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傩神是人伦先祖

2009-12-07胡健国

艺海 2009年10期
关键词:孟姜女伏羲女娲

胡健国

为反抗以颛项为代表的黄帝族对洞庭湖一带黎苗巫觋的镇压,三苗巫在驱除颛顼三个死后为疫鬼的模拟巫术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傩祭巫俗。古时傩祭场面以及所祀神祗现已无据可考,但我们从代代沿袭且至今尚存于苗族、土家族、瑶族、汉族傩坛的古巫书中,发现三苗巫所祀的宗主神,就是在洞庭湖创始巫教的女娲,以及在洪水灾难时与她婚配以拯救人类的伏羲。历经数千年相传不变,成为比人为宗教更虔诚、更严格的信仰和崇拜。

湖南苗族、土家族、瑶族、侗族、汉族等傩坛所祀的女娲和伏羲,有多种称谓:傩公傩母;南山圣母、东山圣公:南山小妹、东山老人;姜良、姜妹等。各地傩坛中,均供奉傩神雕像于神龛(图1、图2),或携带木偶头像于行傩的香担内(图3)。

女娲传说无论是“抟土作人”、“炼石补天”还是“兄妹成婚”,都是涉及到人类发生的重大事件。前两者是神话,无据可查。而后者虽说是传说,但并非完全是杜撰。据古文献考证,女娲生活在母系社会后期,属第四纪即全新地质时代。考古学表明,此时为我国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期至大汶口文化期,距今约6000年至4000年。据学者研究,对我国人类生存有毁灭性影响的大洪水,约发生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此与郭沫若《中国史稿》所列“大事年表”中的炎黄时代相合。即公元前30世纪至25世纪。这个时代发生的特大洪水,产生了颛顼与共工争帝、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也出现了女娲伏羲乘葫芦逃生、后又“被迫”兄妹(洪水致人畜俱毁,人类亟需繁殖)成婚的传说。南方各族古老的“兄妹成婚”传说中的重要道具“葫芦”、“石磨”等,都为已经出土的河姆渡遗址中的“葫芦”、裴李岗遗址中的“石磨盘”所映证。它证实了当代史学界和神话研究者所持的观点:“传说即非信史,亦非谎言”。闻一多先生经过严谨的考证后,在《神话与诗·伏羲考》中说:“然则伏羲与女娲,名虽有二,又实只一,二人本皆谓葫芦的化身,所不同者,仅性别而已。”女娲与洪水传说的特殊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三苗巫在傩祭中的女娲崇拜,既反映了黎苗巫觋对创始巫教时那段腥风血雨的历史缅怀,又折射出巫教产生于洪水灾难人类再生的时代背景,表达对人类濒临灭绝之时作了杰出贡献的人伦先祖的敬畏之情。

湘西苗族巫书《古老话》言:

“要说当初灾难事,水有源头树有根,生儿育女在世上。远古天下早有人,分出父母亲兄妹,天地人伦十分明。……”

湘西土家族《梯玛歌》唱道:

“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治乾坤。昔日女娲把天补。伏羲:仙造人伦……”

湘南常宁瑶族《盘四妹歌书》唱道:

“景殿元年四月八,焕为留王解焕天,重留伏羲两姊妹,合成妻对万千年……”

湘北桃源巫书《国母娘娘诰》言:

“志心皈命,礼请娘娘二尊神,有灵有感有群孙,未开天地之人相,作万相之人伦,洪水滔天人灭尽。葫芦内面去藏身,一飘飘在湖洲山,阴阳配合姊妹婚。……”

湘西北沅陵巫书《神书全部一本》开章明义云:

“东山老人南山小妹圣母元君掌愿仙官典者傩府会中大权真宰”

“兄妹成婚”中一个重要情节,是妹妹主动向兄长议婚,而兄长囿于伦理而借故再三推拒。三湘各地傩神偶像多有色彩,傩母(女娲)是一张清秀美丽的粉脸,而傩公(伏羲)无一例外皆是一副严肃的红脸,以示羞惭。

