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果实(上)
2009-12-08肖四如
肖四如
人类文明进步是全方位的,认识它必须要有一个大纲。科学分类自身也是人类文明的果实。几千年文明不断丰富人类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认识,也逐步形成了认识的逻辑和范畴体系,成为一种思维的模式。人类用既定的语言符号来记录它们并作为思维和传播、沟通工具。这可称为“人择原理”。我想我们本来是否可以有其他的符号体系来认识我们的世界,但文明在继承中发展,使我们依存于这种符号体系。按照这种符号体系,文明的范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经济文明的果实
整个经济文明的历史是一部生产分工不断发展的历史,也是分工所依赖的交易不断深化的历史。从互通有无的交换到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产生。货币的产生是经济文明最重要的果实之一。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本质,自然就有了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储藏手段等功能。商品的价值化导致资本的价值化,又导致一切财富的资产化。从而在一切财富的潜在价值与当期价格之间建立起一种比较关系,使一切财富都可以进入流通。
市场交换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每个过程都是在克服其内在缺陷中完善,使得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人们在追求自身最大效用的过程中,通过大量无序的竞争又达到总供应、总需求的平衡。当这种个体竞争引起外部的不经济时,又形成一种公共力量与之平衡。自由市场竞争机制的发现是经济文明的果实:在公平的竞争、充分的信息环境下,一切经济主体通过市场为争取自身最大利益的自主选择,最终能达到宏观稳定,并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市场经济发育的过程中,人类为满足需要而专业化生产和服务,不断地优化制度和组织形态。有限责任公司制度是经济文明的又一果实。它使市场竞争有了规范的主体。既是一种企业资本形成的社会机制,又是企业竞争风险的一种分散机制,更是科学管理的一种实施机制。完善的市场规则与法制、有效的政务环境和宏观调控、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构成市场经济的相应层次,从而使建立在分散个体自主竞争基础上的市场机制成为人类经济文明最大的果实。它解决了自由竞争的活力与宏观稳定性统一的问题,解决了从简单商品经济向复杂的信用经济过渡中的自我完善机制问题。它是“熵”最大化状态下的自然选择的秩序,因而最具稳定性。除有限责任公司制度外,商业和资本交易所制度、债券、股票、期货和其他金融衍生产品,以及一系列为解决交易信息不对称或降低交易成本而形成的交易中介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都是经济文明的果实。随着网络化发展和社会主体契约制度的完善,企业组织形态会不断变化,企业将不再以人员、产品、场所、股东、生产作为企业之界定,而日益演变成价值网络中的一组约定关系,根据彼此依存联系而又责权明确的一组契约而存在。
在人类经济文明的历程中,原始市场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社会不公引起的对抗力量,使竞争的规则日益完善,社会保障条件得以附加,有效的宏观调控和系统的法律制度又使外部的不经济得以控制。由于信息不对称的种种问题,通过一系列衍生出的中介组织得以弥补。商品经济促进社会分工,促成了资本主义早期的繁荣。当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新的资本动力时,资本市场应运而生。为各种资本交易而形成的资本市场解决了投资者资本不足的问题,解决了如何利用财富的未来价值(现金流)变成当前巨大投入问题,解决了将巨大资本投入分摊、并将投入风险分散问题,于是为各类技术进步创造了最为有效的润滑剂。资本市场的发育、完善成为商品经济最强大的新动力。初期活跃的资本市场极不稳定。由于资本的价格取决于未来的现金流,于是风险和不确定性随之而来。这种资本化滋生起泡沫,导致虚拟的财富,虚拟财富既能形成有效需求,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杠杆,又会导致泡沫破裂而造成危机。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从美国开始蔓延到世界的金融危机一度被认为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然而资本市场逐步完善的力量,并没有因噎废食,而是通过完善市场规则和保障条件,使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成为美国战后经济迅速发展并成为世界经济领导力量的原因。
