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报道:媒体是不是重视“过度”了?

2009-12-08王若松

青年记者 2009年18期
关键词:考场过度素质教育

王若松

报道内容已偏离“素质教育”的舆论导向

一年一度的高考新闻已落下帷幕,媒体纷纷将视线的焦点投向新生开学的报道上面,在分享着众多考生历经高考洗礼之后迈入高校大门的喜悦时,一则标题为《山东部分高分考生因“综合素质评价低”被退档》的新闻映入笔者眼帘,大致是说在今年高考招生中,临沂师范学院投档考生中有十几名考生由于“综合素质评价低”而被退档,同时也有刚上投档线的考生因为“综合素质评价高”被录取。据悉,这是山东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依据以来,首次出现投档高分考生被退档的情况,因此,新闻一经发表,来自社会各界褒贬不一的声音便不绝于耳,把这条中规中矩的高考改革报道推到了风口浪尖。

有读者言语颇为犀利地说:“什么叫综合素质低?什么叫综合素质高?恐怕这个政策出台以后有些考生要倒霉了,相反有些学生肯定要沾光了!”

“真是综合素质低被拿下,虽然残酷,但也有有利的一面;如果是有猫腻被拿下,那就比残酷更残酷了。还有综合素质有时是需要投入大量金钱换来的,又跟家庭经济有很大关系,因此这项选人的标准要谨慎实行,否则,会回到有钱人上学,穷人的孩子读不了书的旧社会。” 河南濮阳叫“橄榄shy”的网友在互动平台上的留言中进行了较为理性的分析。

在众多的评论中,一位来自陕西名叫“newtree_luxue”网友的留言吸引了笔者的注意,他质疑说:“综合素质?什么才是综合素质?琴棋书画?对于来自偏远地方的人,现在所谓的综合素质要求有很多人是不及格的。吃苦耐劳算不算综合素质呢?”

读罢他的评论,笔者不禁联想到今年高考第一天央视《新闻联播》“高考新闻误编事件”。今年6月7日,《新闻联播》播出标题《高考第一天 考场内外贴心服务》的报道,内容为高考第一天社会各界为保证高考考生有一个良好的应考状态所做的各种努力,节目当中的街头画面出现了一年前的过期资料画面(内容:交警在街头指挥交通,一辆公交车驶来,前挂有横幅“距2008年奥运会还有63天”),引起了广大观众和网民的质疑和批评。且不说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坚持新闻真实准确是首要职责,再抛开此类服务性高考报道“年年岁岁花相似”的问题不谈,单是新闻内容本身就已经偏离“素质教育”的舆论导向了,即使画面的内容真实准确没有过期,也并不代表这则新闻是没有异议的。该报道说:“考场内考生们认真应考,考场外很多人在为他们顺利完成高考贴心服务。” 何为“贴心服务”?是交警为考生开辟的绿色通道?是贴有“爱心献考生”标识的出租车免费接送考生?还是执法局专门为清理噪音而下发的禁令?何又为“综合素质”?正如上文中笔者提到的那位陕西网友所言:“吃苦耐劳算综合素质吗?”笔者倒要问问,不用所谓的“贴心的服务”能顺利完成高考算是综合素质吗?我们的教育机构和新闻报道一方面大肆鼓吹要加强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每年这几天又在央视《新闻联播》这样的国家最高级别的新闻媒体上不厌其烦地播出全社会总动员为考生“贴心服务”的新闻,考生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把素质教育强调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抛到了九霄云外,岂不是自相矛盾?

全社会对高考重视“过度”

其实,每年的高考报道中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甚至成为政府机关、相关执法部门开展宣传的有力平台,像出租车司机为考生闯红灯,交警开绿色通道,高考期间考点周围工地停工,执法局狠抓高考期间噪音整治工作为广大考生提供良好的考试环境之类的新闻屡见不鲜。更有媒体则直接开通了噪音举报平台,或者在每年的这个时候策划诸如送2B铅笔之类的新闻活动来提升媒体的影响力。一系列全国上下一条心为高考让路、给考生提供服务的新闻报道充斥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中。

诚然,这些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可以参与到关注高考问题,关心考生的和谐社会建设当中来。而且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随着媒介发展的不断进步,大众媒体尤其是网络越来越多地充当了政府、社会、学校、考生及家长的桥梁作用,在这个桥梁的作用带动下,高考正在向着更加透明、更加公正和完善的方向迈进,这些进步的取得,媒介的确功不可没。

