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霍尔顿形象中的萨特“存在主义”思想

2009-12-10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守望者萨特存在主义

赵 颖

关键词:霍尔顿存在主义自由选择责任

摘要:本文结合霍尔顿由叛逆到和解的成长过程,分析这一形象所蕴含的萨特“存在主义”思想:其行为和思想很好地体现了“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自由选择必须承担责任”等萨特的主要哲学思想。霍尔顿由想当“麦田里的守望者”到决定面对现实,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一方面说明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另一方面说明萨特的哲学是一种乐观的、行动的学说,它告诉人们必须不断选择、不断超越自身,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本质”。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发表于1951年。这部美国20世纪文学的“现代经典”反映了二战后美国青年的思想和精神状况,主人公霍尔顿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是成人眼中的坏孩子,不仅成绩差,而且言语粗俗,抽烟酗酒,玩世不恭。然而,他却有一个非常美好的理想,就是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保护那些边玩耍边奔跑的孩子,防止他们掉下悬崖。霍尔顿这个叛逆少年虽没有接受过现代哲学的教育,他的言行和观念却很好地体现了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的某些重要思想。本文主要结合霍尔顿在三天流浪生活中内心世界的成长过程,分析其形象中所蕴含的萨特“存在主义”思想。这一方面对霍尔顿形象进行了一种哲学性的深层次分析,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某种人生意义。

一、霍尔顿的叛逆体现了“存在先于本质”

霍尔顿出身律师家庭,父亲能为他提供宽裕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发展机遇,人生之路应该是平坦通畅的。可霍尔顿却不愿为“求学问,出人头地,买凯迪拉克”这一目标而奋斗,对于“上大学一坐办公室—挣大钱”这一既定的人生轨道十分反感。因为他厌恶虚假、僵化的教育模式,否定学校这个攀登成功之塔的工具。这种反叛主流社会既存价值理念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以“存在先于本质”挑战“本质先于存在”。

“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萨特并不是一般地反对“本质先于存在”的提法,只是反对把它用于规定人。“人在最初空无所有,人的规定性,即人的本质是不可能由某个在人之外的创造者如上帝所注定的。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具有怎样的规定性,完全由人自己决定。”简言之,对于人而言,上帝是不存在的,没有既定的先验原则、规范,人首先是存在,“先是有人,然后通过人的自由选择的行动,人才成为他那样的好人或者恶人”。

在以萨特为代表的无神论存在主义出现之前,西方世界普遍认为“本质先于存在”:“上帝按照一定程序和一种概念造人,完全像工匠按照定义和公式制造裁剪刀一样。所以每一个人都是藏在神圣理性中某种概念的体现。”霍尔顿身边有很多人都是以这种方式思考问题的,想当然地认为既然身处这一阶层,就应当遵循这一阶层的培养目标,按照公认的价值取向来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霍尔顿则对这种既定的人生原则采取反叛态度。坦言有些东西根本没法统一和简化。他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不随波逐流,把金钱、名利、地位等大多数人拼命追求的东西视为洪水猛兽。霍尔顿的不屑正是对自身存在的强调,对既定本质的否认。正如萨特所言,如果上帝是不存在的,那么至少有一个东西先于人的本质就已经存在了:即人的实在。

然而,尽管霍尔顿否认既定本质,强调自我存在,他的存在状态却充斥着困惑与混乱。他以逃离学校来反抗“假模假式”的教育体制,但并不清楚自己出走的动机和目的,尚未思考过人生的价值、人存在的本质等问题,对内心向往的“自我本质”也不明确。霍尔顿感受到的只有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无法获得属于自身的“自我本质”。

逃出学校以后,霍尔顿非但没能享受快乐和自由,反而陷入了一个更大的泥沼——外部世界的混乱。学校的“假模假式”在社会上到处可见,令他沮丧甚至窒息,映入眼帘的只有冷漠的司机、心不在焉的舞女、拙劣的演奏者、心理变态的房客………更可悲的是,在霍尔顿急需心灵的慰藉来应对外部世界压力之时,最亲近和敬重的父母、老师都没有伸出援助之手:父亲从不考虑霍尔顿厌恶学习的原因;母亲无法体会儿子心中的困惑与焦虑;历史老师不能感受霍尔顿在试卷下面留短信的善意用心;英文老师也不赞同他对学校教育的看法。既得不到父母师长的关怀指点,又找不到“自我本质”的真谛,霍尔顿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有一个奇怪的问题一直萦绕在霍尔顿的脑际:隆冬逼临,中央公园浅水湖上那些游水嬉戏的鸭子该怎么办?是离开,还是等待着冰雪世界的到来?他甚至冒着严寒半夜去看个究竟。霍尔顿对鸭子去向的强烈关注,实际上反映了他潜意识中对自身存在状态的忧虑:即将告别熟悉而单纯的童年时代,却不知如何面对陌生而冷酷的成人世界。霍尔顿无法对自己的将来做出决定,空虚的校园和混杂的社会使他不知该何去何从,内心充满了孤独与恐惧。

