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腐败与院士兼职过多
2009-12-08泉道
泉 道
高校学术腐败越来越严重,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现象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不仅在校大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甚至连一些普通高校教师,乃至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都参与学术腐败。这种普遍性不仅败坏了所在高校在社会和学术界的声誉,污染了学术环境,阻碍了学术进步,而且对学生起到负面引导作用,同时让高校在公众心中丧失公信力。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3月15日在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座谈会上通报了处理“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的最新情况:原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被开除出教师队伍;撤消吴理茂副教授担任的中药研究所所长助理及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职务,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并解除其聘用合同;现任药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任期届满,不再续聘。
浙江大学药学院论文剽窃事件发生后,处于风口浪尖的李连达院士无奈地抛出一个理由:自己在不同兼职机构中带有50多名博士和博士后,时间不够、精力不够。院士兼职过多,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
“我国现有687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71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可是如果从各单位报项目的署名来看,应该有几千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安年介绍说。这多出来的数千名院士从何而来?来自于院士身兼多职。以李连达院士为例,兼职的头衔就有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等十几项之多。
高校在这方面最为明显,他们为争取一些项目聘请兼职院士来“充数”“撑门面”,比如在支持重点高校的“985”工程的申请中,这种现象很常见。如此一来,学校的各项考核指标过了关,院士也能名利双收。
在我国,一旦当上院士,就意味着能争取到更多的科研经费,院士成为众人争抢的金字招牌。高校为挤进一流大学的行列想方设法聘请兼职院士,院士数量成了衡量高校水平的标准。院士实际上也是很无奈的,而且作为院士已经不再仅仅是学术水平,而是在显示某种社会能力水平了。设想一下这样的兼职如此之多的院士,已经无力再继续从事研究了,因为这些所谓的兼职院士不仅自己有好处,而且更会给那些聘请单位带来好处,比如科研经费,比如更多的科研项目。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院士们自己是无暇顾及太多的学术,因而发生拉院士的虎皮的人也就大有人在了。不过贺博士恰好是撞在了枪口上,他把院士的名字署上的目的,也无非是提高自己论文的知名度,如果没有这位院士的署名,也许这样的论文就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了。可是因为他的论文有抄袭之嫌,因而也就牵连了院士,结果使得院士的兼职问题浮出了水面。
院士兼职似乎是一股潮流,似乎院士兼职才是真正具有院士资格的,才有院士风度的;而那些不兼职的院士,就不是抢手货,那么这样的院士就只能是落寂的院士,因而也就是收入不丰的院士。可是兼职过多势必影响你的正事,那么,假如我们的院士都成为一种面子,那么中国的学术水平就会出现问题,而那些打着院士旗号的人,就会更加疯狂,就会愈发肆无忌惮,就会因为数颗这样的老鼠屎,而影响了中国科技的一锅大汤,想想对于这样的事情,不较真是真的不行。
不过话分两说,作为院士自己也要对兼职负责,万不可为了什么利益,或是碍于什么情面,而使得自己的学术清白受辱,使得自己的人格出现为人诟病的不光彩。而对于贺海波之流则是决不能姑息。有人说,这是杀鸡给猴看,看看也是应该的,至于是否能够起到以儆效尤的结果,还是需要实践来验证。
但不管怎样,这次浙江大学严惩“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为遏止和打击高校学术腐败开了个好头,也给所有参与学术腐败和打算搞学术腐败的高校教师提了醒,学术腐败不再是一本万利的生意,也不再是一件不受追究和惩罚的行为,学术腐败也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浙江大学的严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将打击和遏止高校学术腐败的蔓延,至少在浙江大学能起到这个效果。它应在更广泛的、更深层面产生效果,但制度建设才是杜绝学术腐败的根本之所在。目前可在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改革:一是改革当前高校职称晋升标准制度;二是参与职称晋升和论文质量评价的高校教师论文必须在网络上向公众和社会公开,让相关部门监督,如有抄袭造假,严惩不怠,切实保证学术的纯洁性;三是进一步规范论文抄袭的标准,论文抄袭标准应该根据文章字数引用的比例来确定,这一点的界定要严格规范,具有刚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