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兰英演唱艺术风格之探索

2009-12-07米宏彬

艺海 2009年10期
关键词:郭兰英歌剧声乐

米宏彬

郭兰英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史上著名的歌唱家。在民族声乐新兴时期,她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她的歌声响遍大江南北,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著名的词作家乔羽说郭兰英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代表着民族声乐艺术的最高成就。许多人从她的艺术实践中获得了教益。

郭兰英艺术生涯起步较早,多年的戏曲基本功的锻炼和丰富的舞台生活,让她掌握了民族声乐技巧并能灵活运用,为她后来的歌唱表演,奠定了极为深厚的艺术基础。

郭兰英的歌唱艺术领域从传统的地方戏曲扩展到新歌剧及民族艺术歌曲等表演领域,而且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郭兰英也因此在她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套适应各类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具有多种表现力的民族唱法。学习山西梆子出身的郭兰英有着极好的音乐天赋,加上长期的艺术实践,使她具备了深厚扎实的戏曲演唱功底和形神兼备的表演基本功。她的音色直白、明亮、高亢、宽广,歌唱语言准确清晰,情感真挚感人,表演细腻,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她的投身其中,也使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戏曲艺术的高度成就,在唱功和做功两个方面,融化到新歌剧中来了。”(《郭兰英歌剧片段晚会·节目单》“寄语观众”,光明日报。1981-3-13。)从此,郭兰英成为近代中国从旧戏曲走向新歌剧的第一人。一个杰出艺术家的成长离不开其生活环境、时代背景和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民间艺术的熏陶。了解他们所处的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经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分析一个艺术家的成功因素。检索她的艺术道路,她的成功经历,给我们后来者的启迪是不可估量的,为我们民族声乐的发展会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郭兰英的旧艺人生活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地带,南部沿黄河一线和汾河谷地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之地。山西省平遥县,地处晋中腹地,土地肥沃、钟灵毓秀,历史上人才辈出。1930年12月31日,郭兰英出生在平遥县香乐村贫苦农民的家庭中,兄弟众多,难以糊口。在旧社会,我国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的思想非常严重,值得庆幸的是,由于郭家十一孩子中,就她一个是女孩,所以,她幸运地受到了父母和兄弟的疼爱。

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民间艺术的熏陶,给郭兰英最初的也是最深远的艺术滋养。正如郭兰英回忆童年生活时说的那样,在她的家乡,秧歌、道情、小调、山歌遍及乡镇,随处都可以听到,男女老幼人人会唱,或长或短,即兴编曲,张口就来。郭兰英在走上新的艺术道路之前,是在具有悠久传统的民族音乐土壤中培育起自己扎实的艺术素养和功底的。从六岁开始的十年间艰辛、刻苦、屈辱的戏曲生涯,是郭兰英艺术生命的源头。其后,她又学习河北梆子、河南梆子以及评剧、京剧等剧种,这使得她能够大量吸取民族传统戏曲艺术的丰富营养,为新歌剧艺术表演实践的成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性条件。因此,说到郭兰英的艺术经历,不能不提到“晋剧”。“晋剧”又叫太原梆子,一般是指山西中路梆子,流传于山西中部、河北北部以及内蒙、陕北等地。清代道光、成丰年间在晋中秧歌的基础上,由南路梆子(蒲剧)演变而成,并吸取了昆曲、河北梆子的长处形成既高亢激越,又不失清新委婉、圆润工细的独特风格。因而,既能表现慷慨激昂的历史故事,也能表现优美健康的民间生活。这种粗犷与细腻巧妙结合的艺术形式,是晋剧赢得众多观众喜爱的最直接因素。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从六岁到十六岁,郭兰英先后学演唱的山西梆子传统剧目达一百多个,如:《打金枝》、《金水桥》、《明公断》、《三娘教子》、《芦花》、《蝴蝶杯》、《金沙滩》、《两狼山》、《血手印》等为代表。不能说郭兰英的民族声乐艺术成就完全归功于“晋剧”,但不得不承认她成功地借鉴了“晋剧”等地方剧种来演绎声乐作品,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她的新歌剧演唱艺术中。

郭兰英六岁开始跟随同村的郭羊成师傅学艺。郭羊成,学名郭翠林,他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从小酷爱戏曲,嗓音条件很好,学什么象什么。他与郭兰英家是邻居。他发现小小年纪的郭兰英对唱戏十分痴迷,嗓音不错人也聪敏,便有意教她。郭兰英的母亲觉得家里实在是太穷了,让女儿学唱戏是一条生路,便同意郭兰英跟随郭师傅学戏。在师傅的悉心教导下,不到一年的功夫,郭兰英就登台演唱了一出完整的山西中路梆子,在音乐上表现出了非凡的艺术天赋。

