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
2009-12-09赵永欣姚爽
赵永欣 姚 爽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只要有教育行为发生,就一定有教育理念在起作用。一名教师一旦形成教育理念,就会自觉地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又决定着对学生的培养。当前,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一、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我国传统教育是“遗传”式的,即以传授知识为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班级授课制是在大工业条件下产生的教学形式,对于大批量地培养人才具有个别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根据预定的教科书内容,按部就班地授课;教师按照预定要求安排教学进度:学生上课听讲、记笔记,下课完成教师留的作业;期末考试按照预设的标准,统一试卷考试,同一等级的学生达到同一个标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负责。
长期以来,我国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形式在引领着学校教学内容。学生经过学龄时期各阶段严格的训练,记忆能力和模仿能力得到加强;教师的教学重点也成为考试的重点,学生的考试意识很强。学习知识是学生的需求,但由于个体的知识基础差异,兴趣不同,学习能力有别,必然使学习成绩也分出不同档次。如果教育的价值取向是考试分数,就会大大降低教育的效能。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学生学习知识的数量,缺乏对学生获取无限知识能力的关注;侧重培养学生认识先人的经验,缺乏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理念根据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通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取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学习进程的促进者。Kahlil Gibran说:“一个真正明智的教师不会引导学生进入教师的智慧空间,而是带领学生走进他们自己的智慧天地。”从这种教育观出发,教师课前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的认知体验,以便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知识的正确轨道;组织学生通过听、说、看、做等活动,发现认知过程中的疑问:鼓励学生对已有的现象质疑,促进他们经过思考、分析,利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教师以学习者身份参与学生讨论,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深入探索,使课堂形成一种师生不断提问、不断探讨、不断解决问题、不断推动学习进程的环境。
三、教师教育理念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教师是教育理念的实施者,任何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产生影响。有些教师认为教学主要是传授知识,“教师教、学生学”导致教师采取主讲授课方式:他们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准确记忆。在当前的考试制度下,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功效。而有些教师认为教学是使学生学,要帮助学生解决他们认知中的问题,这样的教师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帮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学校里的任何一门课程都是用考试作为该课程终结的标志,那么。试卷上的题目形式和问题角度能否引发学生的思维也反映了试卷命题者的教育理念问题。
现代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开展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具有积极主动的趋向。首先,要对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确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确定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鼓励者及学习进程的推动者。以学生学习需求为中心,学生由“教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不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以前,教师按照教科书内容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现在,教师以教科书内容为基础,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学会利用参考资料去理解问题,通过讨论形成对事物的认识。通过这个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质疑,学会解决问题。现在的教师,不仅需要“传知”,更重要的是“启智”。因此,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理念方面有所转变,这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提条件。
教学方法是教育理念和学习行为的中介,教师只有深刻领会当代教育理念的内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一般来说,在教师没有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之前,任何教学形式上的转变都难以维持或名副其实。因此,抓好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使其带动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教学活动设计上的变化,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引领变化、追求变化、适应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它与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
本文为200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河北省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研究》(课题编号:HB08BYY010)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韩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