湖南傩堂大本戏仅寥寥5出,其中有女方向男方主动求婚情节的即有4出。

《孟姜女》:孟姜女在藕池塘洗澡,范杞良从长城逃役至此。孟姜女见范郎是正人君子,便主动求婚。范郎曾再三推拒,最后无奈始允婚。

《七仙女》:玉皇大帝的七女儿见长工董永忠厚勤劳,遂下凡于槐树下向董永求婚。董永亦反复推拒,后无奈才同意成亲。

《花关索》:关羽之子关索得知父亲被敌围困在川西,便昼夜兼程前去救援。途经鲍家庄,被鲍三娘看中,威逼其与已成亲后方许过庄。关索不允,二人交战。几个回合后,关索不敌,被迫与鲍成亲。

《桃源洞》:受王母指派的蓝蛇化变成美女,对欲往桃源洞的巫道弟子杨子荣进行色诱逼婚,杨不为所动,毅然逃离。

以上这些与生活在母系社会中的女娲向伏羲求婚一脉相承的情节,决非完全是文人笔下的巧合。孟姜女故事从古至今流传得最广影响也最大。而孟姜女其人在巫文化中,她的出身却显得格外奇特:

孟家瓜藤延蔓至姜家,瓜熟时一女破瓜而出,遂称孟姜女。

葫芦即瓜,这便将孟姜女与洪水神话契舍在一起,孟姜女和女娲傩神也就有机的划上等号,她在“池塘洗澡逼婚”的情节也就顺理成章了。实际上,湘北一带已经将孟姜女视为傩神。澧州的嘉山有一贞烈祠,传原为孟姜女的故居,当地民俗称姜女庙或傩神庙。明丙辰进士袁中道在《游居柿录》中,记载了乘舟往嘉山,“憩于造舟处,过傩神庙”时,舟人议“神甚灵”。清同治六年,官府曾对此地进行过修葺,并编纂《孟姜山志》。九澧平原一带,傩戏《孟姜女》盛行不衰。湘北为了求子、求寿、求吉等延巫至家做傩祭叫“还傩愿”,其中就有“姜女勾愿”的一道法事,甚有“姜女不到愿不了,姜女一到愿勾消”的傩谚。

三苗巫还感谢女娲为他们留下了一份丰厚的遗产——“踩九州”。

巫师的傩祭法事,全部在歌舞、颂吟和戏剧表演中进行,其基本舞步是女娲所传的“踩九州”。上古时,黑龙部族殃祸冀州,是女娲平定了叛乱,史说女娲“杀黑龙以济冀州”。巫觋间传是女娲运用了伏羲创制的八卦,方才将黑龙制服的。于是,巫觋便将女娲所用的八卦巫术,总结为巫步“踩九州”并运用在傩坛之上,使疫鬼妖孽望而生畏,销声匿迹。“踩”即跳跃,实际上就是傩舞(图4)。

湖南巫师常用的“踩九州”步伐序列是:冀州(坎)-南阳(离)-青州(震)-梁州(兑)-幽州(乾)-徐州(巽)-荆州(坤)-豫州(艮)-雍州。这里有两点值得重视:三湘傩祭中,巫师所用的“踩九州”可能略有差异,但从八卦中心区开始踩的第一州必须是“冀州”,而且必须是“坎”卦。儒家推崇的所谓“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的《禹贡》,称第一州是“兑州”。《周礼》所列第一州却是“扬州”。这些都是史文化。在巫文化中堀起的道家,亦在其《淮南子礼·坠形》中肯定了九州制“正中冀州日中土”。这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

周文王的《易经》重乾、坤两卦,喻示天、地、阴、阳为万物之源。“坎者,陷也”(《周易正义-序卦传》)。“三”上下为阴爻,中间是阳爻,有“重重险难”之意。古巫悸反常理以“坎”为始,暗喻当时“天柱折”后,“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火监)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的天陷地塌之时,女娲克服重重艰险,炼石积芦,补天止水,拯救黎民于水火。这是典型的巫文化对史文化的逆反。巫觋们认为正是这种叛逆精神加上始祖的巫术,才使得鬼魅遁身而逃,达到驱厉疫纳吉祥的目的。

