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故居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009-12-07曾文荟
曾文荟
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贾谊,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和思想源泉。除了部分疏、赋外,其它作品均存于《新书》之中。由于年代久远,《新书》较难释读,虽各家均有注释,但普及极为不易。唯《过秦论》一篇,作为贾谊的代表作,又被录入中学高中教材,这就为我们今天解读贾谊作品及思想提供了方便之门。长沙贾谊故居每逢《过秦论》教学阶段,都需要接待众多中学参观团队,语文老师也希望借此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贾谊及其作品。本文拟分析《过秦论》的教学意义、贾谊的教育思想以及贾谊故居怎样更好地配合中学教学做初步论述。
一、贾谊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值得我们今天更加充分地发掘其在教学中的价值
在贾谊代表作中,《过秦论》之所以被选为中学高中一年级教材,源于其在两千多年历史中被学子们视为经典,代代传承与颂读。经典作品的形成是经受了历史的检验的,直到今天,由于其蕴含的现实意义和艺术特色,仍受到教育界和文学界的高度重视。贾谊故居作为保护和宣传贾谊的机构,就更有理由来做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过秦论》的思想价值在今天的借鉴意义。《过秦论》,其创作源于汉初统治集团对秦亡历史教训的总结,分上、中、下三篇。春秋以来,战争频繁,加上秦王朝统一后的暴政、秦末的农民起义及楚汉相争,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破坏。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国库空虚,财政困难。老百姓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过秦论》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出来的。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而亡的教训,来奉劝汉朝统治者,施行仁政,“与民休息”。目前,内地高中一年级教材选录的是其中的上篇,而台湾地区的教材则全篇选入。教材在两岸虽不断修改,但《过秦论》的地位丝毫没有动摇,其包含的思想价值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过秦论》肯定了商鞅变法为秦奠定了富强的基础。贾谊认为是商鞅“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才使秦国强大起来。这一改革思想和法制思想也正是我们需要在学生中进行广泛教育的内容。
在《过秦论》中,贾谊对秦始皇统一中国作出了肯定。他认为秦统一天下是顺应人心,符合历史潮流的。贾谊认为,秦的失败是因为用暴力手段对待百姓,治理国家应该“取与守不同术也”。贾谊的思想谋略也是我们向学生灌输以德治国思想的渊源。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过秦论》经典地位的形成是历代名流共同认可的结果。司马迁最先表达了对《过秦论》的认可,他在《秦始皇本纪》和《陈涉世家》两文中均引用了《过秦论》,班固撰《汉书》,更是全文录入。两汉之际,贾谊的《过秦论》的经典地位由于史家的推崇而确立起来。到三国时代,仅《三国志》中所载,就有十余位魏、蜀、吴三国大臣在论及国事之时,均以贾谊的《过秦论》为依据。曹丕还称颂“余观贾谊《过秦论》发周秦之得失,通古今之制义,洽以三代之风,润以圣人之化,斯可谓作者矣”。可见《过秦论》在上层统治集团中的地位之重要。
魏晋时期,贾谊由于土族身份及名士地位,受到士族集团及文人的鼎力推崇,当时盛行模仿前人经典作品进行创作,《过秦论》被学子们当成模仿之首选。名士陆机《辨亡论》的篇章结构及思路就属于此类文章。其模仿并非单单是文学层面上的简单效法,同时也包含了对其政治思想和历史见解方面的学习。左恩在《咏史诗》中指出“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可见晋代学者已将《过秦论》奉为经典。
六朝时期《过秦论》甚至成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南朝刘显“幼而聪敏,六岁能诵吕相《绝秦》贾谊《过秦》。”由此看来,《过秦论》已成为当时文人倡导的基本读物。
真正确定《过秦论》文学经典地位的是萧统的《文选》。《文选》首次在集部中选入《过秦论》,作为“论”体的首篇,这是《过秦论》从史学经典转为文学经典的关键标志,具有里程碑意义。《文选》后来成为唐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过秦论》对唐代学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写作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宋人同样把《过秦论》作为论体文的代表之作。到了明代,《过秦论》对科举考试的文章帮助就更大了。明代杨慎曾说“尔既好古文,何不拟贾谊《过秦论》乎?”
