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温馨团队 耕耘品德园地
2009-12-07
本刊记者
人物速描
史文辉,山东省青岛市四方区教育体育局教科研中心品德教研员,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教育系统教学技术能手,山东省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教研教学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青岛市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曾先后参加山东美术版《思想品德》及教参的编写工作,山东美术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立项与编写工作,地方教材《蓝色的家园》《生命教育》《环境教育》的立项与编写工作。课改以来,参与研究的课题、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全国和省级奖励。
轻轻推开会议室的门,便立刻被眼前的热烈气氛所感染,看来刚刚结束的一堂课点燃了大家思维的火花。“我感觉第三个环节中加一个小故事效果会更好,单纯的说教远不如一则生动的故事更有说服力。我教育儿子时就是这样的,比如有一次……”说这番话的是一位女教师,秀美的脸上一双充满自信的眼睛环视着在场的老师们。她的话好似在拉家常,却又透着专业指导色彩,引得大家时而点头称是,时而凝神思考,时而开怀大笑。她,就是青岛市四方区教科研中心品德教研员史文辉老师。让我们走近她,领略她和她的温馨团队所独有的魅力吧。
人气: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聚积
在许多人心目中,品德只是边缘学科。刚踏上教研岗位的史文辉老师尽管工作热情很高,可现实却给她出了一道不小的难题。刚开始组织教研活动时,缺勤现象比较严重。史老师为此非常苦恼,手捧自己花费无数个昼夜才整理出的厚厚的教研材料,面对的却只有寥寥几位老师。为此,史老师较上了真,每次教研活动前她都要点名,对于缺勤的老师,史老师会后会打电话到学校,仔细询问原因,并要求老师到教研室补课。就这样,史老师的执着和真情打动了全区的品德课老师,教研活动出勤情况明显好转。
史老师深知,仅凭硬性要求是不够的,只有真正提高教研质量,让老师尝到“甜头”,他们才会积极参与。为此,她深入一线听课,调查品德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渐渐地,教师队伍不稳定、校本教研走形式、日常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浮出了水面。针对这些问题,她认真学习各地的先进经验,虚心向其他教研员请教,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她建议各学校选拔优秀教师坚持常年承担品德课程的教学任务,建立了品德教师花名册,在深入学校听课中挖掘和培养骨干,成立了教研中心组和骨干教师库;对品德教师实施分层目标管理,对参加教研活动、听课、撰写评课、教学随笔和论文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制度建立起来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帮助老师们在教研活动中真正得到提高。史老师组织开展了由骨干教师轮流承办的品德学科旋转课堂交流活动:先让骨干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展示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等,而后,大家就展示中的亮点和问题进行互动研讨。此举使品德课程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显现出来:多媒体课件使用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小组讨论与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教学语言评价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吸引了更多老师的参与,很快又引出了更多问题:板贴代替板书、课堂上演讲语言的充斥、奖励性小粘贴的泛滥……针对这些问题,史老师带领教师从“聚焦有效课堂,追求细节精彩”的宗旨出发,提倡以学生为本,探索富有情趣性、体验性、实效性的教学设计,创设亲切、自然而和谐的教学氛围,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成多维教学目标。一次次研磨使老师们对品德课程理念的认识不断深入,他们发现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悄然提高,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因此逐步增强。四方区品德教研团队的人气渐渐旺了起来。
重庆路第三小学的王晶老师在说到旋转课堂活动时,感触颇深——
活动初期,史老师让上过省市公开课的教师率先上示范课。课上得很出色,听课的老师私下评价也很高。但是在互动评课环节中,大家却都习惯性地三缄其口,不肯表达自己的意见。史老师看出了端倪。有一次她故意说错了一个成语,逗得大家直乐。史老师就势打趣说:错了就错了,总不能把我扔到井里吧?谁怕谁啊!笑声中,老师们打开了话匣子。渐渐地,老师们感受到了互动评课的巨大魅力,许多教学中的困惑也在七嘴八舌中得到了解决。就这样,每次活动结束后,大家都期待着下一次活动的到来。
理念:在争鸣和探索中提升
史老师带领她的团队在课堂教学方面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她鼓励教师在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需求,结合学校实际和自身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施有效教学。这使老师们走出了原先单一的、模式化的教学,纷纷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史老师通过区研讨会,及时推出个性化的公开课,让教师们在共同交流、讨论后,回校用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检验。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全区品德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断加深。下面,让我们伴随着史老师的教研随笔和课例片断,追寻她和她的团队前进的脚步。
