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物件述说百姓生活

2009-12-10穆红丽

文物天地 2009年10期
关键词:票证生活

穆红丽

六十年以来,新中国的城市环境不断改变、提升,人们在感叹生活巨大变化的同时,开始注意到人文脉络的延续与传承。因为一座充满内涵和魅力的城市,绝非只有林立的摩天大楼和宽阔的街道,那些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城市最深处的窄街小巷,才散发着城市的别样风情。北京就是这样一座城市,胡同内老百姓的琐碎生活拼接起了真正鲜活的城市记忆。那些被当作破烂卖掉的陈年旧物,曾经伴随百姓生活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是我们开启过去的一把钥匙,是人们生活变化历程的最好见证。

时间的流逝令人伤怀,但看到那些与家庭、成长相伴的物品时,感动与温暖却沁人心脾。在这些物件影像的边缘处,记忆一直延伸,过去的时光历历在目。曾几何时,低矮的平房、拥挤的筒子楼、几代同室而居的记忆已被舒适方便的家居环境所代替;以往的老家当也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改变。然而,那些摄取生活气息的老物件会让人读懂琐碎日常生活的意义,让人理解世间的人情冷暖,也让人体会如今幸福生活的可贵。

清苦与激情的五十年代

1949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意义非凡,一个新生的国家成立仅有几个月就进入到崭新的五十年代,如果说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整个国家带来了希望,那么,这红火激情的五十年代是共和国所经历的崎岖与曲折历程的开始。“百业待兴”是形容五十年代最常用的词,革命的激情与心中的理想并不能马上改变生活的清苦。没有电灯,就用煤油灯照明;衣服、袜子破了,补补再继续穿;冬天临近,各家还要自制煤球以备过冬取暖之需……节俭生活的点滴细节让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然而艰苦的年代却不能动摇那一代人保卫新生人民政权的信心。对每一位从朝鲜战场上回来的老兵来说,每当《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响起,汹涌澎湃的激情还是难以抑制。那一枚枚奖章、一张张证书,甚至用过的每一件物品都证明了这些老兵曾经经历过的那个荡气回肠、血泪激情的战争年代。没有什么比珍藏这些老物件更能纪念、缅怀那个年代。

1953年我国宣布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就是对全社会的生产生活按计划生产,按计划供应,在生活消费品并不充足的情况下,为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采用票证的方式是有序普遍的供应实现最有效的办法。我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票证,随后各种票证接踵而出。各地的商品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三大类。“吃”一类的票证除了粮油票外,还有肉蛋票,糖类票,豆制品票及各种蔬菜票等等。“穿”一类的票证除了布票外,还有化纤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等。“用”一类的票证有手帕、肥皂、手纸、洗衣粉、火柴、抹布票、煤油票,各种煤票、商品购买证、电器票、自行车票、手表票,还有临时票、机动票等,五花八门,涉及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总之,大多数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的。“有票走遍天下,没票寸步难行”,虽是一句玩笑话,却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步伐统一”的六七十年代

六七十年代经历了红色海洋与少有的自然灾害;目睹了五十年代由战时转向和平的彷徨和探索,开启了八十年代后社会发展与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因此它是一个夹缝中的年代。同时,六七十年代又是一个“步伐统一”的年代,物质生活的匮乏使人们的生活处处表现着高度的一致性,一成不变的条框生活也许更能突显出那个时候的“平均”。“抓革命,促生产”,计划经济体制深入到经济领域的每个角落,也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计划”中均享社会劳动成果,同工同酬,领着同样微薄的工资,经营着同样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大家庭。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的家十分相像,简朴拥挤。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组成的“三转一响”是年轻人的追求。

服饰的改变同样见证了时代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伊始,无论是西式服装,还是传统的旗袍、马褂等,一度被视为旧时代的糟粕而遭到广大工农群众的摒弃。服装没有绚丽的色彩,都是清一色的蓝、灰、黑,单调灰暗。六七十年代,穿着解放军服饰成了最革命、最纯洁、最可信任的象征,人们都以一身军装为荣,不穿军便服的也穿大同小异的蓝、灰色制服。对于上山下乡的知青,标准服饰就是戴绿军帽,背一个打成井字格的行军背包,再斜背一个军用书包和水壶,脚穿胶鞋。然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标准装”之外,人们并没有因生活物资的匮乏而停止对美的追求。为了能多件换洗的衬衣,有心人总会添置几件“假领子”;平时穿布鞋,但结婚时一定要准备一双三接头皮鞋;还有那羊剪绒帽子、大拉毛围巾、军大衣、进口蛤蟆镜,在现在看来就是时尚青年的装束。所以别以为六七十年代的人沉闷,他们也有自己的时尚追求。

