了极致,因为到了极致,故而每个时代的每个人都可以借以自鉴,而这个过程不是在紧张思辨的状态下完成的,它是审美的,是诗意的,是通“神”的。
(二)词的音乐性
词本身和音乐具有密切的联系,在它的最开始,是用来配合乐曲演唱的,因而也被称为曲子词。古人所谓“依声填词”,就是先有乐曲,然后根据乐曲的节奏、长短填上词句。词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红豆词》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词的韵脚
按照现代汉语拼音的标准,我们可以看出《红豆词》通压“ou”韵,压的是“敛唇之韵”。一个“敛”字,描摹的不止是口形,它与人内敛、不明朗、不舒展的心理状态是相通的。曲的韵脚平声、仄声相错,起伏有致,更使整个曲子的情调婉转缠绵,使人柔肠转动。整首词审音用字,用文字的声调来传递另一种音乐性,整体上表现出格律协调、吟咏动听。
《红豆词》句式两两相对,前四句韵脚先仄后平,出句以仄声煞尾,对句用平声平伏之,显得幽怨之气虽促,尚可以见到平静转缓之机;但到了后四句,平声韵脚归结出句,但用仄声韵脚作为对句的结尾,显然情绪见涨,此情此意深入骨髓而隐隐作痛,而且不可排遣不可慰解。《乐记》中载:“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体现了汉字声韵和人的情感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对应关系。
2.词的节奏
《红豆词》前面三句,句式整齐,皆为十字句,断句均是“三四三”型。三组句子之后,以一组六字句按住。使节奏为之一变。一个叹词过后,又用基本为“四二二”的两个句子作为结尾,句式不似前面三组那么复杂,又改去了中间一组的简洁,使尾声有了欲尽不尽,悠远绵长的效果。这样安排很为巧妙。
前面三句,以十字之繁曲写怨诉之情。中间一组,六字成句,相对简单,但放在此恰到好处,它按住了前面跌宕直下的节奏,留给了乐曲舒展安适的一刻。紧接着,一个叹词,再度收节前篇,转变节律开创另一个层次。末尾两句,前句多达十一字,是曲子不甘以疏散的形体告终,而在此形成颈口,既是收束,又是蓄势。末尾一句,紧而不乱,慢而不散,收束在平静与不平静之间。
3.词的平仄
《红豆词》全曲,每一句平仄相错,与格律诗的音韵规范完全符合。如首句,“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滴不尽”以仄声收尾,紧接其后的是“相思”两个平声字,而“相思血泪抛红豆”符合七言律诗“平平仄仄平平仄”的正格格律;第二句,“开不完”以平声字作为韵尾,接在后面的是“春柳”这一仄声词,而“春柳春花满画楼”的用韵正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两句从音韵上正好相对,余下的曲词皆以此类推,这正是诗歌格律稍作演变所产生的新物事。
《红豆词》能较严格地按照平仄声调规律谱写,因此字声能和乐谱紧密配合,以文字本身的音乐性加强乐曲的音乐性,由于配合恰当,这使得该词在演唱时不会发生滞涩之感,以致影响美感的产生和传达。
二、《红豆词》的曲调
(一)《红豆词》的旋律美
1.《红豆词》的旋律构成
《红豆词》的旋律优美,环绕式的旋律进行使得音乐具有朴实、舒缓的艺术特点。起音以小字二组降e开头,音程多用级进与小跳,这种不太强调音乐内在动力性发展因素的曲调正好与唱词的幽怨融为一体。乐曲的高潮部分(23-30小节),用连续两句的两拍附点音符,围绕着高音区主音小字二组降e进行,音韵悠长,充分表达了作者思念的情感。黑格尔在《美学》一文中指出:“在音乐领域里,灵魂的自由的音响才是旋律……因为旋律是音乐的最高的一个方面,即诗的方面……只有这样,音乐才能通过它所特有的内心生活活动因素里,使内在的东西表现为外在的,而这外在的对象又成为直接内在的东西,获得观念性和解放。这种运动过程既要服从和音的必然规律,又要把灵魂移置到一种较高的领会境界。”
2.《红豆词》的抒情性
首句点出全曲的爱情主题,整句述说,旋律变化不不,大都是围绕着小字二组降e进行,速度舒缓,
节律整齐,但情绪确是饱满充实的。以下用一连串排比句表现热恋中的青年人为爱情而苦恼的情景。“开不完”、“睡不稳”二句以春秋景色的代换写痛苦的年复一年;“忘不了”等五句详写因爱而引起新仇旧恨,食不下咽,镜容消瘦。
再如高潮部分:“展不开眉头,捱不明更漏。”仅仅十个字,却是把全曲推向高潮的关键;节奏型也很简单,但曲调上步步推进,气势磅礴,激情高昂。结句又用青山隐隐、绿水悠悠比喻爱情之难以割舍。
(二)《红豆词》的节奏美
本曲的开头主要运用了xx节奏型,句尾均用二分音符结束。这种短加长的节奏格式使得该曲性格温和,绵长的二分音符带来一种哀叹的气息感,二八节奏的均匀使用与二分音符长节奏的深刻对比,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一种诗词的韵律,似吟似诵地表达了含蓄的情感。又如“豆”和“楼”两个二分音符的运用,表现出作者平实的心境,也抒发了他深切的思念之情。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此句节奏增添运用了一拍附点及休止符,这种短促紧凑的节奏型,音符时值较短促,单位节拍有较多和复杂的紧促变化,使得全曲情绪更加激动,更加推进了作者的情绪变化。
(三)《红豆词》的曲式美