“同样的话从不同人的嘴里说出来,收效往往是不同的。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可以请某方面的权威人士走进课堂。”
于是我们看到,威武的人民警察出现在李琪闻老师的课堂上。在《上学路上》一课的教学中,大家发现,同样的红绿灯、同样的交通标志,在交警叔叔的手里立刻变得那么神圣而不可违逆。从孩子们的眼睛里我们看到了严肃和认真。课后,小家伙们还围着叔叔问这问那,久久不肯离开。这节课在全省率先将非教职人员引入教室,收效颇佳,好评如潮。
“品德课程教学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因此我们的课堂不能局限在教室里,要依据教学需要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
于是便有了李蔚老师“走出去教”的创新思路。李老师将《寻找春天》一课的教学划分为两部分,前半节课带领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寻找春天,后半节课则让学生回到教室,通过说、写、画等方法,把自己找到的春天表现出来。在全身心的找寻中,孩子们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柳树冒出小芽了”“小池塘里的冰开始融化了”“太阳照得身上暖暖的”……当书本上的这些极其平凡的现象经大自然还原后,孩子们竟会获得这么大的惊喜!这节课使李老师和听课的老师们深深体会到了品德与生活不可分割的关系。
“品德与生活教学最能体现引领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理念。玩能让弦子们产生愉悦感和好奇心,而这正是学习所需要的最佳状态。”
于是,王晶老师在史老师的指导下上了一节公开课《影子寻趣》,着实让孩子们痛快地玩了一把——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想认识他吗?”“想!”“你们看,他来了!”(教师出现在投影前招手)“看见我的朋友了吗?他是谁?”“是王老师的影子!”“对,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和影子玩游戏吧……”
充满情趣的课堂导入立刻抓住了孩子的心。接下来的时间里,师生共同经历了找影子、探究影子的形成和用处、玩影子的过程。在老师这个大玩伴
的带领下,孩子们一会儿翘着屁股趴在桌上用笔和手电筒制作影子,一会儿围在投影仪前玩手影,一会儿又凝神思考:大树的影子能给人们遮荫,而自己的影子能做什么呢?“玩”的主线巧妙地串连起了教学内容,引导着孩子们积极主动地认知、体验、实践、创新,从而轻松达成多维目标。
“音乐可以说是品德课中的魔法师,在他的帮助下,我们能迅速实现情境的转换,让孩子置身教室外的世界;能实现感情的升华,使故事更具感染力;能让师生在学习之余得到美的享受。”
史老师热爱艺术、崇尚美的熏陶教育,于是我们在全省优质课评选中看到了她执教的美轮美奂的《雄伟的布达拉宫》。开课伊始,一段具有浓郁藏族色彩的音乐引领孩子们走进了雄伟的布达拉宫,为录像中的建筑、壁画、雕像蒙上了一层美妙而神秘的面纱,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被深深感染了,急于更深入地了解这一人类伟大的遗产。课中,在引领学生探究青藏高原的知识前,李娜的一曲高亢深邃的《青藏高原》让孩子们在放松休息之余,领略了高原的美丽和神奇,为下一步教学做好了铺垫。听课的老师纷纷表示,听这样的课,能获得听觉和视觉上的双重享受,感觉好极了!
史老师常说:一节好课不是看教师的表演和师生之间的配合,而是要看学生能学到什么,学会了什么,这堂课对学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一理念让史老师的教研团队成员受益匪浅,赵晓恬老师就颇有感受——
史老师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以人为本”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构思教学、选择方法。我从一个不会上课、上表演课的“演员”,到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参与者,这中间走了很多的弯路。是史老师让我在教学中体会到了品德教学的真谛一育人!
赵晓恬老师表达了大家的心声,更体现了史老师教研团队在课程理念上的提升。
硕果:在智慧的交流中成熟
几年前,史老师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教师的教案存在雷同现象,有的甚至是全部照搬。经过调查她了解到,品德课教师大多兼任班主任,班级管理、主科的教学等一系列工作使他们不可能拿出充足的时间来备课,往往会照抄其他老师的现成教案,以求完成任务。史老师思忖再三:与其暗里抄不如明里学。在征求了教师们的意见后,她策划并组织了区内大型集体备课活动,以实现优质备课资源的共享。在一到六年级的品德课中,每所学校领回一个单元的备课任务,要求教师们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研读教参和教材的基础上,集中精力分析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先个人进行精细化备课:而后利用校本教研时间进行二次备课,共同研磨修改;再开展片上集备,同一片的教师进行三次备课;最终由史老师统一整理成册,发回学校。有了这份参考性教案,老师们的备课效率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升。2001年至今,全区品德教师已经集体备出了6本《优秀教案集》,有效地推动了全区品德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徐洪梅老师回忆说——
