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我国青少年道德状况及学校德育问题的理性思考

2009-12-09刘东菊

天津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道德青少年

刘东菊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的青少年道德危机状况,如今也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出现并呈现蔓延的趋势;特别是随着青少年网民的增加,我国青少年道德问题显得越发突出和严重。本文结合对国外青少年道德问题的分析,思考我国青少年道德状况及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一些必要的教育措施。

一、启示与借鉴:国外青少年的道德危机状况及教育应对方法

国外青少年道德危机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一些青少年成为“道德虚无主义者”,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道德问题,教育界人士惊呼:“学校德育处于危机之中!”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青少年被称为“漠不关心的一代”,只强调自己的权利而不承担义务,“相当多的孩子承认自己有过撒谎、赌博和偷窃的行为”。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青少年当中,有三分之二的人道德观念模糊,分不清是非。在法国,青少年曾被称为“被牺牲的一代”,意指在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青少年正面临信仰和道德的双重危机。在德国,青少年曾被指为“迂菲士”(音译),即不成器的人。俄罗斯心理学家德拉普金认为,从20世纪末开始,俄罗斯青少年正在“变得蠢笨、不断退化”。在心理上形成了“病态的劣性:残忍,好撒谎,怨恨,对什么都无所谓”。

国外教育界对青少年道德危机状况的反思。最终演变为对德育的呼唤,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德育措施,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共识和一致的做法,可供我们参考和借鉴。

第一,认为学校德育要致力于培养青少年遵纪守法、忠诚和服务国家的观念和行为,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公民责任意识。美国及欧洲的许多国家都意识到民族精神的培养应成为学校德育的灵魂,因此都设置了公民教育课,旨在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第二,倡导学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在德育工作中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各国家、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的问题,人类道德潜能的开发问题,个体精神需求的满足问题等具有全球性、开放性、发展性、未来性的课题。可以预见,重返生活世界、提升青少年生命质量、引导青少年学会生存是全球一体化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共同取向。第三,在德育内容上,凸显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育。韩国提出培养“新韩国人”,即通过学校德育,改变本国国民在观念和行为上的“落后状态”,培养“具有主体精神、创造精神和有道德的人”,引导青少年实现自我、完善人格。在美国,青少年的独立、平等、自主意识和乐观进取的精神,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等被认为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造就有理想,有责任感,有自立精神、坚强意志、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人。第四,在德育模式上,突出道德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认为学校德育必须从枯燥的说教转向现实生活,从知识传授转向社会实践,将对书本知识的讲解转变为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的“演练”。

二、分析与对策:我国青少年的道德面貌、我国学校德育的现状及应对方法

1.我国青少年在道德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青少年的道德面貌是令人担忧的,在成长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说:“大城市中很多生活条件优越的中学生,其人生态度却非常消极和灰暗。”著名作家王蒙、曹文轩等在审阅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征文时,惊讶地发现,相当多的学生在作品中表现出悲观、厌世、颓废的情绪和道德观模糊、信仰迷失的心灵状态。中国心理学会的一项调查发现,在我国2.4亿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中,有约3000万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21.6%。与此同时,校园暴力事件、青少年自杀事件和因上网引发的违法犯罪事件等也屡屡发生。心理学家指出,未成年人出现心理问题,与他们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密切关系。

2.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审视与反思。

长期以来,传统德育基本上以单向的知识传授和灌输为主,教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这种教育方式实际上剥夺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道德判断与选择权利,从而使学生的道德行为停留在他律的水平上,影响了学校德育的深化和实施效果。我国的一些青少年在面对西方国家价值观念和文化成果的影响时,缺乏对西方国家历史和现状的深层认识,加之学校德育长期以来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倡导不够,使青少年对本民族的精神文明精髓知之甚少,甚至对民族传统文化持一种疏远、排斥的态度,这就导致我国一部分青少年在西方享乐主义文化的冲击下,丢失了应有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此外,当前的学校德育实践尚未深刻地体现出以青少年为本的德育内涵。一些中小学校要求学生无条件地认同、服从既定的道德规范与价值取向,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接受说教式的道德教育,不允许学生对学校德育的理念和方法产生怀疑。在学校德育实践中,学生的实际意愿很少得到尊重,个别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很少考虑学生的想法和需要。这导致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差,学生对学校德育产生“信任危机”。

3.应对方法与改进策略。

我们既要看到国外青少年所面临的道德危机,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青少年在道德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青少年对学校德育和社会普遍价值观的“信任危机”等。我们既要汲取国外教育界在认识和处理青少年道德问题上取得的经验,也要结合我国青少年道德问题的现状及特点,研究、制定相应的措施。

第一,重视和加强对青少年民族精神的培养。尽管世界各国在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问题上存在各种差异与分歧,但都无一例外地把学校德育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合乎本国政治经济制度、忠诚国家和民族、具有民族精神的好公民上。为此,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都要充分认识在青少年群体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青少年牢固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勤奋学习、努力奋斗的责任感,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利益。

第二,建构以生成与对话为特征的学校德育模式。学者王月英在《对青少年道德教育三种模式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当前学校德育存在三种模式:一是吊车型德育模式,即在德育中设定一个极高的道德标准,要求青少年以此为目标去努力践行,德育如同“吊车”,力求把青少年的道德提升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二是照相机型德育模式,即将学校德育视为一个简单、直观的教育“装置”,犹如一台数码照相机,只要将道德标准以道德楷模的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青少年就能进行学习和模仿;三是超市型德育模式,即将德育视为学校教育的一门学科予以传授,传授的过程如同超市货物的售卖过程。超市型的德育模式,其最大的缺陷是将道德视为“商品”,将青少年当作“顾客”,将教师视为“销售道德的卖家”。虽然以上比喻不一定贴切,但确实反映出了学校德育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我们要建构真正有益于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德育模式,就要走出上述三种德育模式的误区,充分体现学生道德成长的自主性,在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指导下,建构以生成与对话为特征的学校德育模式。生成就是由学生主动建构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充分挖掘生活世界中的德育资源,为道德生成提供沃土;对话则旨在解决青少年道德成长中的思想冲突,它通常采取三种形式: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自我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侧重于倾听青少年的心声,注重平等交流;自我对话则注重青少年的自我反思和道德思辨。根据学校德育的目标和青少年道德成长的需要,可设计不同的对话渠道,如讨论、辩论、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社会实践等。

第三,重视家庭德育的实施。在我国,家庭教育已占有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既要营造和睦、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又要通过生活化、趣味化、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对孩子进行言教,更要用自己的以身作则来感染和影响孩子,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自觉形成良好品质。

第四,开设道德辅助教育课。如,英国部分小学开设了“个人、社会、健康教育课”,内容涉及金钱观教育、青春期性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安全教育、营养卫生教育等;此外,学校还将校规校纪印在作业本上以便学生牢记,学校环境布置也处处体现道德教化的氛围。这些有益的做法可以为我国学校德育所借鉴。

另外,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活动,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及社区的教育作用等,也是改善青少年道德面貌、提升学校德育质量的有效策略。

(责任编辑邓蕙)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道德青少年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青少年发明家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