到了近代,贾谊作品得到了众多学子的高度评价。曾国藩对贾谊的文章就十分推崇。鲁迅评价贾谊之文是“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毛泽东年轻时期在长沙活动期间,亦深受贾谊和贾谊故居影响,后来在众多场合多次论及贾谊,并亲撰三首专咏贾谊之作。他在读《旧唐书·朱敬则传》时评价“朱敬则能从《过秦论》中了解历史的经验并上书武则天,并批注“贾谊云: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以此足见毛泽东对贾谊作品的重视。
正是因为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历代名流均给予贾谊及其著作高度评价,今天我们则更应该重视前贤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而积极配合学校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就是弘扬文化遗产的最好手段之一。
二、贾谊故居与学校教育的历史渊源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首先,贾谊本人就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启蒙,对当代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贾谊先后担任两位诸侯王太傅,从事对诸侯王的辅导、教育,其教育思想本身就是自身实践经验的总结。
贾谊将教育的重要性上升到一个极高的程度。在《大政》中,他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出发,系统阐述了教育、教化在治国、治吏、治民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是第一个提出“教育,政之本也”的思想家,将教育上升到国家之根本的高度。他指出“道者,政之本也。有道,然后有教也,然后有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然后国丰富也”。贾谊希望用教育手段达到治民、劝民,最终国富民强的目的。今天,我们同样应吸取贾谊思想的精华,大力发展教育,使之成为富国强兵、民族崛起的基本手段。
在贾谊的教育理论中,“劝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在《劝学》中指出,一个人要有好的名声和机警的智慧,才有可能成为尧、舜一样的贤人,而积极进取和不断学习是成为尧、舜的条件。相反,一个人天赋再好,如果不学习,也会被淘汰,平凡的人就更要学习,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人鄙夷。“学者勉之乎!天禄不重。”求学的人一定要努力!上天所赐福禄并不再来。贾谊的主张,对于鼓励学生努力,是有现实意义的。
贾谊的教育思想包括胎教、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及师生之道等各个方面。《胎教》是贾谊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方面,父母的遗传对未来儿女的优劣有重大影响“素成,谨为子孙婚妻嫁女,必择孝悌世世有仁义者,如是则其子孙慈孝,不敢淫暴,党无不善,三族辅之”;另一方面,胎儿在母体时就要开始调教,王后须作到“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虽然贾谊胎教理论针对的是统治阶级继承者的教育,但对今天的早期儿童教育也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贾谊对学龄期儿童的教育也十分重视,甚至在《保傅》中提到了早期教育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训”。
对于学校教育,贾谊在《傅职》中提出,“左右前后,莫非贤人以辅相之,摁威仪以先后之,摄体貌以左右之,制义行以宣翼之,章恭敬以监行之,勤劳以劝之,孝顺以内之,敦笃以固之,忠信以发之,德言以扬之。”不同的学习阶段要有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有多样性。不仅要有正规教育,还要有日常的教育和指点,这与学校对学生教育,既注重校内又注重校外环境和家庭的影响是一致的。
对于成人教育,《保傅》强调要从消极方面进行监督,“有司直之史,有亏膳之宰。太子有过,史必书之,史之义,不得书过则死:而宰收其膳,宰之义,不得收膳则死。于是有进善之旌,有诽谤之木,有敢谏之鼓”,再从积极方面加以引导,“瞽史诵诗,工诵箴谏,大夫进谋,士传民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合格人才。
《容经》篇中提出关于为师之道的一些见解。“既美其施,又慎其齐。适疾徐,任多少。造而勿趣,稍而勿苦。省其所省,而堪其所堪。”也就是说,教师应注意施教内容的美好,同时又要考虑学生所能够达到的程度。掌握进度快慢、分量多少方面要适当。要激励、督促学生不断深造,又不要逼迫学生使其感到困苦。做学生的,对待老师则应采取最隆重的礼节“取师之礼,黜位而朝之”(见《官人》篇)
正是贾谊丰富的教育理论,使得贾谊故居有了直接发挥学校教育作用的思想源泉。如何利用贾谊故居这一独特的资源,也就成为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贾谊的教育思想是我们这个时代教育的宝贵财富。贾谊故居历史上也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