二、霍尔顿的理想体现了“自由选择”,是一种“自为的存在”

在霍尔顿的思想意识中,世界是一分为二的:儿童世界是快乐园,成人世界是死亡谷;儿童是天使,成人是魔鬼。这种近乎极端的划分,是霍尔顿亲身体验所得。在纽约的三天流浪生活中。霍尔顿看到了成人世界的冷漠、虚伪、欺诈、堕落,人们对物质的疯狂占有欲使其沦为物质的奴隶,丧失了美好的人性。霍尔顿不愿与成人同流合污,不愿生活在尔虞我诈的伪君子世界中。在他的心目中,只有孩子和童真世界才是纯洁无瑕的。死去的弟弟艾里善解人意、聪明过人,活着的妹妹菲苾天真淳朴、聪颖机智,他们晶莹剔透的世界与成人浑浊不堪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唯有自然、单纯、美好的境界才是霍尔顿发自内心的追求。因此,他虔诚地选择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保护天真嬉戏的儿童,防止他们掉入邪恶与堕落的深渊;守卫圣洁纯真的童年,拯救生活中所有值得珍视的美好品质。

“自由选择”原则是萨特存在主义之精义所在:“人除了自己以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人通过选择和行动构成人的本质,为人生赋予意义。霍尔顿渴望成为真正的自我,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这一点在霍尔顿的爱情观里也有所表现。琴是霍尔顿的初恋女友,她的清纯、真诚令霍尔顿难以忘怀;萨丽虽然外表光鲜,但她的虚荣、庸俗令霍尔顿失望以致厌倦。霍尔顿期盼找到理想中的爱恋对象——个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人,并和她一起隐居在林中小屋,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物质的享受和肉欲的诱惑无法让霍尔顿动真情,心灵的静谧和诚挚的相处才是霍尔顿的真心追求。

霍尔顿的这些选择充分说明,人在每一个境遇中,都要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决定,按照个人的意志作出选择,自由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这种“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创造自己”的做法,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命定论及消极被动的处世哲学进行了有力的

反驳。由于存在先于本质,人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决定论是没有的,人自己设计自己,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本质和存在方式。正像萨特说的那样,“人只是他企图成为的那样,他只是在实现自己意图上方才存在,所以他除掉自己的行动总和外,什么都不是;除掉他的生命外,什么都不是”。也可以说,英雄和懦夫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人的主动选择形成的:懦夫把自己变成了懦夫,英雄把自己变成了英雄。

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成为霍尔顿“自由选择”的理想,于是他获得了人作为“自为的存在”所应该具备的“自我本质”,并通过“自由选择”赋予“自在的存在”以本质和意义。

“自在的存在”指客观对象的存在,是一种既存的、无法言状的事实,实际上就是客观物质世界。而“自为的存在”则指主观意识的存在,是标志人的意识或人的现实的范畴。当“自为的存在”指向自身时,造成了“自我意识”,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不断超越眼下的状态,进行自我选择,从而造就自己。萨特认为,人要想作为“自为的存在”,必须行动,作出选择,在确立“自我本质”的同时,赋予世界和自我以一定的意义。霍尔顿以无比的勇气超越了狭隘的个人痛苦,并以强大的使命感来捍卫处在“悬崖”边上的宝贵的纯真,以“麦田里的守望者”身份,保护孩子们免遭丑恶社会的威胁,永远守住那份无邪的美好。

霍尔顿由此获得了“自我本质”,确立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存在意义。同时,霍尔顿作为“自为的存在”,通过他的“自由选择”,赋予了“自在的存在”以本质和意义。“如果没有‘自为的出现,‘自在的存在只是一种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本身不包含任何区别的浑然一体的东西。”只有当自在与自为发生关系,被自为所体验,打上自为的烙印后,才是有意义的、现实的世界。甘堕落

三、霍尔顿的结局说明“自由选择”必须承担责任

怀着当“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一理想,霍尔顿决定到西部过隐居生活。在此之前,他要和最心爱的妹妹菲苾告别。可当菲苾拖着箱子出现,坚持要和他一起走时,霍尔顿慌了神,只得带她去乘旋转木马。看着菲苾欢快地转个不停,霍尔顿突然感到十分快活,并决定留下来,不再出走。