相对于物质生活的匮乏,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是无比充实。那个年代,对人们思想影响最大的就是毛泽东,与毛泽东相关的一切都被印记在人们的生活中。照相要拿着红宝书、戴着毛主席像章,喝水的杯子上印有毛主席的语录,甚至女孩子梳妆打扮的镜子和梳妆盒都印有“毛主席万岁”等字样。在“文革”时期,毛主席像章更是人人崇拜的一种礼器。各大小单位都争相设计、制作各式各样的毛泽东像章,佩戴、收藏、赠送、交换毛泽东像章,成为一时的风尚。《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后来被称为“老三篇”,和《毛主席语录》一样是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必读书目。在那个时代,背诵“老三篇”是一种政治要求,更是一种风尚。

多姿多彩的八九十年代

时光进入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涌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鼓励老百姓发家致富,“万元户”成为新生事物。在发展的呼声中,百姓的家一天一个样,人们的生活由简单的黑白走向多姿多彩。城市里家庭的人口开始减少,房子开始变大,用具日渐丰富。电视机、洗衣机、收录机、冰箱、沙发、大衣柜,无不昭示着好日子的到来。老百姓家里的陈设越来越讲究,七十年代的单开门衣柜变成了双开门,后来有了各式各样的高级组合柜,柜子的门越变越多,体积越来越大,设计越来越有个性。为了存酒,还出现了专门制作的酒柜。

与六七十年代相比,电视、冰箱、洗衣机是八十年代的“三大件”,替代了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组成的“老三件”。最初老百姓家里还没几家有电视机的,有的也就是九寸黑白电视机,好一点的单位也顶多是一个十七寸的黑白电视机。谁家买了电视机,邻居们会纷纷前来观看。那时生活开始好转,人们也不像现在这样忙碌,邻里坐在一起看电视也是一种生活的享受。八十年代,录音机是结婚必备的一个大件。从最初的板砖录音机到后来的单卡单喇叭、双卡双喇叭、双卡四喇叭,可谓五花八门。留着长发、穿着喇叭裤、拎着录音机的“新青年”形象深深地印在许多人的记忆之中。

九十年代后,人们经历了许多重要历史变革,但最显著的还是生活中的点滴变化。首先是各种票证逐渐退出了生活。其次就是通讯工具的更新换代。老辈人都还记得,三四十年前,因为家里没有电话,常使用电报。后来到邮电局或公用电话(多设在居委会)打电话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如果家里能装上一个摇把电话,那肯定不是普通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成为老百姓对现代化生活的理想。到八十年代,数字程控电话出现,电话机由摇把改为转盘式,进而演变为按键拨号。短短的二三十年里,人们的通讯工具、通讯方式迅速升级、变革,先后出现了BP机、大哥大、移动电话,一直到现在各式各样小巧玲珑的手机,远在天涯却近在咫尺成为现实。

通讯工具与通讯方式的变革使人们之间的沟通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也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世界各地的信息随时随地都能即时接收,人们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受其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家居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摒弃了“居者有其屋”的最低生活要求,人们转而寻求一种自我的居家环境,更注重家的舒适性、随意性、现代感与个性化,甚至艺术性的表达。

在时间的长河里,60年也许只是沧海一粟,但对于中国人来说,1949年到2009年,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六十年。我们总是感慨时间飞逝,却不知其实是生活的巨大变迁才让我们有如此想法。过去以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幸福,如今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却是各式各样,物质与精神并重。这些见证岁月变化的老物件成为生活巨变的“述说者”,通过它们,我们得以重构过去的生活,进而重构这座城市的记忆。

猜你喜欢

票证生活
宁海“票证的故事”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
浅谈如何加强通行费票证的管理
投资粮票成富翁
投资粮票成富翁
票证“含金”合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