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次
2009-12-07俞愉
俞 愉
*万事开头难*
可可:皮皮老师,我发现“万事开头难”这句俗话说得很有道理,今天我们要写一篇作文——《我的第一次》,我一个下午都在挖空心思想自己第一次做的事,结果发现这些第一次都很有意思,但是真的要把它们写下来,就怕自己会写得干巴巴的,失去“第一次”那惊心动魄的魅力。
皮皮老师:确实,人生的第一次总是令人感到新奇而又难忘。第一次其实都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行为,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都充满着新奇。你在写作的时候,可以突出这份新奇,这个里程碑,写下震动自己心扉的那份感觉。这份新奇会给你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会产生很多值得回味与倾诉的感受。
可可:是啊,这些我经历过的第一次都牢牢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现在回想起来历历在目。
皮皮老师:对于小学生作文来说,《我的第一次》是一个新颖的,也是一个绝好的写作题材空间。这个“第一次”更多地表现为掌握某种技能、某种行为。因此,真实可信、清楚明白的记叙手法便是这类作文首要的要求。
可可:皮皮老师,您能不能说得具体点儿?
皮皮老师:好的,具体地说,这类作文就是要写出自己的新奇感、成功感或者失败感,如果能把这点写好,那就算成功了第一步。接下来,如果能把事情的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甚至出人意料之处写出来,那便会是一篇成功的习作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皮皮老师:下面有一些写得比较好的段落,可可可以借鉴一下。
我第一次拿起扁担十分高兴,心想:这样的活儿不用学也能做好。于是,我挑起水桶飞也似的向供销社的自来水龙头跑去。来到水龙头前,我拧开水龙头,水“哗哗”地往桶里流,不一会儿,接满了两桶水。我用扁担挂钩钩住水桶,然后,弓下腰把扁担搭在肩上,屏住呼吸用力把身体往上一挺,哎呀!挑是挑起来了,可是肩膀压得生疼。我真想把水桶放下,倒出一些水来,可见眼前有人,只好硬着头皮充好样的。我摇摇晃晃地向前走了几步,只觉得双腿发软,肩膀发麻,气也喘不上来,可我还是坚持往前挑。一路上,水洒出了不少,挑到家里每个桶里都只剩一半的水了。
我先端来一杯冷开水,拿出药瓶,哆哆嗦嗦地倒出药片,心里像有只小鼓在“咚咚”直敲。我慢慢把药片放在舌尖上,谁知道药片好像安了家,下不去,慌得我赶紧猛灌水。那药片有一部分化成苦水,呛得我把药片都吐了出来,还直想呕吐。
10点50分,飞机准时起飞。热情的服务员帮我系好了安全带,并送来了各式各样的食品。据说乘飞机要多吃些甜食,可以增加血液的含糖量,减少头晕的反应。我好奇地望着窗外,飞机启动了,速度越来越快。窗外一切物体都箭一般地向后退,我简直有点眼晕。不一会儿,我好像觉得身子向后仰,飞机腾空了。
时间一到,我揭开笼盖一看,啊?天哪!这哪是我蒸的馒头,分明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黑面蛋!我拿起一个小的,一咬,“哎哟!”怎么硬得像石头!这可怎么办?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刚才得意的神色不知跑到了哪里。
*可可试一试*
可可:听了皮皮老师的指导,我想起了自己第一次钓鱼的事,下面我就来写一写。
第一次钓鱼
今天是星期天,一大早我和爸爸就搭上了直奔海河港的公共汽车,准备去那里过一过钓鱼的瘾。(皮皮老师:第一段交代了时间、人物、地点,点明事件,非常简洁。)
下了车,我们来到一个宽大的池塘边。爸爸是钓鱼老手,他一到这里就取出事先准备好的米、豆饼,麻利地撒进水里。我不解地问:“爸爸,你这是干什么呀?”
爸爸神秘地告诉我:“你不明白吧,这是在打窝子,目的是引诱水底下那些贪吃的小鱼。”
接着,他又绑好鱼线穿好鱼饵,把鱼竿交给了我。他自己拿着鱼竿到那边钓去了。(皮皮老师:叙写爸爸的动作以及爸爸和“我”的对话都比较简洁,可谓详略得当。
我双手握紧鱼竿小心翼翼地把它放进水里,然后坐在岸边等鱼来上钩。因为是第一次钓鱼,鱼总是不咬我的钩。回头看看爸爸,他一会儿一条小鱼,一会儿一条大鱼,那些上钩的鱼接二连三地被钓上了岸。我有些着急了,就拿着鱼竿去请教爸爸。
爸爸说:“钓鱼要把握几个要点,一是要穿好鱼饵,二是要根据水的深浅调好鱼漂,三是要把鱼钩扔到打窝的地方。如果鱼漂轻轻地动一下,就说明有鱼在试探诱饵,鱼漂一沉就要立刻提钩。”
我试着按爸爸说的先检查了一下鱼钩上的蚯蚓穿得牢不牢,然后把鱼钩放在打窝处,等待鱼上钩。过了一会儿,我看见鱼漂动了,心里不由得紧张起来,目不转睛地盯着鱼漂。嘿!鱼漂沉了,我使劲一提——“啊!好大的一条鱼呀!”我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迅速地把鱼从钩上取下来,放进了兜里。(皮皮老师:这里叙述钓第一条鱼的过程非常详细,符合详略原则。)
接着,我穿好鱼钩上的鱼饵,又抛到了打窝处,等待着鱼来上钩。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可是鱼漂动也没动一下,我盯着鱼漂的眼睛都有些发酸了,终于没好气地对爸爸说:“爸爸,我不想钓了。”(皮皮老师:这里为后文点明主题作铺垫。)
听了我的解释后,爸爸认真而又严肃地说:“这怎么行?干什么事都要有耐心和毅力,没有耐心和毅力就什么事也干不成!”听了爸爸的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又坐下来耐心地等待着鱼上钩。(皮皮老师:主题思想安排在人物语言中,使文章显得非常自然。)
果然,不多一会儿,又一条大鱼上钩了,我激动得都快蹦起来了。整整一个上午,我钓到了大大小小数十条鱼,足有两大盘子呢!真可谓满载而归。
*皮皮老师的总结*
可可这篇文章的特点就是行文起伏跌宕:“我”是第一次钓鱼,鱼总是不咬“我”的钩,回头看看爸爸,他却接二连三地钓上鱼,这是“伏”。后来经过爸爸指导,“我”钓到了一条好大的鱼,这是“起”。接着,因为好一会儿没钓到,“我”厌烦了,不想钓了,这是第二次“伏”。在爸爸教育后,“我”耐心等待,终于又钓到大鱼了,这是第二次“起”。文章沿“伏——起——伏——起”的脉络叙述,使读者兴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