同时值得反思的是,长此以往,大众媒介所创建的舆论环境中就会弥漫着一种氛围,那便是社会上下,大到政府机关、学校及相关职能部门,小到考生家长和那些媒体报道中有爱心的出租车司机们等等,他们对考生的这种溺爱式的服务是理所当然的。换句话说就是:为了高考,一切服务都是值得的!这样一来,转了一圈还是回到了“一考定终身”要加倍重视的思维定势。

我们不否认社会各界的“服务”是出于好意,而且服务的本身的确也给考生带来了某种意义上的便利,但它同时也反映了全社会对高考的“过度重视”,以及由于这种“过度重视”而给考生们施加的无形压力,甚至可以说是对压力背后我们一直倡导并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的一种“亵渎”。高考毕竟是选拔性的考试,参加高考的学生,假若非得要靠交警的绿色通道的保障才能按时抵达考场,非得要在出租车司机的好心帮助下才能找回粗心大意丢失的准考证,非得在有关行政部门出台噪音禁令提供的安静环境下才能正常发挥的话,那么选拔出来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又从何谈起呢?

新闻舆论导向是指运用新闻舆论传播活动影响社会舆论,进而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思想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规章制度从事社会活动。①媒介对高考新闻的报道也是如此,考生不应该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培育出来的“温室里的花朵”,也不应该成为媒体炒作新闻的靶子。在高考新闻的采编过程中,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把关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和帮助社会舆论自上而下形成一个大的重视素质教育的氛围和环境。尤其是像《新闻联播》这样的收视率和影响力极高的新闻节目,对高考新闻的选择更应该面面俱到,慎重选择新闻的切入点,把握好舆论导向以免误导受众,否则会对素质教育及高考改革的推进起到相反的作用。

高考报道要找准方向、把好度

近年来,不少媒体已经意识到了类似问题,在新闻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例如在父母送孩子上大学的问题上,整体而言媒体在其中就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对这种不良风气的好转以及从根本上引导家长观念的转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样,在对“高考状元”的报道问题上,媒体也都自觉不自觉地经历了由一味追捧、过度宣传到冷静思考再到适时降温并进行正确引导的这样一个不断改善的过程,尽管目前这种现象尚未完全杜绝,但是在媒体的努力下已经有了很大程度改观是毋庸置疑的。

大众媒介与高考的互动作用,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大众传媒发现、反映、引导、组织社会舆论,从而集思广益,为高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提供舆论环境和智力支持。②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得到提高、有关高考的各项政策的改革真正落到实处,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承担起并承担好这一社会责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方面媒体要满足从考生、家长到学校再到全社会对高考政策和信息的正常需求,准确及时快速而又不失稳健地将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他们。另一方面,在报道高考中社会各界积极组织各种服务性的活动,帮助考生营造一个好的考试环境这一问题上,要把握好度,找到更加专业和恰当的新闻切入点和角度。高考新闻力求以服务为出发点的高度要有,但是服务的温度也要适中,自觉避免和抵制那些“交警开绿色通道”、“出租车司机为帮考生赶时间闯红灯”、“考场周围封路”、“噪音整治”之类的新闻在媒体刊播。今年6月8日,《中国青年报》就发表了题为《今天高考无新闻》的报道,文章一开头就直截了当地说:“一年一度的高考报道对跑教育新闻的记者来说,可谓年度重要工作之一,但这几年陆续有同行埋怨,‘没什么好报的。‘没什么好报的,并非记者们不卖力,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审美疲劳,其实看看这几年各地的高考新闻,无非就是高考宾馆火爆、交警护送考生、考场外交通管制之类,把去年的新闻换一下时间、地点基本上可以再用,一些记者只好‘碰运气,看看能不能碰上个迟到的考生,也好交差。”话虽然直接,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高考新闻所遇到的瓶颈。

最后,还要对一些过度激进的不适合当前我国基本教育现状的声音予以正确的平息和引导。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高考也不例外,比如《山东部分高分考生因“综合素质评价低”被退档》这则高考报道及时向大众传递了政策信息之外,还在无形之中传达了山东省在高考改革中的决心和所下的力度之大。任何改革在短期来看都必将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的,但是无论是从孩子长远的发展,还是从教育改革的方向、从高考自身的完善来看,对“综合素质”的要求是正确的,也是无可厚非的,只是相关政府机构和媒体一起共同努力,使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更加透明、深入人心,使学生能够真正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走出来,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和媒体高考新闻报道综合素质的共同提高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注释:

①程世涛 胡继明: 《新闻社会学概论》, 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220页

②覃红霞:《大众传媒与高考互动关系研究》,《江苏高教》, 2005年第1期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9月下

猜你喜欢

考场过度素质教育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牵牢平移手 考场稳稳走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考场上怎样才能写好记叙性散文
期末小考场
考场借笔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过度加班,咋就停不下来?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