承担选择的责任是存在主义思想的前提:“由于人的行为出于自由选择,所以要承担责任,不但对行为的后果负责,而且对自己成为怎样的人也要承担责任。”人作为自为的存在,在自由选择和行动时,赋予世界和自己的行动以价值与意义。由于这些选择、行动、价值是由人自由做出的,所以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行为和价值负全部责任,即人的本质、意义和价值要由人自己的行动来证明。霍尔顿最终放弃了当“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一理想,一方面是由于妹妹真诚的爱深深地打动了他,雨中的霍尔顿深情地望着在木马上欢快旋转的妹妹,一股欣慰之情由然而生,他感到现实世界中依然存在令人眷恋的纯真与美好;但更重要的是,霍尔顿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理想虽然美好,在现实生活中却根本无法实现。他必须从幻想世界中走出来,回到现实社会中,承担起面对现实的责任。在闯入成人社会的一段时间里,霍尔顿逐渐成熟起来,明白了人生世事的复杂,对在一个不纯洁的社会中生活不再那么惶恐不安。霍尔顿逐渐认识到,所有孩子都必须接受世界卑劣的一面,他们终究要踏入成人世界,经历困境与挫折的磨练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勇于迎接命运的挑战才是正确的选择。

萨特所说的人要对自己负责,不是指仅仅对一己自我负责,而是对所有的人负责。因为人在为自己做出选择时,也为所有的人做出了选择,即其行为方式体现了一种价值观念;而个人选择的结果总是涉及到他人,个人创造的自身的人格总是要放在人类社会中经历着评价。正如萨特所言:“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承担责任时,他完全意识到不但为自己的将来做了抉择,而且通过这一行动同时成了为全人类做出抉择的立法者——在这样一个时刻,人是无法摆脱那种整个的和重大的责任感的。”霍尔顿下决心不再出走,同时也是对父母和妹妹负责。他懂得自己即将成年,不应再让父母过分担心和操劳,不该再让他们承受过多的压力与痛苦。而菲苾在霍尔顿心中永远是个天真活泼的小精灵,是最值得他珍爱的人,他绝不愿自己的行为对菲苾造成任何不良影响。如果菲苾跟着自己去西部,或者偷偷地溜到西部,后果将不堪设想。此时的霍尔顿已经体悟到自己的选择对身边其他人的重要性,感受到自身处境所带来的不能摆脱的责任感。

萨特强调,“人可以做任何选择,但只是在自由承担责任的高水准上”。在这里,萨特所说的“自由”是承担责任的自由,做出道德选择的自由。人应该通过道德选择来造就自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他人处在一个共同的世界中,这一处境决定其必须承担某种义务和责任。

由此可见,霍尔顿最终放弃幻想而回归现实,是对自己的自由选择负了全部责任。虽然没有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但这并不意味着霍尔顿精神上的失败。反而是对生活的复杂性和生活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逃避现实解决不了问题,能够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坚守自己的价值追求,保持自己的心灵洁净,才是更有意义的生存方式。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霍尔顿由叛逆到和解,并不代表他被成人世界的丑陋、恶俗所同化,而是说明他在经历了“自由选择”、不断选择的过程后,获得了“自我本质”,得到了成长,变得成熟、理性,敢于面对丑恶和真实,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还领悟到,世界上的卑劣和美好常常是相互交织的,并非总是泾渭分明的。承认生活的美好必须以接受生活的卑劣为前提,绝对的美好是不存在的。他的爱心也由此得到成长,亲身经历的苦痛使他更加珍惜友爱与温情,懂得了以爱来宽容世界的不完美。

二战后的美国社会在表面的经济繁荣下隐藏着严重的精神危机。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得以迅速兴盛和风行。萨特多次指出,存在主义是一种乐观的、行动的学说,它用行动说明人的性质,它把人类的命运交到他自己手里;“存在主义”理论以争取人的自由、恢复人的尊严、强调人的价值为目标,只有它才配得上人类的尊严。深入来看,《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引起巨大的轰动,掀起一股“塞林格热”,一方面是因为它强调了个人的存在价值和对自我本质的自由选择;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使人们认识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和勇敢面对现实的重要性。霍尔顿的成长过程生动而形象地显现了萨特“存在主义”思想所具有的人生意义和现实价值,而以上的分析也有助于我们以哲学性的眼光来考察霍尔顿这一经典形象的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水涓)

①③④⑤⑦⑨⑩⑾[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8,1,7,8,18,2,10,29.

②黄颂杰,吴晓明,安延明.萨特其人及其“人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185.

⑥⑧文化部教育局.西方现代哲学与文艺思潮[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135,134.

猜你喜欢

守望者萨特存在主义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守望者
汉白路的守望者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
守望者:动态漫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