资本市场的深入发展形成一系列证券化产品的市场,派生出大量的衍生产品,这些金融产品内在需求明确,代表着金融深化的方向和交易拓展的趋势。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一个经济决策行为,实际上都是在市场中的一种财富转换,你把拥有的这种财富变成另外一种财富,通过这种转换过程,实现风险分配、流动性分配、价值分配的功能。市场经济生产分工的不断深化,导致交易向深度和广度的拓展,这个过程中由于要识别风险,节约交易成本,就产生了支持这种交易的一系列中介机构,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所以,从最简单的商品市场到资本市场,再到财富的证券化等一系列衍生产品的市场,都是市场经济直接交易、间接交易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不断博弈的过程之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博弈,个体与群体的博弈,个体、群体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博弈,自觉形成了一种价值最大化的取向,形成了经济和社会的和谐。这就是市场经济的轨迹所刻画出来的经济文明的果实。人类发现了市场,人类在完善着市场,人类完善市场的路径,使交易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使不是财富的东西变成财富,使一切形态的财富都可以交易,通过这种交易来满足不同市场主体对财富保值、增值、避险或流动性转换等需求,来实现每个人所追求的最大价值,导致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没有这些交易,市场就是不完善的。由于交易过程的复杂化和间接化,产品之间以及通过产品的主体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价值网络,价值在传递,风险也在传递;价值在传递中虚拟地放大,风险也在放大,使市场经济更具风险性和波动性。比如次级贷款不按授信规律办事,让不具备还款意愿和能力者获得贷款,而评估机构又不尽责地高估债券信用等级,导致衍生证券缺乏价值基础,出现虚伪价值,最终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但从经济文明的历程看,人类在不断克服风险和波动中完善,最终兴利抑弊。随着对衍生金融产品的一系列交易规则的完善,人类会更多地享受由于财富证券化带来的利益。
不管什么市场活动,其基本的单元是交易。交易本质是市场主体权力的交换。因而,尊重公民的财产权,通过法制和其他社会机制保证交易的公平和契约的履行,是市场机制有效性的前提。此外,发育的市场竞争主体、有效的宏观调控和充分的社会保障、完善的法律规范和与自由市场机制对应的道德与文化都是经济文明的重要果实。
信仰文明的果实
人类摆不脱三种需求:感性需求、理性需求和灵性需求。由于生存的需要,他需要食物、住房、衣着以及其他感性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东西。但是,因为人类经常面对很多困惑,人类如果不能破解他所面临的这些困惑,就经常会生活在恐惧、无助之中,这就是理性的需求。知识帮助人满足理性的需求,使他成为一个充实的人、完整的人。
然而,在一般情况下,感性和理性的需求永远不易满足。感性需求似乎永无止境。于是围绕欲望而争斗,社会不得和谐,心灵不得平静,人类由于自身的利益竞争而不得安宁。理性的需求也永远难以满足,科学解释不了生命、自然的一切现象。当我们从微观对物质世界的研究从分子到原子,最后到原子核、基本粒子,一步步研究下去以后,最后发现什么都没有了,它是不确定性的、波动的。生命现象的困惑更多,许多疾病至今不知其病理原因,许多奇迹也无法讲清其道理。因此,需要有一种抚慰困惑的力量,这就是灵性的需求。灵性正是抚慰人类由于感性和理性的不满足,使社会人生活在一种快乐幸福状态上的精神粮食。只有感性需要,是动物;只有感性和理性需要,只是智慧动物;而只有有了灵性的需要,才是人类。
信仰是灵性需求的粮食。人类追求信仰最早是为了自己有满足感,使自己的行为有价值、生命有目的。当信仰不仅能使自己满足并能惠及他人或至少不损害他人时,信仰就成了社会和谐的力量。因此,人类信仰文明的果实,实际上是人类创造和谐社会、和睦家庭、和平世界、和美心灵的共同价值观。那么这样一种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或者说人类信仰文明共同的果实是什么?