全曲为非再现的单三部结构,共30小节(前奏6小节,主部24小节),分为A、B、C三大部分,都为方整形乐句;其调式为降e小调。结构图示为:
三、歌曲《红豆词》的演唱
由于汉字的发声特点和词曲的格律规定,中国古代诗词的演唱(古诗词原本就可唱)就有自己的规律。早在宋朝时期,沈括于《梦溪笔谈·声律》中就指出:“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凡曲,止是一声清浊高下如萦缕耳,字则有喉、唇、齿、舌等音不同。当使字字举本皆轻圆,悉融人声中,令转换处无磊块,此谓‘声中无字,古人谓之‘如贯珠,今谓之‘善过度是也。如宫声字而曲合用商声,则能转宫为商歌之,此‘字中有声也,善歌者谓之‘内里声。不善歌者,声无抑扬,谓之‘念曲;声无含韫,谓之‘叫曲。”这也就是我国古代声乐演唱的一个基本法则,即“声中无字,字中有声”。《红豆词》在演唱上及其明显地体现了上述法则,具体表现在:
(一)音质美
《红豆词》是一首以古诗词为词,由受过传统中国音乐教育的作曲家所谱曲的,极具中国民族特色。所以从声音上来说不太适合用演唱外国歌剧的那种纯美声的声音来演唱。但是纯民族的声音又过于靠前明亮,古诗词的含畜意境会有所减弱。如果使用民族化的美声,将更能体现这首歌曲的特点和韵味。歌唱中的字腔是音乐化的字腔,这个音乐化的字腔运动便是形成歌唱语言的本质,决定歌唱艺术的第一感情需要。所以我们要以字行腔,字正方可腔圆。
(二)咬字美
声乐演唱中,在依字行腔的过程中,要求“腔随字走”、“字领腔行”,这也就是说,字的成分都有不同的要求,《红豆词》第一乐段歌词是具有抒情性很强的描述性唱段,旋律比较舒展,所以字头的力度显然要“咬”得轻柔些,但不等于没有弹性,只不过它的力度要求更适应曲调的感情表现,这样才能深刻表达作者含蓄的思念之情。
再如第二乐段,它的演唱就要根据乐曲情绪的发展、节奏以及歌词与音乐结合中的强弱要求,每个字都“咬”得很紧,并且有不同的力度变化,这样才能表现出作者内心复杂的情绪变化,把全曲推向高潮。
(三)行腔美
“依字行腔”、“字正腔圆”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美的声腔造型要求,也是声乐艺术的创造原则,实际上它也是人类不同民族的一切声乐艺术的创造特征,虽然说法各有特点,但根据各自民族语言的特质去进行声乐艺术的创造与表现是一致的。
《红豆词》中为了突出作者更加激昂的情绪,编曲者运用了语句的重复来进行强调。同一句“展不开眉头,捱不明更漏”的连续反复,通过音区对比,使逐渐上升到音势,加强了思念及悲痛的情感抒发,演唱时通过句句渐强的语势突出语句的抒情作用。
在此句的演唱中,还应注意到的是句中的休止。每句的末尾有规律地休止间歇,加强了顿挫的节奏感,丰富了作者叙述感情的表现;节奏上的停顿与呼吸,也更便于体现《红豆词》整体曲调的层次和表情达意的逻辑,更加突出全曲思潮的表达。
在声乐艺术美的总体构成中,蕴涵着美的各种因素,既具有综合体中的个性美,也具有将个性美融合为一体的综合美。上述从词章的语言美、曲作的旋律美等方面做了初步的探析。对于音乐美学的研究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这是一个很深奥的课题。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责任编辑:范晶晶)
参考文献:
[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
[2][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4]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
[5][德]卡尔·达尔豪斯:《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杨燕迪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6]曹辛华、张幼良:《中国词学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相西源:《中西乐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龚妮丽:《音乐美学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9]于润洋:《西方音乐与美学问题的文化阐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10]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11]何士龙:《红楼梦语言美鉴赏》,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2]沈轶刘、富寿荪:《清词菁华》,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13]何永康:《红楼美学》,北岳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14]贺新辉:《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