郭兰英十岁时,日寇铁蹄笼罩下的中国,时局动荡,很多穷苦的老百姓都过着颠沛流离、衣食无着的生活。郭兰英的母亲经同村人的介绍,把郭兰英“写”(就是过去以立字据的形式确定授业或学艺的关系,包括学徒期包银(营利)的归属。)给了当时太原城著名小生演员郭凤英的妈。郭兰英的师娘利用穷人不识字这一点,说是学徒期为三年,实际上是五年,骗过郭兰英的母亲按下手印。从此,郭兰英便开始了她辛酸、屈辱的学艺生活:师娘拳脚相加,班主欺凌压榨。为了早日熬出头,恢复自由身,郭兰英勤奋学戏。两年后,她的技艺大有长进。师娘为了郭兰英能早日成名角,为她挣钱,就启用她唱“帽儿戏”(“帽儿戏”就是“垫戏”,也叫“开场戏”)垫场。她的第一个“帽儿戏”是青衣行当的看家戏——《三娘教子》,这第一场戏便受到了观众的好评。很快,郭兰英开始演“靠轴儿戏”(“靠轴儿戏”就是靠“压轴儿”的戏,“靠轴儿戏”的演员,多半是二等角儿,有时头等角儿也在“靠轴儿戏”里演主角儿,“靠轴儿戏”就比较有看头的戏份,)了。她的扮相俊美,唱功甜润,场场爆满。经过七年的勤学苦练,郭兰英终于在太原城崭露头角。

二、郭兰英的新艺术之路

1946年夏天,师娘带着郭兰英和她的师姐到张家口演出。张家口当时是晋察绥一带的戏曲活动中心之一,郭兰英不久便在张家口名声大振。1945年,“8·15”抗战胜利。8月23日,八路军解放了张家口。郭兰英的母亲沿路乞讨、打听,终于找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女儿,想要女儿恢复自由身。但师娘岂又肯轻易放走这棵摇钱树,因此百般阻拦。直至郭兰英毅然找到八路军工作组的同志,才在他们的帮助下,从师娘家里搬出来和母亲住在了一起,终于恢复了自由。

1946年,在解放后的张家口人民剧场,郭兰英看到了华北文工团表演的、当时在已在解放区演红了的新歌剧《白毛女》,剧中喜儿的遭遇深深地打动了她、启迪了她——是艺术的召唤,也是生活的启迪,郭兰英鼓起勇气,投奔了革命队伍,加入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工作团,走上了革命文艺道路,开始了新的艺术生涯。这一年,是郭兰英的人生转折点,也是她艺术生涯的转折点:从一名旧艺人到人民的演员,从此经历着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艺术经历,感受着一种崭新的挺起腰杆、受人尊敬的生活。

1948年,郭兰英在石家庄首演了新歌剧《白毛女》,她纯美质朴的音质和入木三分的情感表现,成功

地刻画了一个天真、善良、纯朴而不幸的北方农村姑娘的形象,她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演唱,把自己过去在生活与艺术实践中的真实体验有机地融入了歌剧的表演,观众被她的舞台表演艺术所震撼,她的首演获得巨大成功。此后,她在《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红霞》、《红云崖》、《春雷》、《窦娥冤》等新歌剧作品中任主角。郭兰英根据自己的嗓音和艺术气质,成功地塑造出喜儿、小芹、刘胡兰、红霞、窦娥等一个个生动而丰富的典型形象。善于反映现实生活的、富于战斗力的新歌剧,吸引了郭兰英,使她毅然投身于新的行列:她的投身其中,也使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戏曲艺术的高度成就,在唱功和做功两个方面,融化到新歌剧中来了。从此,郭兰英成为近代中国从旧戏曲走向新歌剧的第一人。

在新歌剧方面获得成功的郭兰英,在民族艺术歌曲演唱领域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49年6月,她和“中国青年文工团”一行二十余人前往匈牙利布达佩斯参加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演出,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参加世界性的联欢节。在联欢节上,她演唱了用山西祁太民歌曲调填写新词的《妇女自由歌》,并一举荣获三等奖,这是中国的文艺演出首次在国际舞台上获奖。郭兰英以她纯正的民族音乐风格,不仅为她自己,更是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此后,郭兰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许多经典的民族艺术歌曲的代表作。例如,在50年代及解放初期的代表作有:《南泥湾》、《王大妈要和平》、《我的祖国》、《毛主席来到响农庄》;60年代演唱的代表作有《八月十五月儿明》、《敢教日月换新天》、《社员都是向阳花》、《李双双小唱》、《人说山西好风光》、《绣金匾》、《赶牲灵》、《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些歌曲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经久不衰,郭兰英的歌声也由此传遍九州大地。纵观郭兰英演唱的歌曲,50年代以前质朴、亲切、明亮、热情是她的演唱特点;60年代,她的歌唱由质朴走向华美、成熟、刚柔相济、优美深情;70年代以后,则趋向深沉、凝重。她的歌唱艺术绝不是像有些人以为的那样:天生的,不用学的,拉开嗓子喊就成功了的。同她在歌剧演唱艺术上的创造一样,是靠她上下求索,一点一滴地发展起来的:是继承传统民族声乐优秀成果,不断丰富、完善、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和表演手段,创造性树立一种具有中国气派、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大众喜闻乐听的群众风格的艺术特点。

