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乡愁 两种滋味

2009-12-10吕政轩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余光中比较乡愁

吕政轩

关键词:余光中《乡愁》《乡愁四韵》比较

摘要:《乡愁》和《乡愁四韵》是余光中诗歌创作中回归东方,回归古典和民歌的典范之作。比较而言,这两首诗既有共同的审美追求,又有不同的情感韵味。

乡愁,是一种远离家乡而久不得归的渴望,是一种久违亲人而不得相聚的焦虑;乡愁,是一种山高水长的苦苦追寻,是一种蓝天白云的深情遥望;乡愁,是一种对故乡泥土的梦中亲近,是一种对故园草木的心中惦念……

每一个人都有乡愁,但乡愁的感觉不同,乡愁的滋味不同。有的人的乡愁是短暂的,有的人的乡愁却是永恒的;有的人的乡愁是舒缓的,有的人的乡愁却是深沉的。离家越远,别亲越久,乡愁就愈恒久也愈强烈。

这就难怪,在台湾,会有那么多的诗人写乡愁,吟乡愁,诵乡愁了。而且,这样的乡愁各有各的感受,各有各的滋味。席慕蓉的乡愁是:“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做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乡愁》)。洛夫的乡愁是:“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严重的内伤”(《边界望乡》)。郑愁予的乡愁是:“我在温暖的地球已有了名姓,而我失去了旧有的旅伴,我很孤独”(《乡音》)。高准的乡愁是:“是永恒的情人在梦里飘渺/是生我的母亲却任我飘泊/故乡啊,我的故乡是中国”(《念故乡》)。莫渝的乡愁是:“是一种声音/从极远极微处/随时唤叫/……那声音从极远极微处/化作乡愁/深入你的心事/随时困住你臃痪你”(《乡愁的声音》)。陈嘉农的乡愁是:“纵然仅剩下一把骨灰/请你勿忘为我携归/这颗不碎的心也愿同你回航/回到梦寐依稀的土壤/……不要留我在这寒冷的异乡/为我寻回一块土地可以依偎/也可以歌,可以泣,可以埋藏”(《携我还乡》)。

相比之下,在台湾诗人的众多乡愁诗中,余光中的两首乡愁诗——《乡愁》和《乡愁四韵》——以其别具一格的形式,独树一帜的韵味,卓尔不群,一枝独秀于台湾诗坛浩瀚的乡愁诗之林,因而备受读者的青睐。

余光中可以说是台湾创作最丰,风格变化最多的诗人。他的艺术来源和风格变化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他的作品题材广泛,人性、社会、生活、历史,无所不包;在艺术表现上,他走向西方,走向现代化,又回归东方,回归古典和民歌;在韵律上,注重节奏和音韵,遣词准确而又贴切。

《乡愁》和《乡愁四韵》就是余光中诗歌创作中回归东方,回归古典和民歌的典范之作。比较而言,这两首诗既有共同的审美追求,又有不同的情感韵味。

相同的审美追求

1.语言一样的平实而又自然

就语言风格而言,余光中的诗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典雅而又华美,如《等你,在雨中》、《碧潭》。此类诗歌乃深得西方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之神韵。一类是平实而又自然,此类诗歌又深谙东方诗歌与中国传统民歌之韵律。《乡愁》、《乡愁四韵》和《民歌》等皆属此类。《乡愁》的语言之平实近似口语,其叙述语言平静而又舒缓:“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就这样,让生命在时间的流程中自然流淌,没有修饰,也无须雕琢。其抒情语言凝练而又淡然:“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中只有客观交待而没有主观情感,只有景语而略去了情语。然而,这是不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读者自可慢慢体味,何必作者一语道破。

《乡愁四韵》的语言自然如水流:“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如花开:“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如雪飘:“给我一朵雪花白啊雪花白”;如梅香:“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不用刻意去寻找,也无需着意选择,信手拈来,随口吟出。此乃民歌之“兴”的艺术手法的娴熟运用。

2.比喻一样的准确而又贴切

比喻是传统民歌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之一。也是余光中诗歌创作的常用技巧。比喻忌滥喻,忌泛喻,更忌那种生拉硬扯的拼凑之喻。比喻贵准确,贵贴切,贵传神。可见比喻并不是信口开河,随心所欲,好的比喻需用生命去体验,用审美去建构。

