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休假制度的文化内涵

2009-12-08巫小黎

粤海风 2009年6期
关键词:制度性传统节日制度

巫小黎

今年中秋在10月3日,适逢国庆60周年庆典。这又是近年改革放假办法,将春节之外的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假日之后,国庆、中秋两节相联、休假时间最长的一个法定假日。

巧的是,1949年的中秋也适值国庆期间——10月6日。那时的中秋,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机关、团体、学校等破例放假。后来,不知道从哪一年起又取消了中秋休假制度。不同的是,那时候还没有长假一说。

中秋那天,即1949年10月6日,上海一份名为《亦报》的民办小报,登载了一首署名“男士”的打油诗《中秋放假》,兹照录如下:

多年闷闷过中秋,盼到今年假可休。

以往闲文不再叙,从今滥调一齐钩。

自来农俗崇时节,何必官腔耍骨头

为政务和不务拗,岂同男士任诗油。

诗的末尾还有一段文字:“今年中秋节,各机关团体、学校,亦已遵旧例休假。本来过时过节,均是很有历史和意义的农村风俗,它是乡村间用来调节体力疲劳和获得精神安慰的。往日一班大人先生们,以为他们尽有的是跳舞宴会的星期享乐,便以‘节约或‘勤政为由,就提出废除农节。他们哪里知道乡村农民一年到头栉风沐雨,又哪里有什么星期休息,而且到了后来,明明不休假,小职工们株守写字间,大亨们早已一溜烟尽情享乐去了。又而且……明喊‘节约暗打‘秋风,掩耳盗铃,小民切齿。为政务和不务拗,原不像打油诗之可以随便拗韵也,他们又何从知道?”

这首诗虽然很短,但却蕴藏着丰富、密集的历史文化信息。尤其是附属在诗歌后面的那段文字,更加耐人寻味。

民国之前或者更早一些时候,中国人的节日都依农历安排,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等等,概莫能外。这些节日的定制,和农事活动、季节变化、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相关,节日蕴含特殊的文化内涵不言而喻,养生、休闲、医学保健等调节生活节奏和工作频度的功能,也尽在其中。

乡土社会里,大凡节日都有形式各异、内涵丰富的礼仪、程式或娱乐休闲活动,如元宵赏灯,清明踏青祭祖,端午龙舟竞渡,重阳登高远眺等等。逢时逢节,正常的生产和工作便顺理成章地停了下来,被搁到一边。人们在节日里尽情享受自然的恩赐,以悠闲、愉快的心情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在非常放松的节日里,精力体力得到很好的调整,节日之后精力更加充沛,工作效率更高。

传统的节日活动与生产活动、自然气候、人体生理节奏形成很好的对应关系。古代中国人关于“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生命体悟和哲学思考被十分直观、感性的形式融合在一起,东方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由是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样式。惊叹先哲睿智聪慧的同时,当代人刻板机械,缺少内涵和精神寄托的节日活动,难免不让人觉得乏味。

为方便讨论,笔者将现代社会的休假区分为“制度性休假”和“节日性休假”。因制度设计衍生的假期,如学校老师、学生的寒暑假、政府雇员的带薪休假,以及每周一次的双休日等,便是制度性休假;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派生的休假,就是节日性休假了。

传统中国的制度性休假和节日性休假多数情况下是叠合的。近世以来,西风东渐的影响,无处不在。休假的规制也从基督教国家的礼拜天移植过来,在中国则名为“星期日”。国家、政府、社会事务按公历安排,制度性休假为之重新设计,并与节日性休假发生分离,传统的节日性休假被牺牲。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完成早的地区,受制度性休假的影响较之于落后、封闭的乡村社会要大得多。工商业发育比较成熟的城市,青壮年和在校学生,由于生产、公务、学习等原因,不便或不能参与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礼仪、程式以及其他娱乐消闲节目,节日的多数活动可能因此无法顺利进行,无奈之举就是任其消弭于无形,过节的味道自然就淡了。乡村社会的人们,生活环境相对比较封闭,受制于四时八节的农事活动也比较排斥替工业化社会设计的制度性休假,所以,制度性休假对节日性休假的冲击,就小得多。农耕时代的节日性休假就被较好地继承下来,传统节日的那些礼俗、仪式大多也保留得比较完整。

根据公历安排国家法定假日,建立现代社会全新的休假制度,取消传统节日休假的制度变革,其实正是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意义不容忽视。从制度文化角度考察,这是中国融入世界,接轨西方国家的一场风俗革新运动之一。梁启超曾经十分迫切地呼吁,欲新一国之民,必先新一国之风俗,休假制度的变革,可以看作是“新民说”经由理论倡导到具体社会实践的转向,休假制度的人为改变、风俗习惯的革新,与现代国家、民族的现代化目标指向具有十分内在的一致性。

普通老百姓几千年来根据天体运行的规则变化,有序地享受着周而复始的四时八节,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早已内化为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定势,制度性休假为节日性休假替代之后,在节日与假日分离的时候,人们并不能放下手中的工作、生产任务,没有闲暇的心情,节日活动不能如期展开,节日的气氛淡淡隐去,甚至完全没有了节庆之喜。一般人不能从制度设计与民族、国家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去理解休假制度的鼎新革故,更多的是在心理上转不过弯来。上文所引男士的“打油诗”及后面的告白,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一方面表达了人们对节日性休假的强烈渴望,对取消节日性休假的制度安排心存怨忿的情绪;另一方面,受国家意识形态影响,习惯于在阶级对立的诠释框架中申说任何一种制度,即便是节日的安排,都可以找出其阶级根源。认定废除传统节日的休假,就是统治阶级践踏民意,否定公民合法权益,实施残酷统治的具体表征之一。

此说荒谬,毋庸置疑。但文中将休闲看作是个人必须享受的一种权益,则具有现代人的精神品格和思想气质,弥足珍贵。

《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四条规定:“人人有享受休息和闲暇的权利,包括工作时间有合理限制和定期给薪休假的权利。”

这份重要的历史文献发表于1948年12月,迄今过去一个甲子了,假如问一句,宣言所提出的目标实现了吗,或者说在多大的程度上成为了现实而不只是停留在美好的想象中?尤其是那些中学生、农民工、企业的一线工人,他们享受到了这份权益吗?我的回答是,目标的实现,恐怕还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几代人或十几代人孜孜不倦地去争取。

猜你喜欢

制度性传统节日制度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传统节日礼
应急救援社会组织联动协同关系研究
试述腐败滋生的制度性缺陷
某些单位的制度
学生营养餐供应应体现“五性”
关于行政执法方式从运动性向制度性转变的思考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