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自觉
2009-12-09王秀梅
王秀梅
什么是教育自觉?费孝通先生曾在文化领域内主张过文化自觉,受费老对文化自觉的解释的启发,笔者认为教育自觉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要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明辨当前教育现状的优势和弱点,主动发展优势,克服缺点。同时,要用哲学的眼光审视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觉地进行继承和创新。第二,要自觉用世界的眼光关怀教育、关怀儿童,建构美好的教育生活,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才。第三,要深谙教育赋予我们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时刻用道德和良知警醒自己,不要轻易遮蔽我们心灵世界通向教育本真的窗口,使我们的教育行为失去内在意义的呵护,以至于在强大的习惯力量的支配下迷失方向。
这种教育自觉,是作为教育人不可推脱的道德使命,是作为学校管理者在复杂态势中必须果断做出的理性抉择。这种教育自觉,意味着我们要有一份担当责任的勇气:意味着我们要有一份怀想天空、执著追求教育理想的情怀,用坚定的信念和现实作一场“韧性的战斗”(鲁迅语),意味着我们要有一份脚踏实地、将道德使命转化为教育行动的智慧,能够果断、勇敢、有效地改进教育方式、改善教育行为,创造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教育。
这种教育自觉,需要我们超越功利,放“慢”教育。
彼得森在《让我慢下来》一文中的话值得我们深思,他说每天仰视那高塔般的橡树,让我明白她长得又高又壮,是因为她缓慢而健康地成长。是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成长也同树木一样,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促进学生成长的基础教育必然是一个“慢”的过程,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等待的过程,是一个播种、浇水、施肥,而后静待硕果长成的过程。有人说,教孩子三年,应该为他想三十年,为民族想三百年。这话确有道理,因为我们中小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学生的精神成长与终身学习打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埋设多种可能性,眼前的教育仅是一座桥梁而非终点,仅是一个跨越的过程而非终极的目标。“如果我们一定要在开花的季节去强迫果实长成,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卢梭语)陷入功利泥沼、只盯住眼前利益的教育,无疑等于在造就早熟的果实,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作为校长,我们理应深刻反思应试教育的尴尬命运,实现对教育神圣使命的勇敢担当。我们要学会坚守底线,不木然盲从。让我们擦亮被功利蒙蔽的双眼,放慢教育。让我们怀着一份自然、朴实、宽厚、仁慈的情怀,倾听来自儿童心底的声音。把学校营造成一个多姿多彩的生态园,让每一种多姿多彩的植物(有参天大树,也有灌木、小草),都沐浴阳光雨露,自由、自信、幸福地生长。
这种教育自觉,需要我们顺应儿童天性,赋予自由。
马克思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类特性”。的确,自由是人的天性。如果一个人生命力的自发性受到压抑,他就绝不可能展现出他的本性,就像被大头针钉住了翅膀的蝴蝶标本,已失去生命的本质属性。教育本身是美好的,它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级价值——美好、自由、信仰和爱。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必须还学生“自由”的天性,“随其性而诱之”(程赜语)。
作为校长,我们肩负的是守护生命的事业,我们没有理由压抑、遏制、肆意打击儿童的天性和正当趣味,因为,生命是独一无二的。让我们坚守我们心中的教育理想与人文情怀,用一颗真诚、理性的心灵去实现对儿童世界的关怀,最大限度地去增进儿童生命价值的实现,自觉纠勘我们教育行为中的不合理性,让儿童融入生活,自由嬉戏……
这种教育自觉,需要我们尊重生命,让“爱”先行。
人类最大的文明是对生命的敬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有属于他自己的自尊和人格,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资格否定另一个人,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和尊严,这种价值和尊严是永远不会被磨灭的。有人用诗一般的语言说,其实每个孩子都是落到人间的天使,他们来到世界上是因为翅膀断了,他们一直在寻找为他们缝补翅膀的人。这告诉我们,不要嘲笑孩子的青涩、莽撞、唐突,要尊重他们,爱他们,为他们缝补翅膀,让他们展翅飞翔。
作为校长,我们知道,当今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失却了对人的精神、情感、心灵、人格的关怀和呵护。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让我们用“大爱”的胸怀拥抱教育,拥抱学生。正视学生的存在,理解学生的愿望,看到学生的努力,赞赏学生的“成就”,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一个拥抱,一句赞美,一个微笑……教育,原本就是这么简单。
(责任编辑张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