纵观人类信仰的历程,支持起人类社会和谐结构的共同果实,是仁爱,是真、善、美、慧。这也是许多现存的宗教信仰的最基本的教义。
宗教是信仰皈依和坚持的力量。如果人类这些美好的信仰会自然产生并持久继承发扬,或通过国民教育就能达到全民向善、全民友爱之目标,宗教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正是自有私有财产以来人类已成为典型经济动物,有了强烈自身利益动机以后,爱与善的信仰作为使社会有序的取向就必须有一种推动和坚持的力量。于是进步宗教应运而生。
基督教讲圣灵的果实是仁爱、宽恕、感恩、敬畏。上帝创造世界并无所不能。因此,要敬畏,派其子代人类受罪,于是要感恩,由于感恩而仁爱,由于仁爱而宽恕。人人施爱于人,人人享受到爱,于是人人幸福、社会和谐、天下太平。为了使信仰有一种坚持的力量,我们必须崇拜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只有她,才能给我们智慧的力量,才值得我们去追随。于是宗教的神都是无所不能的。上帝与真主以及各民族尊奉的神都如此。上帝是以创世主的身份出现的无所不能的神。对神的敬畏,产生追随或皈依感,于是信仰就有了推动和坚持的力量。
佛教崇佛法。佛法讲真、善、美、慧,核心是善,实际上也就是仁爱。学佛就是学习佛法,就是要使人觉悟起原本就有的智慧。智慧是体,觉悟为用。智慧是关于过去、现在、未来和整个宇宙空间的大智慧。在佛教中,它不是神造的,而是事物本来面目,理解它,就是把握着大智慧。觉悟就是拂去心灵的尘埃,使人显出佛性而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佛”就是“觉悟了的人”。去伪存真现本性,本性向善。佛教是追求善的宗教。人人弃恶从善,人人都享受善的果实,社会能不和谐,家庭能不和美,世界能不和平?佛教没有像基督教那样去解答创世之类的问题,而是主张修身养性后现出本性。一旦觉悟与智慧,世间的一切原因自知了。
从信仰文明果实这个高度看,能融入主流社会的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是同根的。不仅仅是它的基本教义同源,它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基本相同,甚至与共产主义信仰者追求的目标也无本质差别。共产主义信仰者所追求的大同世界,人人平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人们处于极其美好、平等、自由、博爱的社会之中。在佛教徒心中就是所追求的极乐世界,当然不会出现在现世,而是来世的向往地。因为任何现实的美好都是有限的,而欲望却是无限的。“一切因欲望而起,了断了欲望,则一片光明。”为来世的极乐世界而今世按照善与爱来修行,就能造福于今天的和谐。如果共产党员都是这种信仰的竭力实践者,都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并以助人为乐,共产党员就是“菩萨”啊!基督教徒向往的天国的意思也是一样。教徒以今天的奉献争取永远的安宁。
为什么大多数人谈为人民服务,而事实又放不下一己之私呢?因为没有一种制衡与皈依的力量,即没有宗教的力量。宗教的力量来源在哪里?宗教为信仰的执着形成一种奖罚的力量。佛教讲因果报应,潜心念佛,现如来法相,入极乐世界,否则无法摆脱六道轮回之苦。善有善报,行善者造浮屠,作恶者有恶报,入饿鬼道。基督教讲上帝的惩罚。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传播了上帝的福音,把你的好处分享给别人,宽恕了对你有伤害的人,你将获得上帝巨大的帮助,就会获得成功。信上帝,因为上帝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所以宗教给信仰建立了一种皈依的力量。你要做洗礼,你要虔诚地信奉,要向上帝忏悔。当你按照上帝的旨意去仁爱、感恩、宽恕的时候,你就欣慰、就快乐,就获得了一个平衡的世界,因为你同样获得了别人给予的这些东西。
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信仰都主张一元的世界,为什么所有的信仰都具有唯心的色彩?一定要创造一个或几个创造万物的万能之神?因为只有这样的神,才能有敬畏、有感恩、有执着追求。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唯心是一个贬义词。从信仰的角度上来讲,唯心是人类思想的最高境界。因为信仰需要改变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使心归入一种共同的价值观。
人类现在和将来都无法解释人类自身和宇宙的起源,解除困惑的一个最好办法就是引进上帝。引进上帝以后一切困惑都解决了,人类怎么来的?上帝创造的。没有上帝你怎么解释现在的一切呢?有了上帝一切都不用解释而自明了。所以,当信仰的先驱者创造上帝的时候,它可能是唯心的,但这有什么坏处呢?他解决了我们最终的困惑,又引导我们去探求未知的世界,不断开启人类的智慧,让人类了解生存的环境。所以,有个上帝没什么不好,唯心没有什么不好,他没有阻止人类一切唯物的努力,相反弥补了唯物的根本不足。佛教也是这样,你相信有这样一个佛,相信有极乐世界,相信有因果报应,这有什么不好呢?如果一个世界没有因果报应,谁能够摆脱利益的诱惑呢?如果没有因果报应,怎么去扬善惩恶呢?那只会弱肉强食。这个世界是不可能安宁的。于是相信因果报应有什么不好?为什么非要揭露因果报应是迷信呢?承认因果报应有利于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它丝毫不影响我们为追求成功的努力。当你成功了,你有更多的能力、更大的愿望去造福于他人和社会,这有什么不好呢?因此,因果报应或上帝奖惩都是信仰皈依的力量。如果信仰的本身是心灵和谐、社会和谐所需,那么它就是需要的。
宗教与时俱进才有生命力,才能构成社会和谐因素。西方推崇基督教,基督教过去也很血腥,一点都不宽恕,铲除异教徒,血流成河。难道异教徒就不是上帝的儿子吗?兄弟姐妹怎么可以互相残杀呢?基督教是在早期野蛮社会中形成的,带有时代痕迹。但是基督教好就好在它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地去解释圣经的一些东西,基督教新教伦理根据社会需要全新诠释《圣经》,并鼓励对《圣经》与时俱进地去研究、去理解。现在西方的神学院集中了最优秀的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家研究《圣经》,不断给它以符合时代的解释,通过这些解释,使对教义的理解与社会相容,并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力量。能够有利于促进人类进步的共同价值观就解释为基督教的真理,不利于的就摒弃。基督教就这么生存下来了。我们现在批评佛教,主要是说他是消极的、逃避现实的。因为佛教徒都想进入极乐世界,首先抱着私心去念佛──为了进入极乐世界,这正好又有背于佛教行善众生的宗旨。怎么去摆脱这种私心呢?当你日念万遍“南无阿弥陀佛”,抛弃一切妄想、执着的时候,你就真正见到佛了,那时候你的私心也没有了。当你进入这样一个状态,抛弃了七情六欲,你就出世了。这怎么能让他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呢?
