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新闻的成长与发展

2009-12-08

青年记者 2009年18期
关键词:百姓民生民众

刘 轶

民生新闻从诞生到成为各类媒体的宠儿,前后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新闻类型,俨然成为时下最流行的新闻种类。从字面理解,民生新闻,即指关注百姓生计、报道市民生活的新闻。它不是新闻学上具有严格意义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媒体刊播的所有新闻都应与民生有关,都应当是关怀民生、反映民意的。具体领域涉及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游购娱教,即老百姓居家过日子中遇到的难事、愁事、烦心事、不平事、高兴事、新鲜事,通过媒体报道,就成了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的发展阶段

民生新闻大体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以晚报的兴起为标志。晚报类报纸从单纯强调休闲娱乐,转向走近百姓,关注民生,以其体贴入微的平民视角和细致化的服务,给媒体吹进一股清新之风,从而走进千家万户。这个阶段尚没有民生新闻的提法,可称作是民生新闻的雏形。

二是以都市报的迅速崛起为标志。都市类报纸在内容上更加大胆泼辣,在形式上与现代版式相结合,大量运用大图片、粗标题,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民生新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认同和发展。

三是2003年SARS事件,以新闻界的自我否定和反思为标志,民生新闻开始向纵深发展。SARS初期媒体对民生的漠视和集体缺位,给人们带来了强烈震撼和反思,媒体开始真正觉醒。再加上高层对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重视和支持,对民众知情权的认可和尊重,使民生新闻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孙志刚案件的集中报道及由此导致的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开始显示媒体的力量。此后,一些媒体纷纷开办相关栏目或频道,在报道的质与量上,在触及问题的实质和深度上,与前相比都有了质的提高。

民生新闻的小与大

民生新闻坚持平民视点,关注民生民情,为百姓排忧解难,将话语权更多地交给平民百姓,符合了传媒的平民化趋势,这是一个进步。这应该就是它短时间内“席卷”各媒体的理由。民生新闻的兴起,与中央关于新闻改革的要求同向,反映了“三贴近”的要求。现在的民生新闻出现两极化走向,在日常的新闻操作中分为“小民生”和“大民生”。小民生可以看作狭义的民生新闻,就是传统的关乎百姓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的新闻,为百姓提供资讯和服务。大民生可以看作广义的民生,这里面包含更多的是国计,是从百姓的角度,看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政策。

小民生是一种初级的民生新闻。目前小民生虽然在取材上基本以普通百姓生活为主,但是忽略了民众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民众的话语权被媒体代言了。媒体越俎代庖地为百姓讨说法,导致百姓过于依赖媒体,把媒体当作包青天。但是事实上媒体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未必能完全代表民众,或者有大部分民众的话语被湮没在媒体中。部分媒体为了显示自己的亲和力,过度介入民间纠纷,处理个人之间的琐碎事务,将投诉和个人隐私曝光,使得民生新闻庸俗化,报道呈现碎片化、表象化、断裂化特征。这是损害新闻严肃性和公信力的做法。百姓利益无小事,但是由于媒体的过度包揽和代言,容易导致民生新闻陷入琐碎和尴尬。

随着公民社会觉悟的提高和民本思想的深入,老百姓除了关注自己的生活状态,也希望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中;公众不再过分依赖媒体的代言,而是需要协调公共生活。这意味着“大民生”是民生新闻的出路。目前很多媒体已经瞄准了这个方向:以民生问题作为切入口来影响政策决策。原来的“小民生”成为新闻由头,而民生新闻的意义在于由解决具体的纠纷升华为解决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但是这还需要很长的实践过程。

强化民生新闻的报道重点

媒体在市场竞争、争取受众的过程中,由于更加关注民生而受到老百姓的青睐,其公信力和号召力得到加强,扩大了受众群体,自身也获得了发展。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各媒体对民生新闻的报道量日趋加大,其社会影响力也成为媒体扩大知名度和增加广告收入的重要因素。要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应强化民生新闻的报道重点,扩大民生新闻的社会效应。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民生新闻的社会影响力。

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线,强化民生新闻的报道重点。民生新闻的报道重点,应在反映民生现状的基础上,侧重反映促使民生现状改善的正面因素,同时要曝光阻碍民生现状改善的负面因素。因为从民众的角度来讲,让媒体反映其生活现状不是目的,他们渴望通过这一反映改善其生活现状,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媒体在做民生新闻时,应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线对报道重点进行定位。其中,应涉及三个方面。

第一,民众对提高经济收入的需求。民生的根本,是要提高经济收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就体现了民众在这方面的愿望。所以,媒体在这一层面上的关注点就是,多报道民众所需要的就业机会,多报道民众如何在存款、房产等财产方面的投资机会。目前,财经媒体在这方面就下了工夫,增加了与民众投资、理财相关的内容,深受民众欢迎。

第二,民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民众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诉求,除经济因素外,还涉及非经济因素,如公平与正义、子女受教育、生态环境、身心健康、文化体育活动等。这就需要政府在公共服务上,为民众创造良好的政治、法治、文化、医疗等环境。媒体从这个角度上报道民生新闻,其分量自然会大幅提升。

第三,民众对社会保障的需求。相对来讲,有不少民众属于困难群体。他们要提高生活质量,除自身努力外,还需要社会保障的支持。可目前的现实是,媒体大多在社会保障的政策面上发布新闻,对社会保障的实施、落实、效果报道欠缺。再一个问题是,针对民众对社会保障的新需求的调查较少,呼吁不够。因此,媒体在报道内容上向这方面倾斜,不失为提升民生新闻影响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提升服务功能,扩大民生新闻的社会效应。提升民生新闻的服务功能,首要的一点是媒体不能只局限于新闻的发布,而要从办实事、办好事的目的出发,主动联系相关部门,为民众排忧解难。再一点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民众对遇到的一些问题难以理解,需要媒体加以解释、解答。所以,提升民生新闻的服务功能,媒体还要发挥其“信息来源广”的优势,为民众做好解疑释惑方面的服务。

确定民生新闻报道重点和提升其服务功能,要把握正确原则。在新闻线索来源方面,要“下”和“上”贯通。所谓“下”,就是从民众中获得新闻线索;所谓“上”,就是从党政部门获得与民生有关的新闻线索。“来自于民众的新闻”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结合来自党政部门出台的许多政策、办法,增强了民生新闻的权威性和可读性。

(作者单位:大众报业集团)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9月下

猜你喜欢

百姓民生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不让百姓撇嘴骂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百姓记着你
百姓看家“风”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