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然喜欢朱镕基

2009-12-09凡布衣

记者观察 2009年19期
关键词:朱镕基招待会大气

凡布衣

出乎意料,朱镕基也出书了。9月2日,笔者第一时间到书店买来《朱镕基答记者问》,并在扉页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标明购书时问地点——平常买书没有这样的动作,因为喜欢老朱,所以才这么做。

当然喜欢朱镕基。我是新闻人,他当总理时,我关注他每一次在全国人大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的“答记者问”,那的确是很重要的节目,收视率绝对很高的。中国总理答记者问的精彩一页,就是在朱铬基手上开创的。本书不仅收录了他5次在全国人大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还收录了他“接受外国记者采访”“在境外的演讲和答问”“接受香港记者境外随行采访”的内容。有新闻说,该书从立项到成书历时3年,现在这个书名是朱镕基自己选定的,书中所有涉及向朱镕基提问的称谓,一概统一改为“你”——由此可见“平等交流”用意之深。

笔者读镕基之书,感觉很爽很愉悦,常常精神一振、会心一笑。有人说朱镕基看去很凶,我说,这看法太片面,朱镕基可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啊,正像他自己所说的:“我从来不吓唬老百姓,只吓唬贪官污吏。”

朱镕基的诸多回答,都是挺酷挺帅的,我认为这些特点很鲜明很突出:

大气。“大气”是首要特点。朱镕基答记者问,有一种不一般的从容与大气。这与大国总理的身份很匹配。从容源于自信,源于内涵丰厚。所以才有“大江东去”般的磅礴之气。大气洋溢于全书,渗透在字里行间。大气的经典之作当然就是:“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见第8页)这是大气中的个性,个性中的大气,极富感人的魅力。

睿智。在《朱镕基答记者问》中可以看到,不少境外媒体的记者提问题很尖锐、很刁钻,有些“敏感问题”确实不易回答,但不管在什么场合,朱镕基的回答都很巧妙,充分体现了他的驾驭能力,以及他的睿智魅力。比如在回答美国CNN记者伍德拉夫关于人权、民主的问题时,朱镕基说:“我们承认,我们在人权领域有不足:但同时我们也要说,中国人民正在享受历史上最好的人权。”(见第145页)伍德拉夫还问:“中国对民主有什么害怕的吗?”朱镕基回答:“我为民主奋斗了一辈子,因此,我觉得民主没有什么可怕的。”(见第149页)他在人大记者会上回答有关人权的提问时,还举了同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说过的话:

“我比你大10岁,当我冒着生命危险同国民党政权作斗争,参加争取中国的民主、自由、人权运动的时候,你还在上中学呢。”(见第16页)

真诚。朱镕基的答问,还有‘大特点就是坦诚、真切。很经典的就是在2000年记者招待会上他说:“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如果他们再慷慨一点,说朱镕基还是办了,一点实事,我就谢天谢地了!”(见第33页)

幽默。回答因幽默而可爱。朱镕基有时候善于自嘲,自嘲也是重要的幽默方式。很经典的幽默“段子”是:“至于我本人,除了我确实是在埋头苦干以外,我没有什么优点,我不希望别人学习我。特别是某家香港报纸说我的本事就是拍桌子、捶板凳、瞪眼睛,那就更不要学习我。但是这家报纸况得不对,桌子是拍过,眼睛也瞪过,不瞪眼睛不就是植物人了吗?板凳绝对没有捶过,那捶起来是很疼的。”(见第62页)

《朱铬基答记者问》一书根据音像资料、文字记录稿整理而成,共80篇,约36万字、85幅照片,原汁原味,其中不少接受境外媒体采访的全文是首次公开,史料价值与思想价值都不一般。它应该是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新闻发南人学习答问本质与技巧的最好教例。

该书封面的设计,于细微处体现了朱镕基的品格与魅力。竖排的“朱镕基”三个字,是朱镕基特意为本书题写的,原先“朱镕基”三字很大,但最终按要求被缩小了,小于旁边“记者”两个字,因为“主体是记者”。还有人曾建议把他一些“重要”话语用加粗的字体突显出来——显然这不会得到他的同意。他就是这样的低调。

《朱镕基答记者问》一纸风行,9月2日首发第一天,印了25万册的书立马就再次加印了。如果他知道自己的书也成了“畅销书”,一定会绽放他那爽朗的大笑。呵呵,书之畅销,民意在也。

猜你喜欢

朱镕基招待会大气
揉以成器,大气悠远
如果邓小平在,会称赞你吗
大气光学现象
朱镕基慷慨助人严律己
微趣图
蛇开记者招待会啦!
慈善家,朱镕基的新身份
新书一瞥
大气的小“壮壮”
请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