《乡愁》和《乡愁四韵》通篇都是比喻,且字字贴切,句句传神。《乡愁》采用的是暗喻:用邮票喻乡愁,虽轻而沉重;用船票喻乡愁,虽薄而珍贵;用坟墓喻乡愁,虽矮而思念深重;用海峡喻乡愁,虽浅而天各一方。诗分四段,四处设喻,先写母子别,再写新婚别,而后写生死别,以上三别皆为最后写故乡之别烘托渲染。因别而生愁,最愁为乡愁。

《乡愁四韵》采用的是明喻:“酒一样的长江水”喻乡愁之沉醉,“血一样的海棠红”喻乡愁之烧痛,“信一样的雪花白”喻乡愁之焦虑,“母亲一样的腊梅香”喻乡愁之芬芳。乡愁为意,酒、血、信、母亲为象,意象一旦生成,感人自然淋漓尽致。

3.旋律一样的整齐而又优美

诗的旋律由何而来?诗的旋律乃由结构而生,由节奏而动。由音韵而成。从结构上说,《乡愁》和《乡愁四韵》都是四段固定式结构,诗人采用最通用的民歌式结构形式:诗有定段,段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韵。在用词上多是双声叠韵,反复吟咏。且四段四层,层层递进,从而给人一种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之感。在节奏上,两首诗都是每段每行节奏谐调统一。《乡愁》的每段每行的字数节奏是:三、十、四、五;《乡愁四韵》每段每行的字数节奏是:十一、七、五、六、十一。这样,全诗的结构在一致中有变化,节奏在整齐中有跳跃,读来自然是顺口成章,朗朗上口。在韵律上,《乡愁》通篇押“on”韵,《乡愁四韵》四段分别押“ui、ong、ei、和ang”韵。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能看出,余光中似乎是在自觉不自觉地遵循新月派诗人倡导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诗歌创作规范。此并非所谓“英雄所见略同”,这恰恰进一步有力地证明了“美的规律”乃是任何艺术创造都必须遵循的共同规律。

《乡愁》和《乡愁四韵》在共同的审美追求中表现出的却又是一种迥然有别的情感韵味。同中有异,才各具风格,各显神韵;异中有同,才相映成趣,珠联璧合。两首诗在情感韵味上的不同,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迥然有别的情感韵味

1.就情感的强烈程度而论,《乡愁》平淡而又冷静,《乡愁四韵》浓烈而又炽热

在《乡愁》中,没有一个字是直接表现情感的,读者也几乎感受不到作者的情感。诗人只是在平淡中描写了几种不同的寄托乡愁之物。在冷静中叙述了人生不同阶段的几段乡愁经历。至于乡愁的感觉是什么,乡愁的滋味如何,作者既没有表白也没有流露。只要感同身受,读者自会理解,自能体会。较之于《乡愁》,《乡愁四韵》的情感要浓烈得多也炽热得多。在情感的表现上,《乡愁四韵》是强烈而又直露的,从而给人一种难以抑制的渴求与热望。诗的一开篇就将诗人久压心头的思乡之情喷涌而出:“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诗中一连用了四个“给我”尚感不能尽情,在每一段的结尾又用了四个“给我”与之呼应。真可谓是一唱三叹,一呼百应。“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此语乃余光中《乡愁四韵》之谓也。

在用词上,《乡愁四韵》也多选炽热之词:酒、醉酒、长江水,乃同源之热;血、沸血、海棠红,乃同宗之热;信、家信、雪花白,乃乡音之热;母亲、乡土、腊梅香,乃乡情之热。

2.就情感的表现方式而论,《乡愁》之乡愁是在时间中延伸,《乡愁四韵》之乡愁则是在空间中展开

《乡愁》中的乡愁起始于“小时候”,延续于“长大后”、“后来啊”,高涨于“而现在”,直至于今后。可以说,乡愁贯穿于诗人的一生,也困扰着诗人的一生。《乡愁四韵》中的乡愁则沉积于“长江水”中,凝结在“海棠红”里,寄托于“雪花白”上,蕴含在“腊梅香”间。如此看来,乡愁弥漫在诗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影响着作者人生的方方面面。

如果把《乡愁》和《乡愁四韵》两首诗合而为一,进行整体考察,那么乡愁就成了余光中无时不有时时有,无处不在处处在的一种一生都难化解的生命情结了。

(责任编辑:吕晓东)

猜你喜欢

余光中比较乡愁
寻李白(节选)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九月的乡愁
不怕找茬
追思余光中:“乡愁”不老
同曲异调共流芳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