傩坛上的红脸伏羲,兼有兄长和丈夫的双重身份。其实,古籍中的伏羲名声非常显赫。有古籍称他为龙体,是五帝之尊。他出生在雷霆之时:“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太

平御览》卷78)。巫师认为他是雷神的后裔,应该具有很强的神格,也就有无穷的法力。无怪乎始祖女娲都借用他的八卦来止水补天。不过,作为三苗巫而言,伏羲最大的功绩,是带领黎苗巫觋第一次登上“天梯”。《山海经·海内经》言“建木…大嗥(伏羲)爱过”。《淮南子》高诱注言伏羲有东方大帝之德,为“木神”(《史记·补三皇本记》亦言女娲亦“木德王”)”。是他为巫觋搭起了神灵交感的桥梁。后来“天梯”虽然被颛项“绝地天通”所破坏,但世代巫觋承袭“木”为神器而不缀,甚至称巫教为“排教”:“自三苗国于洞庭湖始创巫教,……巫之别名傩教,日师教,亦或称排教(业木排者奉之)”(民国元年《湖南民俗风情报告书》)。随着时代更迭,三苗巫将对“木”之崇拜,运用到巫术的范畴之中。巫者法事中“赤足登刀梯”之巫技,即是“天梯”意念巫术的衍生。清代学者杨献廷在《广阳杂记》中,详述了他在湘南郴州观得“巫登法为人禳解”的巫术全过程,社会影响很大。至今乡村巫师亦常登刀梯作法。

瓜类的葫芦,古代则称“腰舟”。傩神能入葫芦逢凶化吉,必将被巫觋效仿。当葫芦作为伏羲与女娲在洪水姻缘中的主要媒介后,亦被巫觋演化成有关“船”的一些巫傩内容。笔者在湘北傩坛中曾见一种绢质的法器叫“长沙箓”(图5),长约360cm,宽约20cm。全画轴以一龙首木船为主体,船上载有人、鬼、兽共60余众。湘西傩坛的“长沙箓”大船后还有一小船跟随,船上载着穿着红法衣的敲锣击鼓之巫(图6)。这是傩祭中类似佛教“普渡众生”性质的巫术。

三湘傩祭法事多有“造船”程序。届时,巫师将各种类似“长沙篆”的纸质或绢质的长画卷展置于坛中,并对着画卷作傩舞巫歌:“船头画起龙生角,船尾画起恶龙生。”(图7)表明此船能禳灾纳福,乡民深信不疑。

民国元年《湖南风俗民表报告书》紧接前述条目文字后面又说:“……有背负木造龙船游行村市,供雕木神像,谓之茅山娘娘……,巫人燃香灯击鼓唱歌。”村民或市民叫这种巫术为“划干龙船”。笔者幼时在家乡常德还曾见过巫师腰缠纸糊竹扎的“干龙船”,敲着小锣,击着小鼓,唱些吉利之词,沿街乞讨。

三苗巫既奉伏羲为雷神,湘南衡阳、湘西南邵阳一带的傩坛就自诩为“雷坛”。如衡山的“永兴雷坛”清初立坛,现已下传数十代,其所属分坛亦各有坛名:通玄雷坛”、“显应雷坛”等。雷坛中的掌坛师所着的傩衣,领口处绣有36个“雷”字,乡民俗称其为“雷衣”,相信其具有一定的法力。

傩坛上香烟袅绕,红烛摇曳。立于神案上的白脸傩母和红脸傩公,慈祥的注视着坛下虔诚跪拜的信徒和手舞足蹈的巫师。不知是感叹当年果断逆悸伦理兄妹成亲才得有今日人伦之昌盛,还是护佑黎民百姓不再遭受疫鬼和兵燹的蹂躏?

猜你喜欢

孟姜女伏羲女娲
孟姜女的数学之谜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女娲
伏羲创八卦
孟姜女哭长城?
缩写《孟姜女哭长城》
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
伏羲宝宝的成长日记
孟姜女姓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