50年代初期,国内音乐界有“土洋之争”,即《白毛女》与《茶花女》之争。1953年,当某种西化倾向欲以行政方式让郭兰英改变唱法时,郭兰英坚持走自己的路。同年,在北京饭店的宴会厅,周恩来说过:“兰英同志的唱法,已经在广大群众中很有影响了,我看还是让她按照自己的路子发展下去吧,不能硬叫她学西洋的唱法。”(兰花自有透香寒——记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郭兰英,光明日报,1981-3-13,)是周恩来给她以支持,坚定了她发展中国民族声乐的信心。

1963年10月,郭兰英在北京成功举行了三场独唱音乐会,成为中国当时音乐生活中一件令人瞩目的盛事。郭兰英的音乐会曲目种类较多,有反映现实生活的民歌风的新创作的歌曲,有新歌剧选曲,有各种梆子戏曲选段,以及北方的民歌等等。她的演唱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生动地再现新时期劳动人民崭新的精神面貌。她的表演生动而且以细致的刻画见长,在声音技术上,声音的运用既能控制适度,又能伸展自如,富于变化;在处理不同风格的作品上独具特色,既能以不同的手法处理不同的曲目,又能保持声音运用的基本方法。音乐会的成功,在人民群众和学术界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些著名的音乐家纷纷发表文章,对郭兰英的演唱艺术进行评论。赵讽先生评价说:“郭兰英同志举行独唱音乐会,是首都音乐生活中的一件盛事,也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赵沨,一字新声一颗珠——听郭兰英独唱音乐会的感想,人民日报,1963-10-26,)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听了音乐会后说:“郭兰英之所以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是因为她在党的长期培养下,努力反映现代人民的斗争生活和现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又对运用中国传统演唱艺术下了深厚的功夫。”。1981年,重返舞台的郭兰英,先后在北京、济南等地举办歌剧片断晚会,重新投入到民族声乐事业中去。在《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窦娥冤》这四部具有代表性的新歌剧片断演出中,郭兰英以自己鲜明的民族风格和高亢、优美的唱腔、传神的表演,成功地塑造了不同歌剧中光辉的人物形象,一次又一次地打动了观众的心。

“十年浩劫”中,郭兰英受到了许多波折,可是在精神上,她始终没有被击垮。1986年,郭兰英开始了她新的事业——民族声乐艺术的教育和传承。

郭兰英在新歌剧的艺术表演中,总是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化到剧中人物身上去。不少人都撰文提到郭兰英初演《白毛女》时真切、甚至抑制不住的悲愤情感。虽然在后来的表演中,她在剧中对情感的把握能做到恰如其分,但始终保持了这类深刻的感染力。这种感情之所以称其为“深刻”,是因为,在与旧时代抗争中呈现的“慷慨悲壮”激情感心态,正是当时艺术创造中的基本美感特征。只有在那个时代曾经战斗过的人们,才能真切地体会到那种“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及其社会意义。郭兰英新歌剧的艺术表演,除了受到具时代特征的社会普遍情感的感染和支持外,她自己在生活中体验着两种艺术生活的爱憎情感,生活之“情”也影响着她的艺术之“情”。她曾回顾《白毛女》最初的表演时说:“那时的表演是个人的感情多于角色的感情”。这种“个人感情”正是来自她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正由于她能够将丰富、深刻的情感体验全部贯注到人物的创造中,因此才能给观众展现出一个个有情有意、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这种与其说是从单纯的艺术角度,不如说这是一种与她所经历的时代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观,其根本的特点在于与人民思想情感的努力沟通。

这些艺术经历造就了郭兰英,使她的歌唱艺术领域从传统的地方戏曲扩展到新歌剧及民族艺术歌曲等表演领域,而且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郭兰英也因此在她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套适应各类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具有多种表现力的民族唱法。郭兰英以她非凡的艺术天赋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追求艺术,成功地登上了民族声乐艺术的高峰。在我国民族声乐发展史上,闪烁着她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民族声乐演唱者。受时空的限制,我们不可能重复郭兰英的生活和艺术经历,但我们可以学习研究借鉴她的演唱艺术,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

猜你喜欢

郭兰英歌剧声乐
郭兰英:传奇的人民艺术家
一代“女神”郭兰英
一代“女神”郭兰英
走进歌剧厅
郭兰英每天坚持的“养生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