乾隆二十四年(1817年),贾谊故居就利用拥有的田产开办免费学校,收录聪慧学童,以期培养国家有用之才。黄本骥在《重修贾太傅祠并建小学记》中记载如下“除春秋祭及祠田额税、守役工食外,建立小学二所,每所课童子十人,置修脯、聘馆师,余存藩库为葺补之需。”可见贾谊故居对教育的重视。
嘉庆二十六年(1821年),湖南巡抚左辅在重修贾谊故居后,在故居内办义学两所“每所课童子十八人”,支出一应由贾谊故居供给。
光绪二年,湖南巡抚王文韶、粮道夏献云共同倡修贾谊故居,特建“怀忠书屋”,书屋内所有书籍供长沙学子借阅之用,是长沙图书馆的前身。
戊戌变法前后,湖南巡抚和长沙知府多以贾谊故居作为选拔官员、才俊的考点,除正常科举之外,一些被推荐的士子都要在贾谊故居再行考试,以备国家择贤。晚清时,毛泽东的老师章士钊及护国元勋蔡锷都是在此经历了严格的考试后才开始步入仕途的。
辛亥革命时期,吴作霖、易宗羲、焦达峰等人在贾谊故居创办湖南体育学校,亦称湖南体育会,训练军事干部。
民国后,湖南财政厅将贾谊故居上千亩田产,四千多两白银基金收归国有,冲为教育经费。贾谊故居把自己的全部财产贡献给了湖南的教育事业。
1970年,当地居委会在贾谊故居内办了幼儿园和讲书场,也算贾谊故居数百年义学的延续。
两千多年过去了,贾谊故居作为教学的场所已成为历史,但故居的教育功能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下去。
三、充分发挥贾谊故居教育作用的基本思路和实践
如何充分发挥贾谊故居的教育作用,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并付诸于实践。除了进一步发挥贾谊故居的影响力,做好教育基地日常宣传之外,利用贾谊经典名作推进教育工作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现代教育将文学和历史分成两个学科,两者在凸显人文教育方面却有着相似的价值取向,如果能不局限于课本,合二为一,将会起到更好的效果。贾谊故居在这方面就能对常规的学校教育起到很好的辅佐作用。在文学中感悟历史,从历史中感受文字。文学作品有了历史知识的衬托,既可以发思幽古之情,也可以增加作品的知识性和持久性;历史论文有了文学的点缀,会显得妙趣横生,不再那么陌生遥远,更具人性化。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又再现了文学世界的魅力,还体现了高考学科综合的特征。
以《过秦论》为例,是目前海峡两岸三地高中共同采用的教材,这就使得每个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必须接受一次以上的贾谊文化和作品的熏陶,也就为发挥贾谊故居的教育作用提供了一个优质平台。为此,贾谊故居正在规划和实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开展一年一度的“我读《过秦论》征文”活动。这是配合学校教学的有效方法。目前,这一活动已处于策划阶段,计划于2009年下学期正式展开,征文活动将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先在长沙市高中学生中进行,组成国内专家为主的评审委员会评审;第二阶段,面向全国包括海峡两岸三地高中学生,组成由三地学者参加的评审委员会。该活动计划每年举办一次,每年下学期配合《过秦论》教学,布置作文题目,由学校负责选送参评作文,交组委会评审,再于每年四月中旬在长沙举行颁奖仪式。这一仪式及评审结果将逐步形成为每年华人学生关注的焦点,并由此产生一个新的文化产业品牌。为了使这一活动更持久,更有激励作用,将设特等奖二名,一等奖十名,二等奖五十名,三等奖一百名,特等奖和一等奖作品将刊登于《学生家长社会》杂志。
举办巡回展览是扩大教育面的重要方法。贾谊故居历史上占地面积曾达22亩,1938年“文夕大火”后,原有的大部分被蚕食,目前占地面积仅为1.77亩。由于面积有限,每天最佳接待量为300人左右,实际接待量600人以上,人数太多,严重影响参观效果,对此许多游客都提出了改善意见,我们也采取了相应的分流方案。即便如此,我们仍无法满足学生团队参观的要求。学生团队通常在200人至1000人左右,一次性接待根本做不到。学校又因为有既定的教学计划,无法分批组织参观,这样就可能迫使学校取消组织参观贾谊故居的计划。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制作了2×1.2米流动展板8块,定期在各个中学巡回展出。这一举措,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参观愿望,又有效地配合了学校教学,深得师生好评。
举办讲座。为搞好学校教育,贾谊故居长期举办了“湖湘文化与贾谊”等内容的学术讲座,知识性与趣味性并存,效果非常好。湖南省图书馆还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通过网络向全国推介。
为了更好地服务学校,贾谊故居义务培训合格学生讲解员一百余人。这些小小导游进入社会后,不仅成为贾谊故居的义务宣传员,同时对自身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搞好名人故居与学校教学的配合工作,是一个值得长期重视的课题,它不仅关系到故居本身的教育功能,关系到学校的教学效果,也关系到后来者对故居这一类文化遗产的认同感。我们现在的工作越扎实,故居与学校双赢的后续发展就会更美好。希望贾谊故居现在的摸索与探讨,能在实践中得到广大学校和学生们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