目前,国外的佛教传承者吸收了基督教与时俱进的思想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主张“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你要看破一切,但是你又要积极入世,去争取你的成功。成功了你也很谦虚,失败了你也不气馁,一切都看淡了,这只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只是为了自己,当然也是为了造福社会。如果是真正能做到以出家的心态去做入世的事情,佛教徒就进入了一个很高的境界。佛教认为,每个人本来都很聪明、很明亮、很单纯,你可以一心一意地做事业,追求成功。但由于世间的尘埃把你的本性掩盖了,现在佛教把你的本性亮出来,让你更轻松地入世。如果佛教能够做到这一点,跟基督教是一样的了,它就不是消极,而是积极的了。不一样的东西只是形式上的,因为它最终的追求都是一样的,都追求真、善、美、慧。伊斯兰教也差不多。
为什么有的宗教原始教义都很好,鼓励向善、爱人,但为什么会出现“邪教”呢?宗教建立让人敬畏和追随的力量,有利于教化人并倡导信仰,也容易塑造出“权威”。宗教力量的结构是:无所不能的神(上帝、真主或“佛法”)、神的代言人的先知先觉者(耶酥、佛陀、穆罕默德等)、权威的传教者(教宗、法师等)、一般传教者、广大信众。在这个链条中,从先知者到教宗,容易走样,走向极端。如果一个不是真正的信仰者,而是追寻自己权利、利益的人,利用自己的号召力和手段,获得了教主、方丈或类似的宗教人群中的权利地位,于是利用信众怕因果报应、乞求上帝宽恕或者拯救的心理去实现个人的野心,这样就引导信众走向邪路,于是就出现了邪教。如果对神的崇拜具体化为对一个真人的崇拜,而真人有利益和权力的欲望,宗教就会演变成邪教。邪教是信仰的扭曲表达形式,它背离了信仰的本质,背离了文明的果实,背离了共同的价值观,即仁爱、敬畏、宽恕、感恩和对真、善、美、慧的追求。
由上可见,“神”实际上是人类为追求信仰而创造的道德评判者和维护者。你说它是唯心主义或者唯物主义,都没有意义。因为人类为追求共同信仰需要这样一些道德评判者和维护者,你如果觉得人类追求一种美德的时候不需要评判者、维护者,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自觉地去做,那人人都成了神。所以在这种意义上,上帝、佛法、真主只是一种形式。说它有、还是没有,说它科学、还是不科学,实际上是根本没有理解宗教的本质,混淆了信仰与科学两个范畴,混淆了精神与物质两个世界。如果我们真正保持了追求真善美慧,心中充满了爱心、宽恕、感恩、敬畏这些文明果实,而我们不需要神这类道德评判者和维护者的时候,我们事实上就有了我们心中的神,它可能不叫上帝、真主或其他,而是信仰的真谛。能够这样做,不信神,但他心中有信仰,有信仰实际上就是有神,他就已经不是凡人了。但芸芸众生,平常人还是多,还是要因果报应来制约,还是要有“上帝”来控制。
人类在文明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能抚感心灵、并使个体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处于和谐的共同价值观,人们将这种价值观强化为一种信仰,同时发明了进步宗教,使信仰有一种坚持的力量并成为一种群体的纽带。宗教是环绕着人类相互的终极关怀而编织成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平抑各种社会矛盾和弥合各种社会缺陷的力量。这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果实。(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