当年刚涉足品德学科,对于品德课怎么教非常迷茫,但是在集体备课中,我感觉自己在不断提高。集备前,史老师就如何才能备好一节优秀的品德课做了专题培训,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到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耐心地一一指导。她扎实、细致的工作态度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经过反复修改完善,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备出了精品教案。这些教案共享以后,教师们根据自身情况和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调整,就可以上出精彩的常态课,方便了教师的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几年间,随着教材的变动,教师素质的提高,集备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其实,史老师和她的团队所收获的成果不止这些。几年来,史老师还带领她的教学骨干们先后参加了山东美术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立项与编写工作,省编地方课程教材《蓝色的家园》《环境教育》《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等的编写工作,在这一系列的科研活动中,一批批年轻好学的优秀教师成为了专家型、学者型的新型教师。已经身为学校领导的王健、李蔚、李琪闻等曾多次在省市上观摩课、公开课,至今仍难舍品德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徐霞、王琛和王静怡等多位教师先后在省品德教学研讨会中上观摩课、在省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一等奖,王健和王琛两位老师还被推荐参加全国品德优质课的评选;刚刚成长起来的赵玮、王晶、赵晓恬、袁德英等老师也多次在市级优质课和公开课中展示自己,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些优秀的骨干教师正发挥着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着更多的品德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馨香:在浓浓的关爱中散发
史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柔,有亲和力,与她进一步接触更会体会到她的耐心细致、真诚谦和,这也许是成就她温馨团队的重要因素之一吧。老师们说,和史老师交谈就像与朋友聊天一样,在谈笑间明确了业务发展方向,解决了工作中的困惑。教研活动中时常会听到史老师温暖的话语:“这次教研活动的地方有些远,老师们辛苦了。”“最近天气有变化,各位老师要注意身体。”教研活动遇到寒暑天时,她会提前到会场打开空调,使老师们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进行研讨。史老师还经常带领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每逢这时,她俨然是一位家长,细心安排老师们的食宿,让大家学得舒心。青年骨干教师王琛至今难忘2006年那个特别的生日。那年夏天,史老师带领几名骨干在潍坊参加学科培训,王琛无意中泄露了第二天是自己生日的小“秘密”。史老师得知后,马上与酒店联系,第二天为他们这一桌专门做了寿面,还特别赠送了水果。大家一起为王琛唱生日歌,送上了美好的祝愿。而史老师竟然忘记了第二天就是自己的生日,直到妈妈和姐姐发来短信她才猛然想起。她本没打算告诉大家,可是细心的老师们还是发现了这一秘密,结果寿面又上桌了。周围的老师们都向这个温馨快乐的团队投来了羡慕的目光。至今这个故事还被大家津津乐道。
青年骨干袁德英老师对史老师的耐心与谦和深有体会——
那是史老师第一次听我讲课。我自己明白,课讲得很不好,简直无地自容,不好意思抬头看她。可是她没有一点责备的意思,而是先肯定了教学中的优点,让我有了稍许自信,而后非常耐心地一一点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使我倍感温暖,也为我以后的进步提供了动力。后来,我有幸被吸收到品德骨干队伍中。为使我得到磨练和提高,2007年,史老师让我在区里上一节品德与社会公开课。她不厌其烦地到校听我试讲,每个环节的设计、方法的使用,包括语言、教态等,她都给予了耐心的指导。我的课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但让我感受最深的却是和史老师一起磨课的日子,而结果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史老师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团队中的每一位老师。她经常告诫大家:品德园地应当是一方净土,我们要教育学生品德高尚,首先自己要修身养性,提高道德水准。团队里充盈着和谐向上的生气,大家相处情同兄弟姐妹。说到这个温馨的团队,史老师如数家珍:有的骨干在自己参加优质课比赛前夕,还陪受伤的伙伴到医院诊治,跑前跑后、交费取药;有的骨干帮助即将上公开课的伙伴修改课件,一直到深夜;有的积极承担了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任务,利用休息时间用自家打印机打印出数百页的资料;还有的特意买回摄像机为上公开课的教师录像……就这样,越来越多的教师被吸引到这个温馨的队伍中来。
“扎实工作、探索创新、真情融教”,这是史老师秉承的工作宗旨。经历了由苦到甜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她的温馨团队成为了品德教育园地的一朵奇葩,释放出阵阵馨香!
专家印象
韩绪金(山东省教研室教研员)
史文辉老师是在课改中磨砺、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品德教研员。正像她所说的:教研员不仅是铺路石,还应当做灯塔。几年来,她坚持一线示教,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她的课清新自然、课堂氛围积极而和谐。她的教学总会给老师们在教学设计、教学方式和学习技能指导等方面以新的启迪,正是由于她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了许多教师追求自然、常态而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作为教研员,她从不做表面文章,而是以促进教师成长,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在她的指导下,每一名讲课的教师都展示出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风格,她所指导的课都能充分体现对课标的把握,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洞悉,凸显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实效性等特点。几年来,她培养出大批学科骨干教师,多次在全省上观摩课并在优质课评比中名列前茅。正是由于她扎实并富于创新的工作态度,使得四方区的品德教学工作一直走在青岛市乃至山东省的前列。
责任编辑徐向阳